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百戰奇略 第四卷

澤戰

【提示】
本篇以《澤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沼澤地域行軍、宿營及作戰應註意掌握的問題。它認 為,行軍、宿營及作戰,應當盡量避開沼澤或是容易被水沖毀的地域,倘若因故而無法避開 時,則須選擇那種形似龜背的四周低中間高的地方扎營布陣。我們知道,沼澤地區,地勢低 窪,易被水淹,既不便于部隊運動,也不利于部隊宿營,是對作戰嚴重妨礙的不利地形條 件。本篇不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而且主張要盡量避開在此種地形上與敵交戰,這無疑是正 確的。  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突厥族的阿史德溫傅起兵反唐,大將裴行儉奉 命率軍進討。次年三月,當裴行儉進軍至單于都護府界北時,天色已晚,部隊已經安營歇 息。這時,裴仁儉突然命令部隊向高岡處轉移營地,諸將對此突如其來的命令十分不解,但 仍該命令行事。待部隊移營畢後,風雨驟然大作,頓時,前所營地完全淹沒于洪水之中。然 而,由于部隊及時奉令移營高岡,避免了一場被巨大洪水沖毀的厄運,從而確保了部隊安全 和贏得對東突厥軍作戰的勝利。裴行儉這種善于根據氣象變化和地形條件而適時做出果斷處 置的作戰指導,是值得用兵者效法的。

【譯文】
大凡行軍作戰,當遇到沼澤地域或被水沖毀的坍塌地域時,應當加速前進,盡快通過, 不可停留于此。倘若萬不得已,或因路途遙遠,或因夜幕降臨,而無法走出此地,那麽,宿 營時必須選擇四周低而中間高的“環龜”之地,並根據此地形特點布列成圓陣,以便于四面 迎擊敵人的進攻。此種宿營布陣的好處,一是可以防止洪水淹沒,一是可以防備敵人圍攻。 誠如兵法所說:“行軍經過沼澤、水毀地域而一旦宿營于此時,應當堅守在形似龜背的高岡 之處。”  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東突厥首領阿史德溫傅起兵反唐,高宗命以禮部尚 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北上討伐。(次年三月)當唐軍進入突 厥境內的單于都護府北界時,夜幕已經降臨,部隊安營扎寨、挖掘塹壕已經完全就緒後,裴 行儉突然改令部隊立即遷到高岡為營。有的將領報告說:“將士們現已安居就緒,不可再驚 動他們了。”裴行儉執意不從,硬是命令部隊移往高岡處安營。等到深夜,風雨雷霆突然大 作,唐軍原來設營地方,頃刻一片汪洋,水深竟達一丈多。眾將士目睹此種驚濤駭浪的突變 情景,無不驚嘆僥幸,並因此而詢問裴仁儉怎樣知曉必有風雨要來,行儉隻是笑著說:“從 今以後你們隻聽我指揮就行了,不必問我是怎麽知道的。”

【原文】
凡出軍行師,或遇沮澤、圮毀之地①,宜倍道兼行速過,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與不 能出其地,道遠日暮,宿師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環龜②,都中高③四下為圓營,四面受敵。 一則防水潦之厄,一則備四周之寇。法曰:“歷沛圮,堅環龜。”④  唐調露元年⑤,突厥⑥阿史德溫傅⑦反,詔禮部尚書、檢校右衛大將軍裴行儉為定襄道 行軍大總管討之。軍次⑧單于⑨界北,暮已立營,塹壕既周,行儉更命徙營高岡。吏曰: “吏士安堵,不可擾。”不聽,徙之。比夜,風雨雷霆暴至,前設營所,水深丈餘,莫不駭 嘆,因問何以知風雨也,行儉笑曰:“自今但依我節製,毋問我所由知也。”⑩

【注解】
 ①沮澤、圮毀之地:沮澤,即沼澤之地,圮毀,即被水沖毀的坍塌之地。圮(pì),
馬本及唐本皆作“北”,今從王本和汪本。
 ②環龜:即四周低中間高的形似龜背之地。
 ③都中高:意即居于四周低中間高之地。
 ④歷沛圮,堅環龜:語出《司馬法·用眾第五》,但與原文略異,原文為“歷沛歷圮,兼舍環龜”。王本及汪本作“歷沛歷圮,堅舍環龜。”沛(pǐ),有水草的低窪地。此句意思是:部隊經過沼澤低窪地或被水沖毀的坍塌地時,要選擇四周低中間高的地形宿營。
 ⑤調露元年:調露,唐高宗年號,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甘露”,今據史校改。調露元年,‘即公元679年;是年十月,東突厥阿史德溫傅舉兵反唐,次年三月,裴行儉率軍抵達單于都護府界北。
 ⑥突厥:我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遊牧民族,興于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部,初屬柔然統治,六世紀中葉,擊敗柔然,建政權于今鄂爾渾河流域,佔有東至遼河,西抵裏海(一說鹹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越貝加爾湖的遼闊地區。隋初,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分。本篇所稱“突厥”,是指東突厥。
 ⑦阿史德溫傅:東突厥一部落酋長。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阿史德濕傅”,今據史校改。
 ⑧次:停留,駐扎。
 ⑨單于:這裏指“單于都護府”。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雲中都護府置,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統漠南突厥部落諸州事,轄境當今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
 ⑩本篇史例出自《新唐書·裴仁儉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