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六韜 附錄

附錄二六韜逸文

一、銀雀山漢墓竹簡所錄逸文

1

……文王業之而崩,武王即立……

……嚴,殺僇毋常,從之不義,舍之不仁,願聞□…………前行己修矣,今時可,臣固將言之。”

周公旦□……□之□□……

太公望曰:“夫受為無道,忍……百生。君方明德而誅之,殺一夫而利天……”

……之幣以東伐受,至于河上。雨□□疾,武王之乘黃振而死,旗折□□……

……□正而後代,故功可得而立也。意者我□□……官治,其氣偖,王姑修身下賢,□須其時。”

大(太)公望曰:“四時無窮,人□……故時無恆與,道無恆業,盈□變化,天□□……可,孰為有天?夫天先□之,□□□□□□之。道先非之,而後天下仮之。今夫受外失天下,內失百生,我方明德而受之,其不可何也?夫以百生而攻天子,可華而舍乎?去必死,進必取,□……□今日行之。”大(太)公……□□罪人而□……先涉,以造于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受,■(系)其首于白……

2

……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

……曰:“吾聞宿善者不□,且日不足……

……之佝。凡受之所佝刑……

……□□□殷民□……

……□箕子……

……行殷庚之正,使人人裏其裏,田其田,□……

……後嗣,周有天下以為家社。沇才!曰不足。葆啓。

3

……曰:“以地取人胃之……胃之備,以祿取人謂之交,以義取人胃之友。友之友謂崩,崩之崩胃之黨,黨之黨胃之群。群黨崩友皆……

4

……□力不能為奈何?”

大公望曰:“蒼蒼上天,莫知極。柏王之君,孰為法則?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待。能明其世者,胃之天子。夫湯之伐桀也,非其戰□修也……

5

……□民以仁義之言使廣不知道極之所旦。”文王再……

6

……再拜曰:“餘聞在□□曰:‘佳天佳人,申申在……

7

人當瞿而立。文王曰:“何塗之從?”大公望曰:“從上塗往而毋顧。上塗不遠,戒之毋反,其往……

8

……下。大人之■□……

……□以人■也。■才以□……

……□□,■□以取國,■國以取天下,□……

9

……回罷天之度,臣有三勸·…··

……□信,三勸乃親,六懷皆得,何人不服!三勸不親,遊戌在身。六懷無常,遊戎……

……□親,天下皆安和乃立王。故……

……大安。·尚正

二、《群書治要》所錄逸文

1

文王問于太公曰:“賢君治國何如?”

對曰:“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如于無功,刑罰不施于無罪;不因喜而賞,不因怒而誅;害民者有罪,進賢者有賞。後官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匿,下無陰害。不供宮室以費財,不多遊觀台池以罷民,不雕文刻鏤以逞耳目。官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也。”

文王曰:“善哉!”

2

文王問太王曰:“願聞治國之所貴。”

太公曰:“貴法令之上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大利則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隨世俗之所善以為法,故令出必亂,亂則復更為法,是以法令數變,則群邪成俗,而君沈于世,是以國不免危亡矣。”

3

文王曰:“願聞為國之大失。”

太公曰:“為國之大失,作而不法法,國君不悟,是為大失。”

文王曰:“願聞不法法,國君不悟。”

太公曰:“不法法則令不行,令不行則主威傷。不法法則邪不止,邪不止則禍亂起矣。不法法則刑妄行,刑妄行則賞無功。不法法則國昏亂,國昏亂則臣為變。不法法則水旱發,水旱發則萬民病。不法法則兵革起,兵革起則失天下也。”

4

文王問太公曰:“人主動作舉事善惡,有福殃之應,鬼神之福無?”

太公曰:“有之。主動作舉事,惡則天應之以刑,善則地應之以德,逆則人備之以力,順則神授之以職。故人主好重賦斂,大宮室,多遊台,則民多病溫,霜露殺,五谷、絲麻不成。人主好田獵罩戈,不避時禁,則歲多大風,禾谷不實。人主好破壞名山,壅塞大川,決通名水,則歲多大水傷民,五谷不滋。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則日月薄蝕,太白失行。故人主動作舉事,善則天應之以德,惡則人備之以力,神奪之以職,如響之應聲,如影之隨形。”

文王曰:“誠哉!”

5

武王問太公曰:“桀紂之時,獨無忠臣良士乎?”

太公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為無有?”

武王曰:“為人臣而令其主殘虐,為後世笑,可謂忠臣良士乎?”

太公曰:“是諫者不必聽,賢者不必用。”

武王曰:“諫不聽是不忠,賢而不用是不賢也。”

太公曰:“不然。諫有六不聽,強諫有四必亡,賢者有七不用。”

武王曰:“願聞六不聽,四必亡,七不用。’

太公曰:“主好作宮室台池,諫者不聽;主好忿怒,妄誅殺人,諫者不聽;主好所愛無功德而富貴者,諫者不聽;主好財利,巧奪萬民,諫者不聽;主好珠玉奇怪異物,諫者不聽,是謂六不聽。四必亡:一曰強諫不可止,必亡;二曰強諫知而不肯用,必亡;三曰以寡正強,正眾邪,必亡;四曰以直強,正眾曲,必亡。七不用:一曰主弱親強,賢者不用;二曰主不明,正者少,邪者眾,賢者不用;三曰賊臣在外,奸臣在內,賢者不用;四曰法政阿宗族,賢者不用;五曰以欺為忠,賢者不用;六曰忠諫者死,賢者不用;七曰財貨上流,賢者不用。”

6

武王伐殷,得二丈夫,而問之曰:“殷之將亡,亦有妖乎?”

其一人曰:“有。殷國嘗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箕,六月雨雪深尺餘。”

其一人曰:“是非國之大妖也。殷君喜以人喂虎,喜割人心,喜殺孕婦,喜殺人之父,孤人之子,喜奪,喜誣。以信為欺,欺者為真;以忠為不忠,忠諫者死,阿諛者賞,以君子為下。急令暴取,好田獵,出入不時,喜治宮室,修台池,日夜無已。喜為酒池肉林糟丘,而牛飲者三千餘人。無長幼之序,貴賤之禮,喜聽讒用舉,無功者賞,無德者富,所愛專利而擅令,無禮義,無忠信,無聖人,無賢士,無法度,無升斜,無尺丈,無稱衡。此殷國之大妖也。”

7

文王在岐周,召太公曰:“爭權于天下者何先?”

太公曰:“先人。人與地稱,則萬物備矣。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賢士,勿臣而友之,則君以得天下矣。”

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將何以得之?”

太公曰:“可。天下有地,賢者得之;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收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賢者取之。夫以賢而為人下,何人不與?以貴從人曲直,何人不得?屈一人之下,則申萬人之上者,唯聖人而後能為之。”

文王曰:“善,請著之金板。”于是文王所就而見者七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

8

武王曰:“士高下豈有差乎?”

太公曰:“有九差。”

武王曰;“願聞之。”

太公曰:“人才參差,大小猶鬥,不以盛石,滿則棄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多言多語,惡口惡舌,終日言惡,寢臥不絕,為眾所憎,為人所疾,此可使要問閭裏。察奸伺猾,權數好事,夜臥早起,雖遽不悔,此妻子將也。先語察事,實長希言,賦物平均,此十人之將也。切切截截,不用諫言,數行刑戮,不避親戚,此百人之將也。訟辯好勝,疾賊侵陵,斥人以刑,欲正一眾,此千人之將也。外貌咋咋,言語切切,知人飢飽,習人劇易,此萬人之將也,戰戰傈傈,日慎一日,近賢進謀,使人以節,言語不慢,忠心誠必,此十萬之將也。溫良實長,用心無兩,見賢進之,行法不枉,此百萬之將也。動動紛紛,鄰國皆聞,出人居處,百姓所親,誠信緩大,明于領世,能教成事,又能救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內,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

9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極,天道、地利、人事,三者孰先?”

太公曰:“天道難見,地利、人事易得。天道在上,地利在下,人事以飢飽、勞逸、文武也。故順天道不必有吉,違之不必有害。失地之利,則士卒迷惑。人事不和,則不可以戰矣。故戰不必任天道,飢飽、勞逸、文武最急,地利為寶。”王曰:“天道鬼神,順之者存,逆之者亡,何以獨不貴天道?”

太公曰:“此聖人之所生也。欲以止後世,故作為譎書,而奇勝于天道,無益于兵勝,而眾將所拘者九。”

王曰:“敢問九者奈何?”

太公曰:“法令不行而任侵誅;無德厚而用日月之數;不順敵之強弱;幸于天道,無智慮而候氛氣;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歸過敵人;怯弗敢擊而待龜筮;士卒不募而法鬼神;設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幾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索之不得,不可以治勝敗,不能製死生,故明將不法也。”

10

太公曰:“天下有粟,聖人食之;天下有民,聖人收之;天下有物,聖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愛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

11

武王勝殷,召太公問曰:“今殷民不安其處,奈何使天下安乎?”

太公曰:“大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幾,不可數動,動之有凶。明賞則不足,不足則民怨生;明罰則民懾畏,民懾畏則變放出;明察則民擾,民擾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故明工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惡,不知所從,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靜矣。樂哉!聖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也。”

武王曰:“為之奈何?”

大公曰:“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財,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農之禁,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謹修地利,以成萬物。無奪民之所利,而農順其時矣。任賢使能而官有材,而賢者歸之矣。故賞在于成民之生,罰在于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

12

武王至殷,將戰。紂之卒握炭流湯者十八人,以牛為禮以朝者三千人。舉百石重沙者二十四人,趨行五百裏而矯矛殺百步之外者五千人,介士億有八萬。

武王懼,曰:“夫天下以紂為大,以周為細;以紂為眾,以周為寡;以周為弱,以紂為強;以周為危,以紂為安;以周為諸侯,以紂為天子。今日

之事,以諸侯擊天子,以細擊大,以少擊多,以弱擊強,以危擊安;以此五短,擊此五長,其可以濟功成事乎?”

太公曰:“審天子不可擊,審大不可擊,審眾不可擊,審強不可擊,審安不可擊。”

王大恐以懼。

太公曰:“王無恐且懼。所謂大者,盡得天下之民。所謂眾者,盡得天下之眾。所謂強者,盡用天下之力。所謂安者,能得天下之所欲。所謂天子者,天下相愛如父子,比之謂天子。今日之事,為天下除殘去賊也。周雖細,曾殘賊一人之不當乎?”

王大喜,曰:“何謂殘賊?”

太公曰:“所謂殘者,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錢採帛,狗馬谷粟,藏之不休,此謂殘也。所謂賊者,收暴虐之吏,殺天下之民,無貴無賤,非以法度,此謂賊也。”

13

武王問太公曰:“欲與兵深謀,進必斬敵,退必克全,其略雲何?”

太公曰:“主以禮使將,將以忠受命。國有難,君召將而詔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避;勿以三軍為貴而輕敵,勿以授命力重而苟進;勿以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謀簡于人,勿以謀後于人;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敵可勝也。”

三、敦煌遺書伯三四五四號寫本所錄逸文

1、趨舍

文王問太公曰:“舉賢天下以為法,不能以為治者,何也?”太公曰:“夫人皆有其性,趨舍不同,喜怒不等,故或奪或賞。”

王曰:“何謂人性?”

太公曰:“性有仁,有忠,有信,有義,有貪戾,有狠戾。仁者好與而不好奪,好賞而不好罰,好生而不好殺;忠者不嫉不妒;信者不欺,少惡而多善,眾公而少私;義者喜新愛故;貪戾者好得好奪,不好利人而好敗;狠戾者喜刑喜殺。故人君之趨舍,合于仁義則萬人安樂,君伐有國;合于忠則吏不為好,而萬民殷富;合于信則君臣■而遠者親;合于貪戾則民人流亡,國必更王;合于狠戾則殺,不治,君失其天下,禍及子孫。”

2、禮義

文王問太公曰:“以禮義為國,而不能大利其民,何也?”

太公曰:“禮者,明長幼,別貴賤,所以象德□也。義者,所以輔正治也,故皆未足以大利人也。”

文王曰:“為國而不用禮義,可乎?”

太公曰:“不可。失禮義者,治國之粉澤也。雖然,非所以定天下而強國富人也。君無以別賢能,故以禮義明之。”文王曰:“禮義為國者何如?”

太公曰:“以禮義為國者,則也。人臣有能守職尊其君者,進之;不能,退之。是以其群臣萬民不出于禮,為上犯難,世俗皆以此為名高,其恭謙謙辭爵祿。讓官位,以禮義之為國已。”

文王曰:“謹聞命矣。”

3、救亂

文王問太公曰:“主弱臣強,而百官並亂,萬人雜散,為之奈何?”

大公曰:“是蔽而內擁也。若是者,當急通其擁蔽。”

文王曰:“何為擁蔽?”

太公曰:“奸臣在內,賊臣在外,上隔下塞,社稷恐危,國有大事,其發無日”

文王曰:“救之奈何?”

太公曰:“無止賢,無下遷。止賢則奸臣比周,趨勢而爭位;下遷則奸臣朋黨而事爭,執政忠者不用,欺者有政。”

文王曰:“為止奈何?”

公曰:“救之在得賢,賢患賢而不用。患賢而不用,無問求賢矣。”

4、別賢

文王問太公曰:“別賢奈何?”

太公計“試可乃已。二人交爭則知其曲直,二人議論則知其道德,二人舉重則知其有力,二人忿鬥則知其勇怯,二人俱行則知其先後,二人治官則知其貪廉。以此而論人,別賢不肖之道也。”

文王曰:“善哉!”

5、事君

文王問太公曰:“事君之道奈何?”

太公曰:“戒之。夫人君之在上,不可狎也。貨財盡,是不可接也。眾庶無所,不可虧也。故善養虎者,不敢與之爭物,為其使之怒也。時其飢飽,達其喜怒。虎與人災也,不同類,然見食己者媚之,以其順也。無違其天心,無違其天德,無言其所匿,無發其所伏。以事賢君則用,以事暴君則免。”

6、用人

文王問太公曰:“用人奈何?”

太公曰:“人之愛子也,身之故也。人之輕害,利之故也。

人之輕賤,貴之故也。人之輕危,安之故也。人之輕死,生之故也。五者以德戒無極。”

7、主用

人主不可以不用賢。人主不用賢,則君臣亂矣。淵乎無端,孰知其原?

閞閉而不啓,安知所之?內外不通,善否無原,修名而督實,案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實相當則國治,名實不當則國亂。名生于實,而實生于名。實當則百工修矣。

8、遠視

一曰長目,二曰眾耳,三曰樹明,則知千裏之外,隱微之中,是謂動好,奸動則天卜好莫陰變更矣。天地見變,必參月運轉,虹蜺則桀。謀于外,其賊在內,備其所憎,其禍在愛。

9、大誅

文王曰:“吾聞佔者不誅,如何?”

太公曰:“不聞,”

“然則其所誅者何如?”

答曰:“匹夫而害家,百姓而害諸侯者,誅之。諸侯強,為百姓誅者昌,為匹夫誅者亡。”

10、距諫

武王問太公曰:“天時水旱,五谷不熟,草木不番,萬物不遂,是何以然?”

太公曰:“此大禁,逆大機,動地樞也。人主塞大川名山水,鑿穿山陵,則水旱不時,五谷不收,人民流亡。染之時人,翟山之地水起。桀當十月鑿山陵,通之于河,民有諫者死。冬鑿地穿山,通之于河,是發天之陰,泄地之氣,天子失道,後必有敗。桀以為妖言而煞之。岑山之民相謂,是自其命也。後三年,瞿山崩,及為大澤,水深九尺。紂之時亦有西土之邑,紂嘗六月獵于西土,發民逐禽。民有諫者曰:六月,天之復生,地之以務,長養之時也。六月逐禽,是逆天道,絕地德,而人行賊。天子失道,後必無福。紂以為妖言而煞之。西上之人相謂,自其命也。後其年天大暴風,飄牛馬,發屋拔木,人飛揚數十裏,一人為無道,天加之以咎。”

四、《太平御覽》所錄逸文

1

天之為天遠矣,地之為地久矣,萬物在其間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大使世俗皆能順其有,是乃溟涬鴻濛之時,故莫之能有。七十六聖發起,其系天下而有之,豈一日哉!

2

昔柏皇氏,傈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肯氏,尊盧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諸也。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此皆古之善為政者也。至于伏羲

氏,神農氏,教民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古之不變者,有苗有之,堯化而取之;堯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

3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先至,已據便地,情勢又強,則如之何?”

對曰:“當示以怯弱,設伏佯走,自投死地。敵見之,必疾而赴,擾亂失次,必離固所,人我伏兵。齊起急擊前後,沖其兩旁。”

4

“敵疏其陣,又遠其後,跳我流矢,以弱我弓弩,勞我士卒,為之奈何?”

太公曰:“發我銳士,先擊其前,車騎獵其左右,引而分隊,以隨其後,三軍疾戰。凡以少擊眾,避之于易,要之于險,避之以晝,取之于夜。故曰,以一擊十,莫善于厄;以十擊百,莫善于險;以千擊萬,莫善于阻。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厄也。”

5

太公曰:“用兵者,順天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凶,若失人事,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智將不發,而愚將拘之。若乃好賢而能用,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而事利,不暇卜籠而事吉,不禱祝而福從。”遂命驅之前進。

周公曰:“今時逆太歲,龜灼凶,籃不吉,星變為實,請還師。”

太公怒曰:“今紂剖比幹,囚箕子,以飛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折蓄,援飽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

6

武上伐紂,諸候已至,未知士民何如。

太公曰:“天道無親。今海內陸沉于殷久矣,百姓可與樂成,難與慮始。”伯夷、叔齊曰:“殺一人而有天下,聖人不為。”

太公曰:“師渡孟津,六馬仰流,赤烏降,白魚外人,此豈非天所命也?師到坶酶野,天暴風電,前後不相見,車蓋發越,轅衡摧折,施族三折,旗幟飛揚者,精銳感天也。雨以洗吾甲兵,雷電,應天也。”

7

武王問太公曰:“貧富豈有命乎?”

太公曰:“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盜在其實。”

武王曰:“何謂盜也?

太公曰:“計之不熟,一盜也。收種不時,二盜也。取婦無能,三盜也。養女太多,四盜也。棄事就酒,五盜也。衣服過度,六盜也。封藏不謹,七

盜也。井灶不利,八盜也。舉息就禮,九盜也。無事然燈,十盜也。取之安得富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