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吳子

治兵第三

治兵,即治理軍隊的意思。全篇共八節,主要講的是進軍、作戰、訓練、編組、指揮等問題。

15、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

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一信。”

曰:“何謂也?”

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險易,則地輕馬。秣以時,則馬輕車。膏鐧有餘,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進有重賞,退有重刑。以信。審能達此,勝之主也。”

【譯文】
武侯問:“進兵的方法什麽是首要的?”

吳起答:“首先要懂得四輕、二重、一信。”

武侯又問:“這話怎麽講呢?”

吳起說:“[四輕]就是地形便于馳馬,馬便于駕車,車便于載人,人便于戰鬥。了解地形的險易,[善于利用]地形,就便于馳馬。飼養適時,馬就便于駕車。車軸經常保持潤滑,車就便于載人。武器鋒利,皚甲堅固,人就便于戰鬥。[二重]就是近戰有重貧,後退有重刑。[一信]就是賞罰必信。確能做到這些,就掌握了勝利的主要條件。

16、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

起對曰:“以治為勝。”

又問曰:“不在眾寡?”

對曰:“若法令不陰,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摩,雖絕成陳,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譯文】
武侯問:“軍隊靠什麽打勝仗?”

吳起答:“治理好軍隊就能打勝仗。”

又問:“不在于兵力多少嗎?”

吳起答:“如果法令不嚴明,賞罰無額度,鳴金不停止,擂鼓不前進,雖有百萬之眾,又有什麽用處?所謂治理好,就是平時守禮法,戰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後退時速不可追,前進後退有節製,左右移動聽指揮,雖被隔斷仍能保持各自的陣形,雖被沖散仍能恢復行列。上下之間同安樂、共患難,這種軍隊,能團結一致而不會離散,能連續作戰而不會疲憊,無論用它指向哪裏,誰也不能阻擋。這叫父子兵。”

l7、吳于曰:“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適,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則敗。”

【譯文】
吳子說:“一般用兵作戰的原則,不要打亂前進和停止的節奏不要耽誤適時供給飲食;不要耗盡人馬的體力。這三項是為了使軍隊保持充分的體力,能勝任上級付予的使命。使軍隊能勝任其上級付予的使命,就是治軍的基礎。如果前進和停止沒有節奏;飲食不能適時供給,人馬疲憊不得休息,軍隊就不能勝任其上級所付予的使命,上級的命令就不能實施,駐守必然混亂,作戰必定失敗。”

18、吳子曰:“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于狐疑。”

【譯文】
吳子說:“凡兩軍交戰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幸偷生就會遭到滅亡。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將領,要使部隊就象坐在漏船上,伏在燒屋之下那樣;急迫地採取行動。[因為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即使機智的人,也來不及去周密謀劃,勇敢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隻能當機立斷,奮力拼搏,[才可保全自己,打敗敵人。]因此說,用兵的害處,猶豫最大,全軍失利,多半產生于遲疑。”

19、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入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

【譯文】
吳子說:“士卒在戰鬥中往往死于沒有技能,敗于不熟悉戰法。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是訓練。一人學會戰鬥本領了,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可以教會全軍。[在戰法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在陣法上,]圓陣變方陣,坐降變立陣,前進變停止,向左變向右,向前變向後,分散變集結,集始變分散。各種變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這些都是將領應該他的事情。”

20、吳子曰:“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鄉裏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譯文】
吳子說:“教戰的法則,身體矮的拿矛栽,身體高的用弓努,強壯的杜大旗,勇敢的操金鼓,體弱的擔任飼養,聰明的出謀劃策同鄉同裏的編在一起,同什同伍的互相聯保。[軍隊行動的信號:]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兩通鼓,練習列陣。打三通鼓,迅速就餐。打四通鼓,整裝待發。打五通鼓,站隊整列。鼓聲齊鳴,然後舉旗[指揮軍隊行動]。”

21、武侯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

起對曰:“無當天灶,無當龍頭。天灶者。大谷之口。龍頭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招搖在上,從事于下。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陳以待之。”

【譯文】
武侯問道:“軍隊前進、停止,有一定的原則嗎?”

吳起答:“不要在‘天灶’扎營,不要在‘龍頭’上駐兵。所謂天灶,就是大山谷的口子。所謂龍頭,就是大山的頂端。軍隊指揮,必須左軍用青龍旗,右軍用白虎旗,前軍用朱雀旗,後軍用玄武旗,中軍用招搖旗在高處指揮,軍隊在其指揮下行動。臨戰時,還要觀察風向,順風時就呼噪乘勢進擊,逆風時就堅陣固守,等待變化。”

22、武侯問曰:“凡畜卒騎,豈有方乎?”

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飢飽。冬則溫廄夏則涼鬥爭鬥爭廡。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弛逐,閒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于末,必傷于始。不傷于飢,必傷于飽。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于人,滇無勞馬。常令有餘,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譯文】
武侯問:“馴養軍馬,有什麽方法呢?”

吳起答:“軍馬,飼養處所要安適,水草要喂得適當,飢飽要有節製。冬天要保持馬廄的溫暖,夏天要註意馬棚的涼爽。經常剪刷鬃毛。細心鏟蹄釘掌,讓它熟悉各種聲音和顏色,使其不致驚駭。練習賓士追逐,熟悉前進、停止的動作,做到人馬相親,然後才能使用。挽馬和乘馬的裝具,如馬鞍、籠頭、嚼子、韁‘繩等物,必使其完整堅固。凡馬匹不是傷于使用完了時,就是傷于使用開始時。不傷于過飢,就傷于過飽。當天色已晚路程遙遠時,就須使乘馬與步行交替進行。寧可人疲勞些,不要使馬太勞累。要經常保持馬有餘力,以防敵之襲擊。能夠懂得這些道理的,就能天下無敵。”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