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詩大全 唐詩三百首 五言絕句

悲陳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作品賞析

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這裏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來自西北十郡(今陝西一帶)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場,景象是慘烈的。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詩即為這次戰事而作。

這是一場遭到慘重失敗的戰役。杜甫是怎樣寫的呢?他不是客觀主義地描寫四萬唐軍如何潰散,乃至橫屍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鄭重的筆墨大書這一場悲劇事件的時間、犧牲者的籍貫和身份。這就顯得庄嚴,使“十郡良家子”給人一種重于泰山的感覺。因而,第二句“血作陳陶澤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這一開頭,把唐軍的死,寫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兩句,不是說人死了,野外沒有聲息了,而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說戰罷以後,原野顯得格外空曠,天空顯得清虛,天地間肅穆得連一點聲息也沒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萬義軍同日死”這樣一個悲慘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氣氛和感受。

詩的後四句,從陳陶斜戰場掉轉筆來寫長安。寫了兩種人,一是胡兵,一是長安人民。“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兩句活現出叛軍得志驕橫之態。胡兵想靠血與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鐵蹄之下,但這是怎麽也辦不到的,于無聲處可以感到長安在震蕩。人民抑製不住心底的悲傷,他們北向而哭,向著陳陶戰場,向著肅宗 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軍收復長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間著一“更”字,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情緒。

陳陶之戰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士的犧牲中,從宇宙的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現並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平叛亂而繼續鬥爭。

從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戰爭的正義性質,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表現出他在創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餘恕誠)

-------------------------------------------

《唐書》:至德元載十月,房琯自請討賊,分軍為三:楊希文將南軍,自宜壽入;劉哲將中軍,自武功入;李光進將北軍,自奉天入;琯自將中軍,為前鋒。辛醜,中軍北軍遇賊于陳濤斜,接戰,敗績。癸卯,琯自以南軍戰,又敗。《通鑒註》:陳陶斜在鹹陽縣東。斜者山澤之名,故又曰陳陶澤。

孟冬十郡良家子①,血作陳陶澤中野曠天清無戰聲②,四萬義軍同日死③。群胡歸來雪洗箭④,仍唱夷歌飲都市⑤。都人回面向北啼⑥,日夜更望官軍至⑦。

(一雲前後官軍苦如此。陳濤,傷主帥之輕敵也。賊勢方張,而驅民猝鬥,致四萬義軍,沒于一戰,所謂將不知兵,以卒與敵也。幸而唐德在人,傾都系望,此國祚終賴之以恢復歟。曰野無戰聲,見不戰而自潰也。)

①《漢書·趙充國傳》: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②謝靈運詩:“野曠沙岸靜。”皇娥歌:“天清地曠浩茫茫。”《國語》:夜聞戰鼓之聲。”③《晉書·桓玄傳》:“義軍乘風縱火,盡銳爭先。”同日死,乃十月二十一日辛醜也。《唐書》:時琯效古法用車戰,賊順風縱火焚之,人畜大亂,官軍死傷者四萬餘人。劉琨表:“群胡數萬,周匝四山。”④雪洗,雪拭也。趙註謂洗箭上之血。《杜臆》謂用血水以洗箭,不如依舊本作雪洗箭,語較平順。⑤《蜀都賦》:“夷歌成章。”桓譚《新論》:“布之都市。”⑥《西都賦》:“都人士女。”《鄒陽傳》:“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大茅君書:“一切向北。”《通鑒》:祿山聞向日百姓乘亂,多盜庫物,既得長安,命大索三日,並其私財盡掠之。民間騷然,益思唐室。相傳太子北收兵,來取長安,日夜望之。或時相驚曰:“太子大軍至矣。”則皆走,市裏為空。賊望見北方塵起,輒驚欲走。⑦《漢·高帝紀》:“日夜望將軍到,豈敢反耶。”《晉,安帝紀》:東土遭亂,企望官軍之至。盧元昌曰:當時乘輿未定,大兵未集,倉卒舉事,原非勝算。至德二載春,上曰:“大眾已集,庸調已至,當乘兵鋒,搗其腹心。”李泌尚以兩京未可取,當先取範陽。琯于此時,遂欲恢復兩京,亦志大慮疏矣。

葛常之《詩話》:《陳陶》詩,志房琯之敗也。張無盡《孤憤吟》雲:“房琯未相日,所談皆皋夔。一朝陳陶下,覆沒十萬師。中原已紛潰,老杜尚嗟咨。”蓋為琯罷相時杜上疏力救而發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