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讀後感 讀後感範文

《文化模式》讀後感

老師說,學文化科的人應該了解什麽叫文化,歷史上許多人都在這個問題上做出探索。從泰勒的“文化是個復雜的集合體(complex whole)”到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是功能的”(有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雷蒙德《文化類型》等著作),然後又有以露絲·本尼迪克特(其著作《文化模式》)為代表的民族心裏學派的“文化模式”概念,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做出了解釋。功能學派對文化的解釋主要考慮了歷史的和地理的因素,而露絲·本尼迪克特主要從歷史和心理學的因素來考察文化。­

總的來說,對文化的態度有兩種:文化絕對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在人類歷史上,文化絕對主義的突出表現是西方中心主義,即在社會進化論的提倡下以西方作為所有文化的標準,把西方以外的文化作為邊緣文化。文化絕對主義帶來了戰爭、種族歧視等。功能學派和民族心裏學派都支持文化相對主義,《菊與刀》以及其對美國解決日本投降後的問題的顯著效果,初步體現了美國對文化相對主義的成功運用。­

本尼迪克特提出的文化模式概念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行為模式組合,追求不同的價值和目標。她開創性的運用團體心理學來探討文化。她指出,“各種文化不能在一種倫理的基礎上進行比較,但卻可以比擬為共存的和同等有效的生活模式”。這句話體現了不同文化有其追求的價值目標,一個民族的倫理標準不能強迫運用于其它民族;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隻能看作是各自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而不能在道義上尋求借口。因此,民族與民族之間有文化的區別,而文化之間在本質上不可比的,文化是利己主義的。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有不同文化的人之間的互相道德指責的事情發生。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婆媳之間的關系。為什麽許多婆婆都喜歡在地的媳婦呢?我想這是因為這樣能減少文化的沖突。當婆媳之間爭吵的時候,大家都詆毀對方的品格(其實這不關乎品格的事),最後大家都不甘心對方對自己所作的評價,誤會永不能消退。­

民族之間的差別不在生物結構上的差別,而在于文化的差別。本尼迪克特指出,人類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人類在大自然保護圈中失去的,卻在較大的可塑性的優勢中得到補償。”例如,原始部落中的人們在遇到挫折後,可以通過巫術、宗教等途徑來得到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安慰。­

人類的可塑性是指人可以創造文化,又要接受文化的改造。本尼迪克特在文中有段話可以清楚說明這句話。“個體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創造物,而當他長大成人並能參與這種文化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以上話語說明,雖然我們創造文化,當我們又“必須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文化所設定的我們各自的架構之中”。­

我們要生活在自己創造的文化當中,這裏就有一個“人性回歸”及其可能性的問題。這個人類社會和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當我們厭倦了自己所創造的社會時,我們是否能夠回歸到那個已給我們破壞的自然去呢?那個曾經的自然已經破壞了或改變了,又或者當我們重新回到自然時,我們已經不能適應自然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