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讀後感 讀後感範文

《鑄劍》讀後感

《鑄劍》為何寫得這樣酣暢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說,這就不僅有賴于魯迅對之題材的熟稔,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織的鬥爭經歷了。在回顧自己的半生經歷 時,他曾說:“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闢,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懷疑什麽?懷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xx者,他們假借革命的名義,殺害了多少無辜的革命者。

他深切地感到:“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 能搬動,能改裝。”辛亥革命實際上的失敗、秋瑾的被殺、袁世凱的大殺“革命黨人”、“五卅慘案”、“女師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慘案”,以段祺瑞 為首的北洋軍閥血腥屠殺手無寸鐵的請願學生,魯迅的學生劉和珍等倒在血泊中……這些“血的遊戲”把魯迅壓抑得喘不過氣來,也激發了他的反抗的、復仇的怒火。

《鑄劍》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的,它是魯迅革命的復仇主義的藝術結晶。值得註意的是,初稿1926年10月寫成後,他沒有馬上拿去發表。1927年初帶到廣州後,他還在考慮,還在打磨。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發表了。自然,這篇小說也就表現了他到廣州之後的新的觀察、新的體驗。 而當時的廣州,“紅中夾白”,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右派的鬥爭已經日益表面化。“山雨欲來風滿樓”,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 殺已經在醞釀中了。3月20日的廣州“中山艦事件”,艦長、共產黨人李雲龍的被殺害,正是這場大屠殺的信號和前奏。具有高度革命警覺性的魯迅,更有把握地 修改、定稿了他的《鑄劍》,一篇優秀的歷史小說便這樣誕生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