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詞名句 描寫風的詩句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

出自宋代詩人黃庭堅的《鄂州南樓書事》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裏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

賞析
《鄂州南樓書事》共有四首,這是第一首。東晉征西將軍庾亮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時曾登城南樓覽賞風光(見《世說新語·容止》及《晉書·庾亮傳》)。後人于鄂州(治所在今武漢市武昌)復建一南樓紀念庾亮。黃庭堅在1102年(崇寧元年)寓居鄂州後即登此樓,嘆其製作之美,第二年六月再登,寫下了這一組詩。

陳衍曾說過:“山谷七言絕句皆學杜,少學龍標(指王昌齡),供奉(指李白)者,有之,《岳陽樓》、《鄂州南樓》近之矣。”(《宋詩精華錄》)這首詩即是風神搖曳,具有悠遠之姿,令人回味無窮。

起句即寫登臨縱目的所見,境界闊大,氣象不凡。以“四顧”領起,具見豪邁氣魄;“接”字下得貼切,措繪出山川相繆的壯麗景色;一個“光”字,則傳達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接寫“憑欄十裏芰荷香”,夜色中的十裏風荷,給人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其視覺形象,而是其清香四溢,所以著一“香”字而境界全出。詩人面對如此風物,感覺人間的一切爭鬥都不復存在,于是唱出了“清風明月無人管”之句。“清風”近承“芰荷香”,即“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之意(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明月”遙應“山光接水光”,點明皓月朗照,山川生輝。大而言之,“清風明月”實指一切自然景物。“無人管”,則是化用了蘇軾《前赤壁賦》最後一段的議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清風明月,見《南史·謝譓傳》):“(謝譓)不妄交接,門無來賓。有時獨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唯當明月。’”)清風明月,非人所得而私。詩人此時物我兩忘,逍遙自適。

最後一句便點明了這種感情。一個“涼”字概括了他流連陶醉于山水間的種種感受。這裏巧妙地運用了通感手法,無論是視覺的“光”,還是嗅覺的“香”,均並作一種“清涼”之感。既切合夏日“追涼”,又寫出其摒棄塵慮之想。“清涼”,佛家常用語,指擺脫一切憎愛之念而達到的無煩惱境界,如《大集經》說:“有三昧,名曰清涼,能斷離憎愛故。”又如《華嚴經·離世間品》說:“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前面所寫的景物都有清高脫俗的寓意,構成了一個使心境澄淡的“清涼世界”。一個“涼”字意味深長。黃庭堅在這之前經歷了長達六年的謫居黔州、戎州的流放生涯,遇赦後赴太平州任,僅九日即罷官,隻得流寓鄂州,等待命運的安排,結果是遠貶宜州而死。盡管如此,他卻力圖在儒、道、佛的思想中尋求精神寄托,一方面潔身自好,即所謂“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一方面寄情山水,放松身心,置生死榮辱于不顧。這就是他“清涼”心境的內涵。

清代冒春榮評李白七絕說:“七言絕句,以體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隻眼前景,口頭話,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神氣超遠。太白有焉。”(《葚原詩說》)黃庭堅此詩就有李白的遺響,寫景清新淡雅,抒情含蓄蘊藉而頗有理致。此詩通體散行,一意直敘,如流水淙淙,直歸于結句的“涼”字,而又妙在點到即止,留下了玩味想象的餘地。詩句在散行中又參以當句相對,如首句的“山光”對“水光”,第三句的“清風”對“明月”,往復回環,搖曳生姿,增添了聲情之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