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三國志註

三國演義小說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三國演義》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鬥爭。通過這些描寫,反映了漢末大分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其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標志著歷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鬥爭經驗、推動歷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

《三國演義》[小說] - 簡介

《三國演義》故事自黃巾起義起,終于西晉統一。是書陳敘百年,賅括萬事,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三國指的是魏、蜀、吳。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三國演義》誕生于元末明初,由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成果以及有關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

《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始于黃巾起義,終于西晉統一,展現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的歷史風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以曹魏、蜀漢、孫吳為代表的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蕩和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另外,

《三國演義》沿襲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體現了人民樸素的擁明君、反暴君心理。

《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而成,基本上採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但在許多情節的設定和歷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三國演義》的結構以蜀漢矛盾為中心,以三國矛盾鬥爭為主線來展開情節,既保證了前後發展的一貫性,又富于曲折和變化,于清晰明朗的脈絡間,構成了一個古典小說中少見的,既宏偉又嚴密的結構。

《三國演義》的中心內容是演繹各集團間的種種矛盾鬥爭乃至戰爭,這一切都是通過復雜的故事情節來完成的,而在講述這一個個曲折的故事時,作者又總是以人物為中心。例如對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描寫,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細致、周到地一步步推動情節:遊說江東、孫吳內部的矛盾、孫劉聯盟的形成、雙方的備戰等,全都道來,而這些情節的描寫,又都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作用,顯示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

《三國演義》常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講述戰爭。還以赤壁之戰為例,對于孫劉聯盟,作者不惜筆墨、不厭其 《三國演義》之相關圖圖冊

詳,而對于敗方曹軍隻作簡單敘述,這樣詳細得當,既節省筆墨又突出了重點。

《三國演義》為古典小說的人物畫廊貢獻了眾多鮮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標志著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塑造的新發展。《三國演義》往往將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來展現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在赤壁之戰中,同時表現了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黃蓋的赤膽忠心,魯肅的正直敦厚,蔣幹的自作聰明而上當。

在描寫人物時,《三國演義》所運用的誇張、烘托、對比等手法,顯示出作者極高的藝術造詣。如“關公溫酒斬華雄”一節,作者並不詳述關羽的武藝如何高強,膽識如何過人,而是通過預先描寫華雄非凡的勇猛,交戰時震天動地的鼓聲,那碗尚有餘溫的酒來表現關羽的神勇。

《三國演義》的語言通俗、簡練、明快。人物語言富于個性化,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操的機詐、孔明的智慧,常在簡練的幾筆勾畫中顯露出來。

《三國演義》[小說] -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註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嘉靖本”,全書分24卷,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卷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三國演義》[小說] - 作者簡介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相傳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羅貫中行居第二。或雲其師傅為施耐庵。也有記載說曾當過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謀士。著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等。

《三國演義》[小說] - 特色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有些人認為,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動魄。

《三國演義》是親劉的作品,他用了前10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51年,以後的46年隻用了16回就草草收場了。

《三國演義》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小說] - 文化影響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三國演義》和三國時期故事傳說對東亞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有關三國的詩詞歌賦就不勝枚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評書、戲劇和其他口頭文學作品曾出不窮。而且這些作品和《三國演義》的相互借鏡,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類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類三國故事劇集,漫畫,書籍還是經久不衰。《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于競爭環境或奮鬥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系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個別的講,在有些與《三國演義》故事相關的地區或族群中,三國文化的烙印更是明顯,如諸葛姓氏,川陝地區等。中國自古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于用計使詐,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三國演義》也留下了不少成語,如桃園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樂不思蜀、賠了夫人又折兵、蜀中無大將、三分天下等等。另外,書中蜀國丞相諸葛亮所作的《出師表》和《後出師表》也被傳為千古佳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