首頁 作文 議論文 小論文

愛要怎么說―――寫給少男少女們(教師手記之三十三)

親愛的同學們,真羨慕你們!你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充滿活力、充滿朝氣,有著陽光般美麗的笑容,有著青草般芬芳的身體,更有著藍天般純淨的思想。多么美好的青春!但這學期以來,我總會聽到、看到一些六年級學生不能正確處理自己在身心成熟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因而常困擾自己,或做出一些讓人出乎意料的事,還有的寫一些或說一些男女之間的話,這些都讓我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在此與大家討論一下,或許對大家建立正確的意識會有所幫助。說實在的,我認為男女同學的交往是很正常的,一般情況下我是不發表任何異議的,男女同學互相產生的好感是完全合理的,我不認為他們在一起就是我們同學常說的“誰和誰好了”或“誰喜歡誰了”,相反的,我倒認為,如果一個人沒人喜歡,那才是可悲的。我覺得如果大家能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都是能促進的,也能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說,讓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讓自己證明給對方看,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這本身就是一種動力,一種莫大的上進心。不過,我也擔心大家的過於追求形式的、模仿學得的、嘗試性的、甚至是專注於此的所謂的“愛”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那么,我們怎么去認識和理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諸多變化呢?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同學們的營養也全面了,身體發育得早了,加上社會文明的進步,各種文化的開放,思想也就更快地成熟了,所以也就產生了諸多的男女情節。孩子進入青春期,體內荷爾蒙開始增長,使孩子成為一個“性別磁場”,男孩為陽極,女孩為陰極。陰陽磁場的相互吸引,加之荷爾蒙的進一步作用,使體貌發生符合自己性別的變化即出現第二性徵。男女第二性徵截然不同,有差別就有吸引。於是,看不見的磁場效應加看得見的外表吸引,使青春期男女孩子有相互接近的欲求,這是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實屬自然。青春期孩子在性心理方面的情況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疏遠異性階段。開始於國小五六年級,原來手拉手,頭碰頭的小夥伴兒,不知什么時候變成了“兩大陣營”,彼此之間出現了距離。下課後,女孩一群嘰嘰喳喳,男孩一堆嬉戲打鬧,構成教室里兩個世界截然有別的風景;偶爾在街上碰見異性同學,也只是把頭一低,算是不打招呼的招呼。 接近異性階段。年齡再大一點,界限開始逐漸消失。男女生混合打球、跳繩是常事。學習上出現了問題,總是傾向於向異性同學請教。出外旅遊野餐,準是自然的男女搭配,男生處處表現出“護花使者”的風度,女生則總是尋找機會表現一下自己的持家本領。運動會上,拿名次的男生,除了收穫女生的祝賀、崇拜的目光之外,還有他們笑盈盈遞過來的毛巾、飲料。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男女同學共同參加的活動會變得更有趣。這一階段的特點就是喜歡異性,但並不限於一個特定的目標,接觸異性,也多半是群體的交往。愛慕異性階段。歲月流逝,當年的頑皮蛋和黃毛丫頭,逐漸出落成小伙子和大姑娘。這時,他們開始有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的偶像。他們的目光會悄悄地、不停地注視著心目中的“偶像”,總會尋找機會和他們出去散散步,聊聊天。個人的小屋四壁上掛滿了自己喜愛的或崇拜的歌星、演員的照片。時時幻想他(她)成為自己的男友、女友。不定什么時候,會突然收到一張小紙條,心驚肉跳一番。更甚者,不少男孩女孩開始大膽給自己的意中人寫情書,提出、表白自己的愛慕之意。在高中高年級和大學低年級,校園裡便出現了一對對“甜蜜蜜”,卿卿我我,好不開心。這一時期的少女便常常會有莫名的哀愁,渴慕異性的另眼相看,卻又心驚肉跳、害怕上當。中國小生的這種情感有明顯的特點。一、朦朧性。即模糊不清的感情,似乎是愛,似乎又不是愛,其實是錯把對異性的好感當作是對異性的愛;二、單純性。少男少女們往往認為愛就是一切,不附加任何條件,他們的感情像水晶般的純潔,但由於常與現實不符,因此往往蒙受心靈上的創傷;三、不穩定性。少男少女可塑性強,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情況都會發生變化,而每一種變化都會給愛情帶來影響。 青春的甦醒是人的"第二次誕生",是生機勃勃的人的本質的召喚,是人生莊重的存在。保加利亞一位心理學家瓦西列夫在他著的《情愛論》中說道:“少年的愛情需要的是愛護、同情、體諒,需要溫和的、適宜的氣候。當羞怯的初戀的紅暈開始出現在臉龐上的時候,這對周圍的人就應該是一個信號,應該是要求真心真意地關懷未成年人的一個預警信號:注意!愛情萌芽了!”很多人都愛在“喜歡”、“不喜歡”,“愛”、“不愛”之間反覆糾纏,“喜歡”並不是愛,每個人應該對此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喜歡”應該是在朋友之間的,而“愛”則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位異性的,因此愛和喜歡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一些中國小生朋友經常把這兩件事混在一起來說,以為喜歡一個人就是愛他,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這與其說是愛情,還不如說是一種愛的願望,一種要求被人愛的願望。如果能夠把握好這兩種尺度,任何問題都可能解決。 其實,愛一個人是承擔一個人的全部,包括優點和缺點,包括生活在一起的經濟上的承擔、家庭的、社會的種種承擔,如果現在只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小男生或小女生,離這樣的目標和責任還有太長一段距離。這種種責任和後果 都是無法承擔的。看看我們這些早熟的中國小生的表現。 這種情況常會在一部分中國小生特別是各方面素質比較低的學生中出現。雙方的確有遞條、頻傳情書,有花前月下相約,甚至更有直接、粗俗的“我愛你”“你當我媳婦”之類的話,但這種"戀愛"行動,或受社會上不健康的低檔文化的影響,或受自身青春期性衝動的直接支配較多,有的也因缺乏家庭溫暖所致。這種“戀愛”是缺乏深思熟慮的,帶有一定兒戲性的。大多數同學只是因為喜歡某人的風格,佩服某人的才華,加之“異性相吸”而願與其接觸,成為朋友。如何來應對這些這些情況呢?少男少女們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代,正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體質,鍛鍊意志,培養素質,決定人的一生的關鍵時刻。在少男少女們交往時,要掌握好分寸,懂得友誼和愛情的界限,當熾熱的愛之火向你燒來的時候,莫讓親昵的火把你們那多情又稚弱的心燒焦,要用理智去駕駛生活之舟。路遙曾說過:“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而緊要之處卻只有幾步,尤其當你年輕的時候…… ”看看它的危害吧。隨著電腦在城市家庭的日漸普及,色情文化也就從書籍、影視轉移到電腦中。近兩年,隨著vcd光碟、影碟機、電腦網路風靡全國,青少年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從光碟和網路看到、收到色情信息。北京市少管所關押的少年犯中,就有80%是因為看了黃色錄相和色情影碟後走上犯罪道路的。它對於營造濃厚的學風和純正的校風,樹立學校的良好形象,無疑是不利的。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更為不利。美國《健康和社會行為》雜誌最近對8000名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早戀對他們來說,可能變成地獄。美國著名兒科專家米里亞姆·考夫曼在其最近出版的暢銷書《戰勝青少年抑鬱》一書中寫道,因早戀引起的抑鬱症,容易導致抑鬱、自殺、甚至殺人。這樣的事例在現實中不勝枚舉。家長,在少男少女成長過程中影響頗大,應該對這種現象有充分的認識,有相關的知識和教育的方法。如果生活在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就極小。父母是孩子最天然的老師。可以說,父母能否具備健康的性觀念,能否把必需的性觀念、性知識準確、及時地傳授給正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子女,能否針對子女在這一階段出現的種種“異常”恰到好處地加以引導,以達觀寬容的心態面對子女在性方面的種種誤解、失足而進行民主的對話、交流,對孩子正確的性觀念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么,我們的父母究竟做得怎樣呢?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在北京市某重點中學進行的“對異性朋友的友情問題”的問卷調查中,只有4.3%的家長贊成自己的孩子交異性朋友,反對自己的孩子與異性朋友交往的家長竟達95.7%。這一調查結果是令人痛心的。因為面對同一問題,可愛的子女則有近50%的人贊同與異性朋友交往。一提起異性友誼就想到早戀,一想起早戀,便想起性過鍺和性犯罪,於是戰戰兢兢,談“戀”色變,恨不得把男女同學們隔離在兩個不同門的冰櫃中,老死不相往來。我們在有意無意當中,替這種正常的心理,扣上了幾頂不正常的歪帽,甚至強加了好幾項罪名。這就有點像文革期間,將有關表現愛情的文藝和影視作品,當成毒草批鬥一樣,是對我們美好情感的褻贖和歪曲,讓人難以接受和不能容忍。一位重點中學高二的女生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大人們總是對這個話題如此敏感,我懷疑他們就是早戀過來的。”在中國小時代,男女同學間沒有愛情,有的只是友誼與互助的精神。只是因為我們過於緊張,而使它變得神秘不可觸,為自己增添了一份不必的煩惱。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們懂得愛,而是讓他們在懂得愛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一個思想成熟的人。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培養他們艱苦奮鬥、吃苦耐勞、樸實無華的作風,嚴格控制他們手中零花錢的數量和使用方向,那么孩子就很少會對金錢產生強烈的貪慾的。在電腦普及的時代,我們的父母如果不僅僅滿足於給孩子買台電腦,而是教會他們怎么正確地使用電腦,那孩子就不會把電腦僅僅當作遊戲機和影碟機,孩子的注意力也不會被引向其中的色情信息了。   首先要引導孩子,對某個男孩或女孩有好感,就要相互尊敬,相互鼓勵,搞好學習,做好該做的好的事情,珍惜這種感情,但不一定要陷進去而不能自拔,這是特別要防止的,因為再美好的東西都是一把雙刃劍。  其二感情是受人支配的,如果對方不能接受,我們就不能過份強求,甚至有些美好的東西,只能封存在心底,不一定要表達出來。應該讓孩子們儘量處在集體生活中,儘量避免有早戀行為的男孩和女孩單獨在一起。就是偶爾在一起了,也不能蠻橫不講理地橫加干涉,橫加干涉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其三要相信孩子們,不要用“兩個男女單獨在一起,就會幹出不光彩的好事來”這種封建的偏見思想,去衡量孩子們。應該相信男孩和女孩之間還有友誼的存在,相反地,一些孩子出現早戀現象,是我們大人一手製造的。不斷地猜疑,不斷地干預,結果孩子們逆反心理或者走極端思想,會將他們本來的友誼,發展成了早戀。在我們的學生時代中,男女同學就因保持一種互相學習幫助的關係。女生應學習男女果斷堅毅;男生應學習女生溫雅細心。在純真的友情中開闊視野、得到啟迪,使自己更加完善。費爾巴哈說過:“愛就是成為一個人。”在我們這個年齡,不要輕易地說出“愛”。因為“愛”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的。“愛”其中包含了多少挫折,也包含了多少責任。我們如此輕率地說出這個字,實際是玷污了自己內心世界中最神聖美好的東西。我們應把它珍藏於心底,直到有一天,我們真正遇到了那份永遠的幸福。(於2004年12月7日午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