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百戰奇略 第七卷

水戰

【提示】
    本篇雖以《水戰》為題,但所闡述的內容並非是水上作戰的問題,而是陸上作戰如何利用水流輔助軍隊進攻取勝的問題。它認為,在與敵人隔水對峙時,如果不打算與敵決戰的話,可近水設陣,憑水阻敵過河;如果打算與敵決戰的話,則應在離河稍遠處設陣,以此誘敵渡河,待其“涉水半渡”而擊之。本篇所闡述的這些問題,無論是憑水阻敵,還是誘敵半渡,都是闡發《孫子兵法·火攻篇》所提出的“以水佐攻者強”這一觀點。在中國古代戰爭中,運用“以水佐攻”指導原則而戰勝敵人的是不乏其例的。漢初,大將韓信擊敗楚將龍且的濰水之戰,就是體現“以水佐攻”原則的成功戰例。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韓信率軍攻齊進至濰水,與北上救齊的楚將龍且所部隔水而陣。當時,龍且軍“號稱二十萬”(見《史記·淮陰侯列傳》),與韓信所率數萬兵力相比,是佔絕對優勢。但韓信並沒有被兵多勢眾的敵人所嚇倒,相反,他卻從當面敵情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濰水這一天然條件來打擊敵人。交戰前,韓信秘密派人乘夜用大批沙袋將濰水上遊堵住;接戰中,韓信採取佯敗誘敵渡河,待其渡過一半時,命人突然決壅放水,大水直瀉而下,立即將正在渡水的楚軍沖成兩段。于是,韓信乘敵極度混亂之機,揮軍迅猛攻擊,一舉全殲已渡之楚軍,並擊斬楚將龍且,未及渡河的另一半楚軍不戰自潰,齊王田廣也嚇得逃跑了。其後,韓信乘勝率軍追擊,將潰逃中的楚軍全部俘虜了,取得了平齊之戰的全面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或者在河岸列陣對敵,或者于水上駕船擊敵,這都叫做水戰。如在近水岸邊作戰時,必須距河水稍遠些,這樣,一方面可以引誘敵人渡河,一方面可以使敵人不生疑心。我一定要與敵人決戰時,就不要在靠近河水的岸邊迎擊敵人,怕的是敵人不敢渡河而來;我如果不想同敵人決戰時,就憑據河岸有利地勢阻截敵人,使其無法渡過河來。如果敵人渡河來與我戰時,我可以在岸邊等到敵人渡過一半時再襲擊它。這樣作戰就利于取勝。誠如兵法所說:“待敵人渡河一半時,就可以出兵襲擊它。”
    西漢初年,謀士酈食其奉劉邦之命遊說齊國而使之歸順了漢廷,自此齊王田廣每天與酈食其飲酒作樂,撤除了防御漢軍的守備力量。謀士蒯通建議韓信乘齊國守備廢弛之隙而出兵進攻它;韓信採納了他的意見,于是率軍渡過黃河,出敵不意地一舉襲破了齊國。齊王田廣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然後逃往高密,向楚國求救。楚王于是派遣龍且為將率兵號稱二十萬前往援救齊國。有人勸龍且說:“漢軍遠離本土而來拚死作戰,其鋒芒銳盛不可阻擋,齊、楚軍隊是在自己地域內作戰,士卒容易逃散。因此,不如採取深溝高壘固守不戰之策,叫齊王派遣其心腹大臣去招撫失陷的城邑。這些失陷的城邑知道自己的國王還在,且有楚軍前來救援,就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因客居在別國土地上,必定會造成缺少糧食的不利態勢,這樣,就可以不經交戰而擒獲他們了。”但龍且不以為然地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他是容易對付的。如今若是援救齊國不經交戰而迫降了韓信,我還有什麽戰功可言?如果同他交戰而又能戰勝他,齊國的一半土地可就成為我的封地了。”于是,率軍前進,與漢軍相隔濰水而擺開了陣勢。韓信連夜派人製作了大批袋囊裝滿沙子,堵住了濰水上遊,清晨又親率部分兵力渡河襲擊龍且而偽裝成戰敗逃回。龍且見此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怕戰的懦夫。”于是揮軍渡河追擊漢軍。韓信立即派人掘開濰水上遊的沙袋,河水頓時傾瀉而至。此時,龍且的部隊尚有大半沒有渡過濰水,韓信乘洶涌水勢揮軍猛烈截殺擊斬了龍且。被水隔斷而滯留濰水東岸的龍且部隊紛紛逃散,齊王田廣也嚇得逃跑了。韓信乘勝追擊敗兵到城陽,俘獲了全部楚軍。于是平定了齊國。

【原文】
    凡與敵戰,或岸邊為陣,或水上泊舟,皆謂之水戰。若近水為戰,須去水稍遠,一則誘敵使渡,一則示敵無疑。我欲必戰,勿近水迎敵,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戰,則拒水阻之,使敵不能濟。若敵率兵渡水來戰,可于水邊伺其半濟而擊之,則利。法曰:“涉水半渡可擊。”①
    漢酈生說齊下之,齊王②日與生縱酒為樂,而罷守備。蒯通③說信,遂渡河,襲破齊。齊下以酈生賣己,烹之,而走高密④,請救于楚。楚遣龍且將兵〔號稱二十萬〕救齊。或〔說龍且〕曰:“漢兵遠來,其鋒難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⑤。漢兵客居,其勢無所食,可不戰而擒也。”龍且曰:“吾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今若救齊不戰而降之,有何功?若戰而勝,齊半可得。”遂進兵與漢軍夾濰水⑥而陣。信夜使人〔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擊且,佯敗走。龍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擊,殺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⑦,皆虜楚卒〕,遂平齊。⑧

【注解】
    ①涉水半渡可擊:語出《吳子·料敵第二》。
    ②齊王:即田廣。
    ③蒯通:本名徹,因與漢武帝劉徹同諱,故史家改“徹”為“通”。蒯通,範陽(今河北徐水北)人。陳勝起兵反秦後,派武臣進取趙地,通說範陽令徐公歸降,武臣不戰而得趙地三十餘城。後又勸韓信襲取趙地,成為漢初重要謀士和說客。
    ④高密:郡名。故址在今山東高密西南。
    ⑤反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及漢”,今據史校改。
    ⑥濰水:今稱濰河,在山東省東部。
    ⑦城陽: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荷澤東北。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