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詩大全 唐詩三百首 五言絕句

秦州雜詩二十首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

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勝跡隗囂宮。

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葉露,雲逐渡溪風。

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州圖領同谷,驛道出流沙。

降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

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誇。

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

秋聽殷地發,風散入雲悲。

抱葉寒蟬靜,歸來獨鳥遲。

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驌驦。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

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

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疊多幽事,喧呼閱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

雲氣接昆侖,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

所居秋草凈,正閉小蓬門。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雲低。

黃鵠翅垂雨,蒼鷹飢啄泥。

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

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鼙。

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

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鍾邊。

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

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

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

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

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

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

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

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

未暇泛滄海,悠悠兵馬間。

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

阮籍行多興,龐公隱不還。

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

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

落日邀雙鳥,晴天養片雲。

野人矜險絕,水竹會平分。

採葯吾將老,兒童未遣聞。

邊秋陰易久,不復辨晨光。

檐雨亂淋幔,山雲低度牆。

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

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

地僻秋將盡,山高客未歸。

塞雲多斷續,邊日少光輝。

警急烽常報,傳聞檄屢飛。

西戎外甥國,何得迕天威。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烽峻,懸軍幕井幹。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唐堯真自聖,野老復何知。

曬葯能無婦,應門幸有兒。

藏書聞禹穴,讀記憶仇池。

為報鴛行舊,鷦鷯在一枝。

作品賞析

[注解](1)秦州:今甘肅省天水縣,是唐代西北邊防要地。(2)鳳林:縣名,今甘肅省臨夏縣附近。(3)魚海:今寧夏阿拉善額魯特部。(4)候火:烽火。(5)懸軍:深入敵境的孤軍。幕井:軍隊用的水井。(6)北庭:北庭大都護府。(7)飛將:西漢時飛將軍李廣。(8)築壇:指任命將領戍邊。劉邦曾築壇拜韓信為大將軍,故雲。

[譯文]鳳林關的戰亂還沒有平息,魚海的道路十分險惡行軍艱難。烽火濃煙滾滾沖上九天,像一座座高山的山峰;深入到敵人境內的孤國,水井中的水枯幹,處境非常困難,朔鳳猛烈,西部邊境也好像被撼動;邊庭寒冷,朦朧的月亮也發出寒光。老人們思念累立邊功的飛將軍李廣,但何時才能商議築壇拜將的事呢?

莽莽萬重山, 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 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 樓蘭斬未還。

煙塵一長望, 衰颯正摧顏。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首聯大處落墨,概寫秦州險要的地理情勢。秦州城座落在隴東山地的渭河上遊河谷中,北面和東面,是高峻綿延的六盤山和它的支脈隴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鳥鼠山,四周山嶺重迭,群峰環繞,是當時邊防上的重鎮。“莽莽”二字,寫出了山嶺的綿延長大和雄奇莽蒼的氣勢,“萬重”則描繪出它的復沓和深廣。在“莽莽萬重山”的狹窄山谷間矗立著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環境的襯托,越發顯出了它那獨扼咽喉要道的險要地位。同是寫高山孤城,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雄渾闊大中帶有閒遠的意態,而“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則隱約透露出一種嚴峻緊張的氣氛。沈德潛說:“起手壁立萬仞”(《唐詩別裁》),這個評語不僅道出了這首詩發端雄峻的特點,也表達了這兩句詩所給予人的感受。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首聯托出雄渾莽蒼的全景,次聯縮小範圍,專從“孤城”著筆。雲動必因風,這是常識;但有時地面無風,高空則風動雲移,從地面上的人看來,就有雲無風而動的感覺。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還沒有黑就高懸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臨的直接感受。雲無風而動,月不夜而臨,一屬于錯覺,一屬于特定時間的景象,孤立地寫它們,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但一旦將它們和“關”、“塞”聯結在一起,便立即構成奇警的藝術境界,表達出特有的時代感和詩人的獨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時期,秦州雖處交通要道,卻不屬邊防前線。安史亂起,吐蕃乘機奪取隴右、河西之地,地處隴東的秦州才成為邊防軍事重鎮。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戰爭烽火氣息的邊城中,即使是本來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蘊含著不平常的氣息。在系心邊防情勢的詩人感覺中,孤城的雲,似乎離邊塞特別近,即使無風,也轉瞬間就飄出了邊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別關註防關戍守,還未入夜就早早照臨著險要的雄關。兩句賦中有興,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現了邊城特有的緊張警戒氣氛,而且表達了詩人對邊防情勢的深切關註,正如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評的那樣:“三、四警絕。一片憂邊心事,隨風飄去,隨月照著矣。”

三、四兩句在景物描寫中已經寓含邊愁,因而五六兩句便自然引出對邊事的直接描寫:“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水還。”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歸國後,任典屬國。第五句的“屬國”即“典屬國”之省,指唐朝使節。大約這時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遲留未歸,故說“屬國歸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斬樓蘭王首還闕事,說吐蕃侵擾的威脅未能解除。兩句用典,用賦一事,而用語錯綜,故不覺復沓,反增感愴。蘇武歸國、傅介子斬樓蘭,都發生在漢王朝強盛的時代,他們後面有強大的國家實力作後盾,故能取得外交與軍事上的勝利。而現在的唐王朝,已經從繁榮昌盛的頂峰上跌落下來,急劇趨于衰落,象蘇武、傅介子那樣的故事已經不可能重演了。同樣是用這兩個典故,在盛唐時代,是“腳踏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王維《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的豪語,而現在,卻隻能是“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的深沉慨嘆了。對比之下,不難體味出這一聯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詩人對于國家衰弱局勢的深切憂慮。

“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遙望關塞以外,仿佛到處戰塵彌漫,烽煙滾滾,整個西北邊地的局勢,正十分令人憂慮。目接衰颯的邊地景象,聯想起唐王朝的衰颯趨勢,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額,悵恨不已。“煙塵”、“衰颯”均從五、六生出。“一”、“正”兩字,開合相應,顯示出這種衰颯的局勢正在繼續發展,而自己為國事憂傷的心情也正未有盡期。全詩地雄奇闊大的境界中寓含著時代的悲涼,表現為一種悲壯的藝術美。

(劉學鍇)

---------------------------------------------

乾元二年秋至秦州後作。《唐書》:秦州,在京師西七百八十裏,今屬陝西鞏昌府。《衰字記》:秦州,本秦隴西郡,漢武帝分隴西置天水郡。王莽未,院囂據其地。後漢更天水為漢陽郡。《地道記》雲:漢陽有大坂,名曰隴坻,亦曰隴山。是也。魏初,中分隴右為秦州。唐武德二年,仍置秦州。天寶元年,改天水郡。乾元元年,復為秦州。《陶淵明集》有《雜詩》題。

滿目悲生事①,因人作遠遊②。遲回度隴怯③,浩蕩及關愁④。水落魚龍夜⑤,山空鳥鼠秋⑥。西征問烽火⑦,心折此淹留⑧。

(首章,說初至秦事。首聯,赴秦之由。次聯,入秦之難。三聯,到秦風景。末聯,客秦心事。大段在西句分截。【顧註】關輔大飢,生事艱難,故依人遠遊,非謂因房琯而致此遠遊,公必不以一謫怨及故人。吳論:度隴而怯,山之長電。及關而愁,地之闊也。魚龍川,鳥鼠谷,秦州地名,水落山空,秋日凄涼之況。問烽火,憂吐蕃也。秦在長安之西,故雲西征。趙註謂公更欲西遊者,非是。心折淹留,意不欲久客于秦矣。)

   ①鮑照詩:“紛紛悲滿目。”《北史》:馮偉不治生事。②《平原君傳》:“公等碌碌,因人成事。”郭璞詩:“迅足羨遠遊。”③鮑照詩:“臨路獨遲回。”《三秦記》:隴坂九回,不知高幾裏,欲上者七日乃得越。陳後主詩:“笳吟度隴咽,笛囀出關鳴。”④謝朓詩:“浩蕩別親知。”趙至《與嵇茂齊書》:李叟入秦,及關而嘆。劉峻詩:“空軫及關嘆。”《唐書》:安戎關,在隴山。⑤祖孫登詩:“岸高知水落。”《水經註》:汧水,出汧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其水東北流,歷澗註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龍而莫敢採捕,因謂魚龍水,亦通謂之魚龍川。黃希曰:《舊書》:太宗貞觀四年十月,幸隴州。十三日,校獵于魚龍川。即此地。《西溪叢語》:魚龍本水名。又《水經》言魚龍以秋日為夜,一句中合用兩事。⑥陳後主詩:“天迥浮雲細,山空明月深。”《水經》:渭谷亭南鳥鼠山,《禹貢》所謂渭出鳥鼠者也。《爾雅》:“鳥鼠同穴,其烏為鵌,其鳥為鼵。”註:“鼵,如人家鼠而尾短。鵌,似鵌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今在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中。”岑參詩:“魚龍川北磐溪雨,鳥鼠山西洮水雲。”正與公同。⑦《西征賦》:“潘子憑軾西征,自京徂秦。”張協詩:“烽火列邊亭。”⑧《別賦》:“心折骨驚。”《楚辭》:“攀桂枝兮聊淹留。”

   其二

秦州城北寺①,勝跡隗囂宮②。苔蘚山門古③,丹青野殿空④。月明垂葉露⑤,雲逐度溪風⑥。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二章,詠城北寺也。上四記敘古跡,下四對景傷情。山門古,言舊寺猶存。野殿空,見故宮久沒。古字、空字,眼在句尾。露方垂葉,月照則明。雲之度溪,隨風而逐。明字、逐字,眼在腰中。步月看雲,有感異地羈孤。五六,便含愁字意。)

①《元和郡縣志》:秦州伏羌縣,本秦冀縣也。後漢隗囂據隴西天水郡,稱西伯,都此。寺即其故基。《杜臆》:地志:州東北山上有崇寧寺,乃隗囂故居。②梁王冏詩:“美景多勝跡。”《方輿勝覽》:雕窠谷,在秦州麥積山之北,舊有隗囂避暑宮。張正見樂府:“遠入隗囂宮,傍侵酒泉路。”③裴子野《華林園賦》:“草石苔蘚,駁牢叢撮。”宋竟陵王子良詩:“山門一已絕。”④傅亮《修張良廟教》:“改構棟字,修飾丹青。”⑤張率詩:“秋風蕭條露葉垂。”⑥陰鏗詩:“山逐下溪風。”⑦《後漢志》:隴西郡首陽山,渭水所出。【趙註】渭水,在秦州。寺枕秦山,下接渭水,東流于長安。

其三

州圖領同谷①,驛道出流沙②。降虜兼千帳③,居人有萬家④。馬驕朱汗落⑤,胡舞白題斜⑥。年少臨桃子⑦,西來亦自誇。

(三章,詠降戎也。州領同谷,驛出流沙,見為吐蕃往來之沖。今降戎多而居民少,勢可危矣。馬驕、胡舞,申降虜之強。年少、亦誇,恐居人之弱。【趙訪註】千少于萬,日兼幹帳,則降人多矣。萬多于千,曰有萬家,則居民少矣。末以邊郡單弱而嘆之。【顧註】亦自誇,乃諷詞。舊註謂臨洮人足以守御者,非是。)①《唐書》:秦州都督府,督領天水、隴西、同谷三郡。州圖,秦州之圖志。驛道,秦州西出吐蕃之道,②《夏書》: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唐六典》:隴右道,東接秦州,西邊流沙。流沙在沙州以北,連延數千裏。③班固《漢書贊》:“日磾出于降虜。”夢弼曰:唐吐蕃貴人,處于大氈帳。④杜預《水災疏》:“漢氏居人眾多。”《秦國策》:張儀說楚,效萬家之都。⑤庾信《俠客行》:“汗濕馬全驕。”又《馬射賦》雲:“選朱汗之馬。”傅玄《乘馬賦》:“流汗如珠。”⑥《語林》:邯鄲淳初詣臨菑侯曹植,大喜,延入坐,侯遂科頭拍袒胡舞。《北齊·魏收傳》:收既輕疾,好聲樂,善胡舞。《漢·灌嬰傳》:“斬胡白題將一人。”薛夢符曰:“題者,額也,其俗以白塗堊其額,因得名。舞則首偏,故曰白題斜。白題,如黑齒、雕題之類。”【朱註】按服虔《漢書註》:“白題,胡名也。《西域傳》:白題國王姓支,名史稽毅,其先匈奴之別種也。”備考。《杜臆》:《代醉編》雲:李叔元在京,戎騎入城,有胡人風吹氈笠墮地。後騎雲:“落下白題。”乃知是氈笠之名。⑦臨洮,在秦州西。秦漢曰隴西,唐曰臨洮。【鶴註】臨洮人勇勁,可以備戎。如大歷二年李抱玉使右軍都將軍臨洮李晟擊吐蕃,將千人,至臨洮,屠定秦堡。亦一證也。

其四

鼓角緣邊郡①,川原欲夜時②。秋聽殷地發③,風散入雲悲④。抱葉寒蟬靜⑤。歸山獨鳥遲⑥。萬方聲一概⑦,吾道竟何之⑧。

(四章,詠鼓角也。邊郡而聞鼓角,又當秋天欲夜之時,何等凄傈。殷地、人雲,承鼓角。蟬靜、鳥遲,承夜時。末因邊郡而及萬方,則所慨于身世者深矣。殷地發,鼓聲震動。入雲悲,角吹凄涼。)①《後漢·公孫瓚傳》:“梯沖舞吾樓上,鼓角鳴于地中。”又《隗囂傳》:“緣邊之郡,江海之瀕。”【遠註】緣邊,謂沿邊之郡。②釋洪偃詩:“川原多舊跡。”③《詩》:“殷其雷。”④梁元帝詩:“風散水文長。”⑤曹植《愁思賦》:“鳴蟬抱木兮雁南飛。”張孟陽詩:“寒蟬無餘音。”⑥何遜詩:“獨鳥赴行植。”⑦《九歌》:“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⑧孔子雲:“吾道非耶?”洙曰:時方以武事為急,吾道將何所施乎。《庄子》:“茫乎何之。”

其五

西使宜天馬①,由來萬匹強②。浮雲連陣沒③,秋草遍山長④。聞說真龍種⑤,仍殘老驌驦⑥。哀鳴思戰鬥⑦,迥立向蒼蒼⑧。

(五章,借天馬以喻意。良馬陣沒,秋草徒長,傷鄴城軍潰。今者龍種在軍,而驌驦空老,其哀鳴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後效耶。此蓋為郭子儀而發與。【朱註】《通鑒》:是年春三月,九節度之師潰于鄴城,戰馬萬匹,惟存三千。此詩“浮雲連陣沒”,正其事也。秦州乃出西域之道,故感天馬事而賦之。【盧註】時趙王適為元帥,比之龍種。郭子儀召還京師,是空老驌驦也。)

   ①《博物志》:西使佩以自隨。《漢書》:張騫使西域,初,天子卜曰:“神馬當從西北來。”騫還,得烏孫天馬。②謝靈運詩:“由來事不同。”《秦國策》:車千乘,馬萬匹。強,多也。③《西京雜記》: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曰浮雲。《赭白馬賦》:“躡浮雲。”梁元帝詩:“溪雲連陣合。”④隋孔德紹詩:“秋草思邊馬。”⑤《北史·隋煬帝紀》:置馬牧于青海渚中,以求龍種。⑥殘,餘也。《左傳》:唐成公如楚,有兩驌驦馬。亦作肅爽。⑦毋丘儉詩:“哀鳴有所思。”《左傳》:“怒有戰鬥。”⑧蒼蒼,比君。蔡琰《前曲》:“泣血仰頭兮訴蒼蒼。”蔡夢弼以南使為沙苑別名,未知何據。考沙苑畜馬,多至三四十萬,何止萬匹。且當時祿山驅健馬以歸範陽,非至此始陣沒也。張遠改作西使,誠為有見。【朱註】或曰《寰字記》:秦州清水縣有馬池,水源出.冢山。《開山圖》雲:隴西神馬山有淵池,龍馬所生。《水經註》:馬池水出上邽西南六十裏,謂之龍淵水。公蓋指此為賦,次公謂以老驌驦自比,則鑿矣。

其六

城上胡笳奏①,山邊漢節歸②,防河赴滄海③,奉詔發金微④。士苦形骸黑⑤,林疏鳥獸稀⑥,那堪往來戍⑦,恨解鄴城圍⑧。

(六章,詠防河戍卒也。使節歸來,蓋為防守河北,而發金微之兵。今見軍士遠涉,適當林木風凋,尚堪此往來征戍乎。所恨鄴城圍解,以致復有遣戍之役也。此亦在驛道所見者。)

   ①李陵《答蘇武書》:“胡笳互動,牧馬悲鳴。”②劉刪詩:“山邊歌落日。”江總詩:“辛苦持漢節。”③《通鑒》:至德二載,以李銑為防河招討使。【朱註】唐河北道滄、景等州,皆古渤海郡地。黃河于此入海。漢《滿歌》:“昔蹈滄海。”④徐陵詩:“奉詔戍皋蘭。”《後漢書》:竇憲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圍北單于于金微山。《唐地志》:羈魔州有金微都督府,隸安北都護府。⑤《吳越春秋》:“人疲士苦。”陶潛詩:“形骸久已化。”⑥吳均詩:“林疏風至少。”庾肩吾詩:“林長鳥更稀。”張華詩:“燎獵野獸稀。”⑦杜審言詩:“那堪盡此夜。”⑧庾信詩:“今年不解圍。”顧宸曰:安史之亂,大敗者有三:哥舒翰潼關之輕出,以楊國忠懼禍,玄宗信讒,遣使趣戰而敗。房琯陳濤斜之車戰,以肅宗入賀蘭進明之謗,中使邢延恩等促戰而敗。鄴城九節度之大潰,以中使魚朝恩統兵,軍無主帥,久而致敗。少陵“恨解鄴城圍”一語,實有慨于唐之興亡成敗與。

其七

莽莽萬重山①,孤城石谷間②。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③。屬國歸何晚④,樓蘭斬未還⑤。煙塵一長望⑥,衰颯正摧顏。

(七章,詠使臣未還也。山多,故無風而雲常出塞。城迥,故不夜而月先臨關。二句寫出陰雲慘淡、月色凄涼景象。下則有感于時事也。往屬國者未歸,豈為欲斬樓蘭乎。故西望而憂形于色耳。)

①《說苑》:“蒼蒼莽莽。”劉繪詩:“出沒萬重山。”②《漢·耿恭傳》: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趙國策》:“況山谷之便乎?”③隋李巨仁詩:“無風波自動,不夜月恆明。”無風、不夜,二字一讀。《邵氏聞見錄》:無風塞,不夜城,西夏有其地。王韶經略西邊,親至其處。趙次公雲,秦州有無風塞、不夜城,乃後人因杜詩而為之名耳。④《漢書》:蘇武出使歸,拜為典屬國。⑤又:傅介子持節至樓蘭,斬其王,持首還,詔封為義陽侯。唐解謂:五六指李之芳出使吐蕃,留而未還。按:之芳出使在大歷間,不在乾元時。⑥蔡琰曲:“煙塵蔽野兮。”範雲詩:“長望竟何極。”梁昭明太子詩:“爾登入兮一長望。”

其八

聞道尋源使①,從天此路回②。牽牛去幾許③,宛馬至今來④。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⑤。東征健兒盡⑥,羌笛暮吹哀⑦。

(八章,借漢使以慨時事。上四思古,下四傷今。去幾許,去今已遠。幽燕隔,河北仍陷。健兒盡,郵城方潰也。【趙汸註】因秦州為西域驛道,嘆漢以一使窮河源,且通大宛,如此其易。今以天下之力,不能戡定幽燕,至令壯士幾盡,一何難耶。是可哀也。)

①宗懍《歲時記》:漢武帝令張春尋河源,乘槎而去。②《淮南子》:“若從地出,若從天下。”漢《天馬歌》:“殷勤此路臚所來。”③乘槎至牽牛諸,出《博物志》。詳見十七卷。古詩:“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④宛馬,註別見。⑤《賈誼傳》:“乘傳而行郡國。”⑥《詩》:“周公東征。”⑦《唐書》:天室十四載冬,以安祿山反,京師募兵十萬,號天武健兒。賀徹詩:“羌笛含流咽。”

其九

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①。叢篁低地碧②,高柳半天青③。稠疊多幽事④,喧呼閱使星⑤。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⑥。

(九章,詠秦州驛亭也。叢篁、高柳,此寫驛亭好景。惜乎稠疊幽致,徒供使客往來,若使旅人得此,雖處喧地而不異郊居,蓋深羨此亭之幽勝矣。《杜臆》:時吐蕃為患,遣使欲與通好,故有使官經閱,下言“使官向河源”,皆指此事。此章結語,尚嫌直率。)

①岑敬之詩:“色映臨池竹。”郵亭,見《前漢·薛宜傳》顏註:“郵,行書之舍,如今之驛。”據此則驛亭之名,起于唐時也。②宋之間詩:“叢篁夾路迷。”《釋名》:“地者,底也,其體底下。”③張正見詩:“高柳橫遙塞。”庾信詩:“玄圃半天高。”④謝靈運詩:“岩峭領稠疊。”⑤劉孝成詩:“喧呼驚裏閈。”《後漢·李郃傳》,和帝遣使者二人到益部,郃曰:“有二使星人蜀分野。”《晉·天文志》:流星,天使也。⑥《爾雅》:邑外為郊,郊外為野,野外為林,林外為坰。《抱樸子》:“射勇于郊坰。”

其十

   雲氣接昆侖①,涔涔塞雨繁②。羌童看渭水③,使客向河源④。煙火軍中幕⑤,牛羊嶺上村⑥。所居秋草靜,正閉小蓬門⑦。

(十章,詠秦州雨景也。雲氣彌漫,故雨勢淫溢。羌童二句,雨中之事。煙火二句,雨中之景。秋日閉門,自傷雨後岑寂也。)①《黃河賦》:“雲氣浩漫,遠接昆侖。”《括地志》:昆侖山,在肅州酒泉縣西南八十裏。杜佑曰:長慶中,劉元鼎為盟會使,言河之上流由洪濟西行二千裏,水益狹,冬春可涉,夏秋乃勝舟,其南三百裏,三山中高四下,曰歷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昆侖者也。夷曰悶歷黎心,東距長安五千裏。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合眾流,色赤,行益遠,他水並註則濁。河源東北直莫賀延磧尾,隱測其地,蓋在劍南之西。②潘尼《苦雨賦》:“聽長霤之涔涔。”③【邵註】渭水在秦州,其源出臨桃,故羌童得以觀也。④《唐書》:鄯州鄯城縣,有河源軍,屬隴右道。謝朓詩:“弭節赴河源。”⑤江淹詩:“歸人望煙火。”⑥《詩》:“牛羊下括。”⑦謝庄《懷園引》:“青苔無名路,宿草塞蓬門。”

十一

蕭蕭古塞冷①,漠漠秋雲低②。黃鴿翅垂雨③,蒼鷹飢啄泥④。薊門誰自北⑤,漢將獨征西⑥。不意書生耳⑦,臨衰厭鼓鞞⑧。

(十一章,對雨而傷寇亂也。上四寫景,下四感時。鵠垂翅,傷奮飛無路。鷹啄泥,慨一飽難期。且燕薊為梗,誰成北伐之功;吐蕃在邊,尚遣征西之將。故聽鼓鞞而心厭耳。)①荊卿歌:“風蕭蕭兮易水寒。”②張纘《秋雨賦》:“油雲興而漠漠。”庾信詩:“秋雲低晚氣。”③古詩:“黃鵠一遠別,千裏顧徘徊。”④李陵詩:“熠熠似蒼鷹。”⑤劉峻詩:“薊門秋氣清。”⑥虞羲詩:“擁旄為漢將。”曹植詩:“出自薊北門。”自北二字本此。後漢岑彭為征西將軍。征西二字本此。⑦《南史》:沈慶之曰:“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謀,事何由濟。”楊炯詩:“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⑧裴子野詩:“方聽鼓鼙聲。”

十二

山頭南郭寺①,水號北流泉②。老樹空庭得③,清渠一邑傳④。秋花危石底⑤,晚景臥鍾邊⑥。俯仰悲身世⑦,溪風為颯然⑧。

(十二章,詠秦州南郭寺也。言寺兼山水之勝。庭得老樹而生色,承寺。邑藉清渠之傳註,承水。花掩危石,影落臥鍾,以況己之窮老,故下有俯仰身世之感。)①茅山父老歌:“各在一山頭。”②《秦州記》:天水縣界有水一派,北流入長道縣界。《詩》:“滮池北流。”③鮑照詩:“空庭慚樹萱。”④據《九域志》,縣名清水,是邑以清水渠而傳名。據《秦州記》,一派北流,是清渠傳註一邑也。後說意本須溪。《水經註》:清水導源東北隴山,徑清水縣,故城東與秦水合,東南註渭縣。張華詩:“抱杖臨清渠。”⑤王僧孺詩:“曉露拂秋花。”江總詩:“危石聳前洲。”⑥【邵註】晚景,向晚之影。庾信詩:“凄清臨晚景。”臥鍾,廢鍾之僕臥者。⑦《蘭亭序》:“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鮑照詩:“身世兩相棄。”⑧《前漢書》:神君至,其風颯然。楊德周曰:《秦州》詩,滿肚憂憤悱惻,都非文人伎倆,即“歸山獨鳥遲”、“老樹空庭得”二語,亦令人閣筆。

十三

傳道東柯谷①,深藏數十家②。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③。船人近相報④,但恐失桃花。

(十三章,遊東柯谷也。【趙汸註】起用傳道二字,則此下景物,皆是未至谷中,而先述所聞。東柯佳勝如此,故囑舟人相近即報,惟恐失卻桃源也。

①【錢箋】《通志》:東柯谷在秦州東南五千裏,杜甫有祠于此。宋傈亭令王知彰記雲:工部棄官寓東柯谷侄佐之居。趙傻曰:《天水圖經》載秦州隴城縣,有杜工部故居,及其侄佐草堂,在東柯谷之南,麥積山瑞應寺上。【趙註】年譜謂公七月客秦州,卜置草堂未成。十月往同谷縣,十二月入蜀。今以此三詩考之,良是。圖經是因暫寓而言之耳。《杜臆》:觀後《發秦州》詩,公亦曾暫寓傈亭,不但東柯也。②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深藏岩穴。”③杜田曰:毛文錫《茶譜》:宣州宣城縣有塢如山,其東為朝日所燭,號曰陽坡。阮籍詩:“昔日東陵瓜,今在青門外。五色曜朝日,子母相鉤帶。”可見種瓜宜于陽地。④《新序》:“船人固桑進對。”

十四

萬古仇池穴①,潛通小有天②。神魚今不見③,福地語真傳④。近接西南境⑤,長懷十九泉⑥。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⑦。

(十四章,詠仇池穴也。池穴通天,見其靈異。神魚、福地據所聞而稱述之。名泉近接而曰長懷,總屬遙想之詞。送老雲邊,公將有終焉之志矣。觀末章讀記憶仇池,則前六句皆是引記中語。)①《水經註》:仇池絕壁,峭峙孤險,登高望之,形若覆壺,其高二十餘裏,羊腸蟠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涌沸,潤氣上流者也。舊志:仇池山上有田百頃,泉九十九眼,此雲十九泉,乃詩家省字之法。鮑曰:《唐志》:成州同谷縣有仇池,與秦城接壤。《一統志》:仇池山,屬鞏昌成縣。②《水經註》:地道潛通。《太平御覽》:《名山記》:玉屋山有洞,周回萬裏,名曰小有清虛之天。③【舊註】世傳仇池穴出神魚,食之者仙。曹植詩:“河伯獻神魚。”④【薛註】道書有三十六沿天,七十二福地。⑤西南,即秦城也。⑥《上林賦》:“悠遠長懷。”⑦梁簡文帝詩:“棲神紫台上,縱意白雲邊。”

十五

未暇泛滄海,悠悠兵馬間①。塞門風落木②,客舍雨連山③。阮籍行多興④,龐公隱不還。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⑤。

(十五章,在秦而羨東柯也。上四客居之況,下四避地之思。阮籍、龐公,借以自方。無心出仕,故鬢斑不須鑷矣。)

①《詩》:“驅馬悠悠。”秦州常有吐蕃之警,故雲兵馬間。《後漢·馮異傳》:“夜勒兵馬,申令軍中。”②岑之敬詩:“寒門交度葉。”顏延之詩:“側聞風落木。”③潘岳議:“客舍灑掃,以待征旅。”④蔡夢弼曰:阮籍縱情物外,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龐德公攜妻子登鹿門,採葯不返。⑤左思《白發賦》:“星星白發,生于鬢垂。將拔將鑷,好爵是縻。”《南史》:鬱林王年五歲,戲高帝傍,帝令左右鑷白發,問王:“我是誰耶?”答曰“太翁。”帝笑曰:“豈有為人作曾祖而拔白發乎?”即擲鏡鑷。

十六

東柯好崖谷①,不與眾峰群②。落日邀雙鳥,晴天卷片雲③。野人矜絕險,水竹會平分④。採葯吾將老⑤。兒童未遣聞。

   (十六章,欲卜居東谷也。上四東柯之景,下四卜居之意。歸皆雙鳥,晴帶片雲,見與眾峰獨異。邀字、卷字,乃句眼。野人勿矜險絕,水竹會須平分,羨其可避世也。一雲險處行吟,以觀水竹之佳勝。)

①《頭陀寺碑》:“崖谷共清,風泉相渙。”【邵註】山穴曰岫,山邊曰崖,崖之高者曰岩,上秀者曰峰,泉出流川曰谷,山之空坎幽隱者亦曰谷。②沈佺期詩:“不與眾山群。”王褒詩:“連岩異眾峰。”③江淹《赤虹賦》:“碧雲卷半。”又盧照鄰詩:“風卷去來雲。”申涵光曰:卷片雲,可想晴空景色。吳季海作養雲,便腐。《錢箋》引山澤多藏育,無謂。④前章言“映竹水穿沙”,即水竹平分之意。《杜臆》:半水半竹為平分。何遜詩:“卉木會平分。”⑤採葯二句,即晚唐詩“山下問童子,言師採葯去”所本。《左傳》:“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十七

邊秋陰易夕,不復辨晨光①。檐雨亂淋幔,山雲低度牆②。鸕鶿窺淺井③,蚯蚓上深堂④。車馬何蕭索⑤,門前百草長。

   (十七章,詠山居苦雨也。曰夕、曰晨,見曉夜皆雨。中四,寫雨中景物。亂淋則驟,低度則濃。窺井,求食。上堂,避濕也。車馬蕭索,益增旅中愁悶矣。《杜臆》:有幔、有牆、有井、有堂,此見即次後詩也。)

①《歸去來辭》:“接晨光之熹微。”②《淮南子》:“山雲蒸,柱礎潤。”③《本草衍義》:陶隱居雲:鸕鶿,水鳥,不卵生,口吐其雛,今人謂之水老鴉。④《古今註》:“蚯蚓,一名蜿壇,善長吟于地中,江湖謂之歌女。”⑤【趙註】張仲蔚所居,蓬蒿滿門,寂無車馬。

十八

地僻秋將盡,山高客未歸。塞雲多斷續①,邊日少光輝②。警急烽常報③。傳聞檄屢飛④。西戎外甥國⑤,何得迕天威⑥。

(十八章,客秦而憂吐蕃也。上四記邊秋苦景,下四言邊警可危。吐蕃外甥之國,何得迕犯天威,蓋反言以見和親之無益。客未歸,乃自嘆流離。)

①陸機詩:“塞雲起飛沙。”陳後主詩:“浮雲斷還續。”②蔡琰曲:“愁為子兮日無光輝。”③曹植樂府:“邊城多警急。”《賈誼傳》:“斥候望烽燧。”文穎曰:“邊方備寇,作高土櫓,櫓上作桔槔頭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火然,舉之以相告,曰烽。”④《公羊傳》:“所傳聞又異詞。”《說文》:“檄,以木簡為書,長二尺,以征軍也。”《魏武奏事》曰:若有急則插以雞羽,謂之羽檄。《唐書》:景龍四年,以金城公文下嫁吐蕃。乾元元年,肅宗以勸女寧國公主下降回紇。⑤《吐蕃傳》:開元十年,贊普請和,上表曰:“外甥是先皇帝舊宿親,千歲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顧炎武《日知錄》:《冊府元龜》載吐蕃書,皆自稱外甥,稱上為皇帝舅。開元二十一年,從公主言,樹碑于赤嶺,維大唐開元二十一年,歲次壬申,舅甥修其舊好,同為一家。⑥《左傳》:齊侯曰,“天威不違顏咫尺。”

十九

鳳林戈未息①,魚海路常難②。候火雲峰峻③,懸軍幕井幹④。風連西極動⑤,月過北庭寒⑥。故老思飛將⑦,何時議築壇⑧。

(十九章,憂亂而思良將也。時邊境未寧,故尚須遠戍。風連欲動,謂吐蕃西竟。月過加寒,謂北庭無將。此借秋景以慨時事。又是年子儀召還,故望築壇而任飛將。【黃註】候火承戈,懸軍承路。【舊註】風連二句,寫邊秋景色。今依盧註另為之解,于末句思飛將意,卻有關合。)①《水經》:河水又東歷鳳林北。《秦州記》:枹罕原北名鳳林川。《舊唐書》:鳳林縣,屬河州,本漢白石縣地,屬金城郡。《一統志》:鳳林關,在今臨桃府蘭州。②《唐書》:天寶元年,河西節度使王倕克吐蕃魚海。又《李國臣傳》:以折沖從收魚海三載。③謝靈運詩:“平明望雲峰。”雲峰,喻候火之熾而高也。④《蜀志》:鄭度說劉璋曰:“左將軍懸軍襲我,國無輜重。”又:鄧艾伐蜀,懸軍深入。《周禮》: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易》:“井收勿幕。”註:“井口曰收,勿遮幕之。”【盧註】凡軍旅所在,必資井泉。漢時耿恭整衣拜井,水泉涌出。曰幕井幹,水竭可知。⑤《上林賦》:“左蒼梧,右西極。”《楚辭》:“餘夕至乎西極。”⑥《班彪傳》:南匈奴掩破北庭。【盧註】李嗣業初為北庭節度,乾元二年,同圍鄴城,正月卒于軍中。【朱註】是年七月,郭子儀以魚朝恩之譖,罷閒京師。⑦故老,自謂。後漢胡廣疏:“諮之于故老。”前漢李廣為右北平太守,號曰漢之飛將軍。劉峻詩:“飛將出長城。”⑧《高帝紀》:漢王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軍。

二十

唐堯真自聖①,野老復何知②。曬葯能無婦,應門亦有兒③。藏書聞禹穴④,讀記憶仇池⑤。為報鴛行舊⑥,鷦鷯在一枝⑦。

(末章,慨世不見用而羇棲異地也。自聖,見說言不能入。何知,見朝政不忍聞。故欲挈妻子而偕隱。禹穴在蜀中,仇池在同谷,時未有定居,故兩地皆欲借棲。十月,公往同谷。季冬,遂赴成都。未章蓋已自計行蹤矣。)

①《封禪文》:“君莫盛于唐堯。”《書大傳》:堯以唐侯升為天子。《周書》:“僕臣諛,厥後且聖。”此譏肅宗也。②《列子》:“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欽不治歟?問之在朝,在朝不知。問之在野,在野不知。”此暗用其意。③《陳情表》:“無應門五尺之童。”④《庄子》:子路曰:“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吳越春秋》:禹登委宛之山,發石,得金簡玉字之書。山中有一穴,深不見底,謂之禹穴。《杜臆》:舊註引《吳越春秋》以證大禹藏書之所。但吳越所記,乃在會稽;而公所聞,乃蜀之石紐,禹生處也。知公適秦之初,已有入蜀之意。⑤蕭愨詩:“讀記知州所,觀圖見岳形。”《仇池記》雲:仇池百頃,周回九千四十步,東西二門。上則岡阜低昂,泉流交灌。公之倦倦于仇池者,蓋為是也。《英雄記》:許靖過仇池,樹下有碑,靖駐馬,一覽無遺。⑥鴛行侶,指同朝舊友。古詩:“廁跡鴛鷺行。”⑦《庄子》:“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詩疏》:“桃蟲,今鷦鷯,微小黃雀也。”左思詩:“巢林棲一枝。”劉克庄曰:唐人遊邊之作,數十篇中間有三數篇,一篇間有一二聯可採。

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異,土地風氣所宜,開卷一覽,盡在是矣。網山《送蘄帥》雲“杜陵詩卷是圖經”,信然。以入秦起,以去秦終,中皆言客秦景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