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話題作文 話題作文範文

社會話題:面對反對者

面對反對者材料:

報載,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後,有外國記者問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潘家錚教授:"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潘教授回答:"那些反對三峽工程的人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面對反對者我們應採取什麽樣的態度?是置之不理,還是一味接受?是勃然大怒,還是辯證分析?等等。

要求:文體不限,可以記敘經歷、編述故事、抒發感情、發表議論、展開想像等。

題目自擬。

不少于800字。思路領航1) 我們要對不同的反對者採取不同有態度:對善意地指出我們的缺點和失誤的反對者要歡迎,要團結,對惡意地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反對者我們要堅決鬥爭。

2) 我們需要反對者的存在。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學習中,或者社會交往中,有反對者會使我們更加清醒地審視自己,找到不足,改正失誤,使自己不斷完善和進步。

3) 從對反對者的不同態度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甚至命運。西周的厲王面對百姓的意見要"防民之口",唐朝的太宗對魏征的反對卻是從善于如流。狹隘的思想導致厲王"流于彖"的命運;博大的胸懷使太宗成為一代明君。

4) 不同的反對者在歷史上有不同的地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反對者們經"灰飛煙滅",袁崇煥因反對權奸誤國而名垂青史。

5) 我們不能因為反對者的反對而懷疑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要善于區分反對意見中的優與劣,從而做出選擇。感謝反對者關鍵構思1. 全文寫長江景象勾起了潘教授的種種回憶。

2. 關于"三峽工程利與弊"的論爭在潘教授的回憶中得以展現。水利專家潘家錚教授站在長江岸邊,俯瞰長江這條巨龍被束縛的無奈,額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角蕩漾著笑意。他終于領略到毛澤東那"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感慨。

他像教育孩子那樣低語:"長江啊長江,你以後一定要好好為人民服務。"

啊,大壩的另一面迥乎不同:靜如平鏡,又像籠上一層柔軟的輕紗,飄渺神奇。此時此景,他思緒萬千,浮想聯翩……

巫山、神女峰啊,你終于被鎖住了。那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啊!

然而,他忘不了,忘不了那位歷盡滄桑的老人家坐在家門檻上大哭的情形。那臉上的彷徨和痛苦,那眼裏的懷疑和質問,都像錘子那樣一下一下地敲擊他的心,但一剎那,這一切都消失和無影無蹤。他念頭一轉:啊,還是黨的政策好,在三峽附近的居民已經在全國各地找到自己的"安樂窩"。當他想到他們一家人在異地生活如在故鄉那樣悠然自得,他怎能不欣慰呢?

他忘不了,還是忘不了孫中山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偉大構想時的躊躇滿志,忘不了毛主席過三峽時將大江變平湖的堅定決心,更忘不了當年提出這個構想時反應何等的激烈……那時全國各大報刊雜志紛紛披露了這一訊息後,利與弊之爭如拔河那樣相互爭持,爭白了一代人的頭發啊!幾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為彈指一揮間,但在水利建設過程中是那麽的漫長!在遙遠的記憶中,那時他滿懷熱情,投身祖國水利事業,堅持建設三峽工程……

他知道,三峽工程峻工並投入使用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水電站,"東南部地區能源短缺"便迎刃而解。三峽水庫--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泊,旅遊利潤滾滾而來,這必是一幅升平的景象。那人們一定會把"南腔北調"唱成"南水北調"。

他不禁失笑了--想的太好了。但實際上也將會那麽好,那是人們偉大的力量啊!

但他也忘不了那利與弊之爭,更有點不能想信自己是偉大工程的指揮者。記得那時反對的浪頭一個比一個高,到處充滿了懷疑。我們的家在哪裏?三峽人民大喊;動物似乎也瞄到一些苗頭,驚慌失措;植物更不能平靜,隨風呼喊……怎麽辦?怎麽辦?有的人想的更周到:戰爭來了,怎麽辦?壩塌了,怎麽辦?工程質量差,怎麽辦?……難道不怕是一條"阿斯旺"大壩嗎?中國工農業的"心髒"正在它腳下,能不擔憂嗎?

的確,擔憂是有的。總是擺在我們面前,黨中央不會置若罔聞,而是虛心納諫,妥善解決。三峽人民不是有了自己?quot;安樂窩"嗎?動、植物不也安了家嗎?歷史文物都可以搬家,我們萬眾一心,還有什麽幹不了的呢?

由此想來,應當感謝那些反對者啊!不是他們提出那些不容忽略的細節,長江截流會有那麽成功,那麽順利嗎?況且他們把問題提得那麽全面、那麽透徹,是對我們工作的一大支持。細想來,他們反對,也是擔心整個民族利益受損呀!這可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啊!

潘教授臉上充滿理解和感激之情。他回憶起他在記者會上的情況,他更不能自己。當記者採訪他:"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誰的貢獻最大?"他毫不猶豫地回答?quot;那些反對的人貢獻最大。"反對者啊,當你們聽到這鏗鏘的話語時,難道不熱血沸騰嗎?

此刻他註視著腳底下的那條巨龍,情不自禁地呼喊:"長江啊,你這巨龍該蘇醒了,快騰空吧,決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驀地,他腦海浮同出三峽工程運營時的輝煌畫面,遐想起人們將會在三峽水利工程的帶動下,努力拼搏,銳意進取,到那時欣欣向榮的景象將展現在這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感于潘教授解題關鍵構思1. 由一道選擇題--面對反對者,你選擇哪種做法--作引子展開全文。

2. 以作者的感想為線索。以下是一道選擇題:

面對反對者的態度應是怎樣?

A:橫眉冷對,怒目切齒,齔牙咧嘴;

B:充耳不聞,熟視無睹,若無其事;

C:莞爾一笑,坦然以對,靜心細思。

潘教授泰然自若地選擇了"C"。

看罷選擇題,我們心中的"?"一定拖著長長的尾巴。但心平氣和地深思一下,實在為潘教授的真知灼見折服。呶,A項無非是逼我們通向憤恨的天台,B項似乎在慫恿我們躲進冰涼的被窩,而C項卻指引我們駛進風光綺麗的港灣。"五、四、三、二、一 --"腦電波清晰地顯示市著:一位智者會拒絕駛進綺麗的港灣大飽眼福嗎?不會。因為"兩岸猿聲啼不住","……一江春水向東流。"因而,C項是明智的選擇。

人生,終究會跌宕起伏,正如生命必然有旦夕禍福。即便是在一貫風光綺麗的港灣,也會有狂風驟雨的襲擊。既然如此,我們還會因為害怕命喪九泉而逃之夭夭嗎?恐怕,隻有懦夫才會如此。正因為勇于面對狂風驟雨,才磨練了我們脆弱的性情,才讓我們擁有了穩操勝券的力量,既然如此,還會有人對它深惡痛絕嗎?大概,隻有良莠不分者才會如此。理之所在,一個成功的過程需要披荊斬棘,勇闖難關!試問:成功者會為四面八方的反對放棄執著已久的追求嗎?不會!成功的磁場引力太強,惟一兩全其美的辦法,便函是?quot;反對"作為出發點。化"反對"為其反,化壓力為動力繼續前進。

"三峽截流工程成功了!"千萬個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引吭喝彩。

這次成功釀成了億萬同胞的熱血沸騰,這次成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勁雄風。然而,這絕非偶然,絕非僥幸。註目于偉大奇跡的背後:不單有一批批高新科技的機器設備,不單有一個個不辭辛勞的體力付出者,不單有一位位經驗豐富、見解精闢的教授、工程師……更多的,是猶如排山倒海式的"反對浪潮"。奇跡之所以"奇",不僅僅因為壯舉之"奇",還因誕生之"奇"。

洶涌澎湃的"反對浪潮"正是三峽截流工程誕生--進展--成功的奠基石。

古人有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可惜,"倒退行逆施"的現代人卻將"人和"畫上問號。因為往往人成功的驅動力不是"人和",而是"人不和"。三峽,有浩浩蕩蕩、滾滾滔滔的長江水,有叢生險嶺、絕壁斷崖的險勢,有綿亙古今的悠悠史情,這一切似乎成了它"魅力四射"的資本。然而,若沒有紛沓而至的反對意見,便不會激起策劃者迫切成功的激情,也不會贏得億萬人民的頷然相許,更不會讓工程成功得如此徹底。歸根到底,那一個個滿腔憤恨、堅定不移地站在反對立場上的士兵,卻成了勝利者首當其沖的對象,同時,也為勝利者博取戰果立下了豐功偉績。所以,對于明辨"是非"的成功者,反對意見不是絆腳石,而是金點子;反對者不是敵人,而是朋友。

舒心暢氣地笑一笑吧!置身的世界本來就很美好,成功的道路本來面目就有荊棘,何須為那"反對"而心灰意冷呢?學會"逆向思維",學會勇敢面對,那出現在你面前的將是一片新天地!一場持久的拔河關鍵構思1. 把三峽工程中利與弊的爭論比作"一場持久的拔河"。

2. 圍繞著三峽工程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的爭論展開。

20世紀50年代開始,廣袤的神州大地上就展開了一場持久的拔河。說它持久,是因為它持續了幾十年,比當年毛澤東提出的"由防御到相持,再到反攻"的"抗日持久戰"所耗的時間要多得多。

這場拔河,所用的那條長長的大麻繩就是長江,而繩子上的那朵紅花就?quot;三峽工程"。繩的兩頭,一頭是利,一頭是弊。這是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的較量。這裏,雖然沒有刀光劍影的肉搏,沒有鮮血淋漓的橫飛的口誅筆伐。其精彩程度甚于當年"魯迅與梁實秋的論戰",更遠非前段時間的"王金論戰"可及。

若要從拔河的選手數量來看,雙方都是兵多將廣,糧草充足,看來他們若不像"孫悟空""哪吒"那樣惡戰三百回合,是分不出勝負的。

利方面個個是老師、將軍、謀士,目光長遠,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他們的理由是:"三峽工程能調節長江流域水資源分布,緩解夏秋季節汛期壓力"。這張王牌有泰山壓頂之勢;"蓄水完成後,就可以為進一步南水北調打下堅實的基礎";"建成最大的水電站,解決東南能源短缺";"三峽水庫成為最大的人工湖泊,有極大的旅遊價值"等。這些理由氣勢磅礴,雷霆萬鈞!猶如他們這些大將,手牽手,肩並肩,眾志成城,毫不松懈地進行這場"持久戰"。

弊方面的選手亦個個理直氣壯。瞧:那個手持"戰爭因素"盾牌的人正不斷地加重腕力。這也真令人頭疼,要是敵人真的轟炸了大壩,後果不堪構想。而那名高舉"工程質量"旗幟的人使出渾身解數,口若懸河地描述著:"現在眾多工程存在著質量問題,大壩一旦崩塌,中國工農業最發達地區將是一片水鄉澤國,嗚呼!"1998年洪災歷歷在目,那些飽受洪災和"豆腐渣工程"之苦的人早就腳底抹油,跑來為反對者搖旗吶喊了。關註"人口問題"者大展旗幟:五百萬人口搬遷,差不多遷了一個中等城市。"環境保護"者大聲疾呼:"大量植被將被淹,張飛廟、巫山、神女峰、江中石錢等文物古跡將銷聲匿跡。"

在兩種力量的"惡鬥"下,"三峽工程"的策劃者潘家錚教授迷惑了。是呀,在利與弊的天平上,我們是應該權衡了,到底這樣做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還是"禍國殃民,無所裨益?"

于是,討論、爭執,計算,讓步……如此往復……

幾十年過去了,這場拔河也結束了。裁判潘家錚教授把勝利的紅花交到支持者的手中。謹?quot;差之毫釐,廖以千裏"的古訓的中國人終于看到了利大于弊,遠遠地大于弊。在民族利益為重的條件下,反對者心悅誠服了。面對反對者,人們沒有嘲笑,沒有譏諷,沒有冷漠的白眼,沒有輕蔑的嘴角,決策者尊重他們的意見,妥善解決他們提出的意見。現在三峽移民搬遷順利,三峽美景依然如故,文物古跡換位保留,三峽截流工程質量上乘……這就是借鏡反對者的意見的結果。古人雲:"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試想,如果沒有這些反對者的意見,難道能出現三峽截流成功這可觀的局面嗎?為此,人們熱情地贊美他們,謳歌他們,為他們鼓掌,為他們喝彩……

難怪有人問潘家錚教授:"你認為誰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潘家錚教授毫不猶豫地回答:"那些反對者的貢獻最大!

誠然,反對者的意見如水,可能是清水也可能是污水,能蕩滌塵埃,亦能使心靈生蠹。人們怎能忘記:進諫也能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如魏征大膽進諫,使唐朝出現"貞觀之治"。怪不得魏征死後,唐太宗深表遺憾,並發出:"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明得失"的感慨!當然,這些批評的話不能像王朔那樣瘋狗似的亂咬人,否則,不僅是老舍、金庸等遭殃,而且全國人民也可能受此苦水所害。

人生的拔河無數,但歸根到底都是利與弊的拔河。朋友,讓我們虛懷若谷,共同拔好人生的"河",去迎接那勝利的曙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