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議論文 小論文

“好學生”與“差學生”(教師手記之十九)

經常聽老師談起學生的“好”與“差”,也經常看到“好學生”被老師表揚時喜悅的表情和老師臉上滿意與欣賞的神色,以及“差學生”被老師批評得無地自容時的尷尬和滿面羞愧,於是老師們常常感慨道:“現在的學生相差怎么這么大?好學生不用操心就能學好,差學生吧,操多少心都沒用,整天都是白忙,累死累活也還這個樣,抓了也白抓!” 另一個讓我感觸頗深的現象是那些畢業後學生對老師的反映。大部分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大街上行走,碰到一名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他(她)曾是班上的學習優等生,是老師眼中的“紅人”,正當老師滿懷歡喜地希望他(她)能叫上自己一聲時,卻不曾想那人卻避而遠之,甚或擦肩而過;可就在老師在人海中為生活忙碌的時候,無意中聽到一聲親切的叫喚:“*老師!”眼見一位幾乎認不出來的小伙(姑娘)的熱情招呼,看到曾是自己最不喜歡看的一個“差學生”時,這時的老師又作何感想呢? 或許這是生活捉弄人,“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自己所愛的人不愛自己,自己所不愛的人卻對自己念念不忘。事實真是如此嗎?我想可能是以下原因。 首先,老師花在“好學生”身上的時間遠遠少於用在“差學生”身上的時間。所謂的“付出總有回報”,雖然,老師自己不能記得有多少個日夜投在他們的學習、思想工作上了,但學生是清楚的,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薄弱、思想上又落後的學生,老師更是傾注了比普通學生多得多的精力,或許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但孩子內心是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的。相反地,老師認為“好學生”比較自覺,也比較聽話、懂事,凡事都能自己做好,用不著老師去操心。這樣,平時這些學生與老師的接觸就少了,而且他們中有不少性情並不豁達,不善於與人交往,加上他們經常生活在老師的表揚聲中,也養成了驕氣和嬌氣,他們認為自己本來就很好的,自己出色的成績是來自自己的努力的,並非老師的功勞,只有差生才需要老師的幫助,而且有時自己還是老師炫耀的資本,老師的榮耀來自自己。 其次,“好學生”耐不起挫折,只要老師對他(她)有什么不利的地方,他(她)就會將它牢記在心,以為是老師為難他,跟他過不去,或老師做得不對,因而對老師的印象並不好,也就對老師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差學生”就不一樣了,因為總是受到批評,他們的耐挫力相當出色,即使老師的批評不絕於耳,他(她)也能坦然處之,可能過後就會淡忘,而相反,老師的每一次表揚他(她)都記在心裡,每一句諍言他都銘記不忘,長大了還能說得出來,雖然當時他(她)因為自身的原因無法改正自己的錯誤缺點,但那時的他反而為自己曾經給老師帶來偌大的麻煩而深表歉意。 第三個原因,“好學生”在讀書生涯中,往往還有很多老師喜歡,給他(她)幫助的遠不止一兩個老師,所以也不在乎國小里的一些老師了,可以說國小在他們的記憶中是基本沒多少深刻印象的,深刻的是在中學中的披荊斬棘和異峰突起,以及取得數不勝數的名譽。而我們的“差學生”因學習有困難,多數往往就學到國中畢業後,走上了社會,或因缺乏認真學習的態度而被老師嗤之以鼻,往往沒有幾個老師對他好,最後想想自己的童年還是蠻快樂的,無憂無慮,而且現在也已不再有對國小老師的恐懼了,代之一種長大後的社會氣息。也因此,他們對老師的印象特別深,特能懷念過去。 那么,這能怪誰呢?只能怪我們老師自己。其實,“好學生”更需要老師的嚴格要求,多加鍛鍊,他們需要有更多的機會去接受老師的批評,聆聽老師的教導,讓老師多花精力去幫他們再提高;其實,“差學生”更需要老師的寬容和照顧,更需要老師欣賞的目光,更需要老師對他們的喜歡和愛。 如何教好“好學生”呢?“好學生”往往是班主任工作的忽略點,好學生就真的不用操心嗎?不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些學生身上往往存在一些缺點或問題,只是明顯或不明顯,重要或不重要,這方面與那方面的區別罷了。如果老師不能發現其身上的缺點或者發現了也不及時進行批評教育,不但影響這些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不利於良好班風的形成。 如前所述,“好學生”往往受挫能力差,能聽得表揚,卻聽不得批評,缺乏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培養既能幹又能吃苦的班幹部,我曾不止一次地批評我的“好學生”,比如勞動中的不足,工作中的不盡職等等,雖然,他(她)趴在桌上流眼淚,很可憐很委屈的樣子,但我也還是狠心地讓他(她)自己去反省,我也會通過其他學生的口風告訴他(她)我的用意,通常他(她)們都能接受,這樣,他(她)們那種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鍛鍊,在後來的工作中也越來越出色,他(她)們還學會了說“流血不流淚”,“有淚不輕彈”等充滿了堅強的語句,因此,也有學生感謝我對他們的批評和教育。 另有一部分“好學生”有些思想上的問題,如看不起學習差的同學,比較自私,不關心集體,不願幫助同學,甚至當著老師一面,背著老師一面。這些人往往在班中的人緣很差,得不到同學們的認可,因此,我會在一些選舉過後同他(她)談心,分析一下為什么有那么多同學都反對他(她),或沒有選舉他(她),讓他(她)找一下原因,並幫助他(她)共同改正缺點,讓他(她)認識到一個人的思想和為人在很多時候比學習成績還要重要,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好學生”。 更有一些學習好的“好學生”,他們的學習方法並不好,或人際交往特別差,或處事能力低下,遇事缺乏主見。這樣的學生更需要老師加以方法上的指導,或才能上的鍛鍊,或思想上的開導。對“死讀書”的學生我要求他們多參加文娛活動和體育活動,開拓視野,訓練思維,形成自己的見解。對交往能力差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多替老師做事,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學會處事,而缺乏主見的學生則通過讓其負責某些工作,並要求達到一定規範,其間讓他(她)一定要守原則,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擾。 如果我們能真正地為那些“好學生”著想,那么中學、大學裡的“第十名現象”(成績在十名左右的學生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最出色,而先前在前十名的學生往往會不斷下滑)也就不會存在了。我想,我們應該教會學生的有比知識更重要的,比成績更可貴的,對所謂的“好學生”大可不必護著、慣著,只有讓他們靠自己的實力去取得進步與成就,才是真正的優秀。 那么,再說如何去愛“差學生”吧。 “差學生”,在老師的心中,要么是學習落後,要么是思想不健康,要么是行為不端正,總之,引用歌詞一句話:“想說愛你,那是件不容易的事。”確實,他們讓老師傷透了腦筋:作業亂做,本子上的紅叉叉滿天飛;上課不聽,當作茶話會,任課老師難維持;課外違紀,警鐘聲聲催不斷;班內擾“民”,常常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考試,分數總在十里外,緊緊拖住班級腿。可以說,每一位班主任說起差生都會“說來話長”,能說上一大筐。如此,“差學生”休矣。但我還是要說:儘量去愛他們吧。 首先,我們要辯證地去看待他們,將他們一分為二,即使不是平均分,只要能分出一點優點來就成。我想一個人不致於什么都不是吧。我的“差學生”中就有不少優點:有的助人為樂,總替他人著想,因此往往顧不了自己了,也許有多管閒事之嫌,但他(她)畢竟有著善良友愛的品德;有的俠膽仗義,有不公平的事就“拔刀相助”,一副熱血心腸;有的身懷“絕技”,在一些比賽中我們往往要靠他們來為班爭光,如運動會、文娛比賽等;有的對老師交給他(她)的事極其負責,總是不折不扣的完成(註:學習待定)。他們或多或少應該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此,我經常在班中強調所有同學都不得歧視或侮辱他人,尊重他人是每個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對於那些同學,我認為通過由此及彼的遷移,效果比較好,即先肯定好的一面,然後引導他(她)以這種方法或態度或情感去做另一件類似的事,再過渡到其他事。 第二,要因人而宜、因時因地而宜教學生。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自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同樣是後進生,他們的側重點不同,需要我們採取不同的方法,如學習成績差也有多種原因,有的學生是學習方法不對頭,有的學生是學習態度不端正,也有的同學是沒有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等,我們不能一刀切,需要相機教學,對基礎差的同學進行“減免”作業或改換簡單的作業,這樣,當我們看到他們能做好簡單的作業時,至少也可以平心靜氣多一份認同或愛意了。 其三,不斷“磨”“練”。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想我們要的是他的“磨”功,學生最怕你跟他(她)“磨”,你若盯住不放,日夜消磨,他(她)的沉疾應該是能磨平的,只是它需要的工作量、時間實在是太多了,若不是對他們這些學生髮自內心的愛是做不到的。反覆叮嚀、反覆念叨、反覆檢查、反覆督促,做一名地地道道的“唐僧型”教師,這樣,每當他(她)的不良行為一出現,你就念叨一遍,直到他真正記住不再違禁為止。 再回過頭來,如果我們這樣去做了,那么,我們開頭所說的學生叫老師的事,就不會再出現“好學生”不像“好學生”的樣子,也無愧於“差學生”對我們虔誠的敬意了。我喜歡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因為它是我不斷探索、不斷努力的動力,學生本無好差之分,只是聽多了看多了便也寫下了,孩子們的差異讓我感到了生活的多姿,與大家共勉。(茅寒春作於午夜一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