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瘧論

本篇要點:
一、本篇對瘧病的病因、病理、病狀、治法、等作了詳細的探討。其中包括一日發、間日發、數日發以及寒病多少、但熱不寒和日晏、日早等各種情況。
二、瘧病的形成,大都由于感受風寒、水氣、暑熱等病因所致。受邪先後不同,則寒熱情況亦異。癢瘧則是由于肺素有熱的關系,所以但熱不寒。
三、瘧邪在人體內,必和衛氣相逢才能發病;病至及期,陰陽氣衰,邪氣和衛氣相離,病才休止。因邪氣所中有淺深,和衛氣相逢的時間就有差別,因而有日發、間日發、數日一發以及漸遲、漸早的不同。
四、發作時的寒熱交作,是由于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並所致。
五、瘧病發作有二種情況:一種是與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所謂夏傷于暑,秋必病瘧,這叫做應四時;另一種與此不同,四時皆發,這叫做反四時。
六、瘧疾的治療,攻邪應在未發病之前或已衰之後,正當發作時不年進行針刺恐邪未去而正先受傷。

原文和翻譯:
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黃帝問道:一般說來瘧疾都由于感受了風邪而引起,他的休作有一定時間,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傈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疼如破,渴欲冷飲。
岐伯回答說:瘧疾開始發作的時候,先起于毫毛豎立,繼而四體不舒,欲的引伸,呵欠連連,乃至寒冷發抖,下頜鼓動,腰脊疼痛;及至寒冷過去,便是全身內外發熱,頭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歡冷飲。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
黃帝道: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請說明它的道理。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傈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疼;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于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岐伯說:這是由于陰陽上下相爭,虛實交替而作,陰陽虛實相互移易轉化的關系。陽氣並入于陰分,使陰氣實而陽氣虛,陽明經氣虛,就寒冷發抖乃至兩頜鼓動;太陽經氣虛,便腰背頭項疼痛;三陽經氣都虛,則陰氣更勝,陰氣勝則骨節寒冷而疼痛,寒從內生,所以內外都覺寒冷。如陰氣並入陽分,則陽氣實而陰氣虛。陽主外,陽盛就發生外熱;陰主內,陰虛就發生內熱,因此外內都發熱,熱甚的時候就氣喘口渴,所以喜歡冷飲。
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氣盛,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皆榮氣之所舍也。
這都是由于夏天傷于暑氣,熱氣過盛,並留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亦即榮氣居留的所在。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曰作。
由于暑熱內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開泄,一遇秋涼,汗出而感受風邪,或者由于洗澡時感受水氣,風邪水氣停留于皮膚之內,與衛氣相合並居于衛氣流行的所在;而衛氣白天行于陽分,夜裏行于陰分,邪氣也隨之循行于陽分時則外出,循行于陰分時則內搏,陰陽內外相搏,所以每日發作。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黃帝道:瘧疾有隔日發作的,為什麽?
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于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岐伯說;因為邪氣舍留之處較深,向內迫近于陰分,致使陽氣獨行于外,而陰分之邪留著于裏,陰與陽相爭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發作一次。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發作的時間,有逐日延後,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緣故?
岐伯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註于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于五髒,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岐伯說:邪氣從風府穴侵入後,循脊骨逐日逐節下移,衛氣是一晝夜會于風府,而邪氣卻每日向下移行一節,所以其發作時間也就一天遲一天,這是由于邪氣先侵襲于脊骨的關系。每當衛氣會于風府時,則腠理開發,腠理開發則邪氣侵入,邪氣侵入與衛氣交爭,病就發作,因邪氣日下一節,所以發病時間就日益延後了。這種邪氣侵襲風府,逐日下移一節而發病的,約經二十五日,邪氣下行至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內,而流註于伏腫脈;再沿沖脈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因為邪氣日漸上升,所以發病的時間也就一天早一天。至于隔一天發病一次的,是因為邪氣內迫于五髒,橫連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較遠,邪氣深藏,循行遲緩,不能和衛氣並行,邪氣與衛氣不得同時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發作一次。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于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黃帝道:您說衛氣每至于風府時,腠理開發,邪氣乘機襲入,邪氣入則病發作。現在又說衛氣與邪氣相餘的部位每日下行一節,那麽發病時,邪氣就並不恰在于風府,而能每日發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曰:此邪氣客于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于背者,氣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岐伯說:以上是指邪氣侵入于頭項,循著脊骨而下者說的,但人體各部分的虛實不同,而邪氣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樣,所以邪氣所侵,不一定都在風府穴處。例如:邪中于頭項的,衛氣行至頭頂而病發;邪中于背部的,衛氣行至背部而病發;邪中于腰脊的,衛氣行至腰脊而病發;邪中于手足的,衛氣行至手足而病發;凡衛氣所行之處,和邪氣相合,那病就要發作。所以說風邪侵襲人體沒有一定的部位,隻要衛氣與之相應,腠理開發,邪氣得以湊合,這就是邪氣侵入的地方,也就是發病的所在。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
黃帝道:講得好!風病和瘧疾相似而同屬一類,為什麽風病的症狀持續常在,而瘧疾卻發作有休止呢?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岐伯說:風邪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處,所以症狀持續常在;瘧邪則是隨著經絡循行,深入體內,必需與衛氣相遇,病才發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黃帝道:瘧疾發作有先寒而後熱的,為什麽?
岐伯曰:夏傷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膚之中,秋傷于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後傷于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岐伯說:夏天感受了嚴重的暑氣,因而汗大出,腠理開泄,再遇到寒涼水濕之氣,便留藏在腠理皮膚之中,到秋天又傷了風邪,就成為瘧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種陰氣,風邪是一種陽氣。先傷于水寒之氣,後傷于風邪,所以先寒而後熱,病的發作有一定的時間,這名叫寒瘧。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黃帝道:有一種先熱而後寒的,為什麽?
岐伯曰:此先傷于風,而後傷于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岐伯說:這是先傷于風邪,後傷于水寒之氣,所以先熱而後寒,發作也有一定的時間,這名叫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還有一種隻發熱而不惡寒的,這是由于病人的陰氣先虧損于內,因此陽氣獨旺于外,病發作時,出現少氣煩悶,手足發熱,要想嘔吐,這名叫癉瘧。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
黃帝道:醫經上說有餘的應當瀉,不足的應當補。今發熱是有餘,發冷是不足。而瘧疾的寒冷,雖然用熱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溫暖,及至發熱,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涼爽。這些寒熱都是有餘不足之類。但當其發冷、發熱的時候,良醫也無法製止,必須待其病勢自行衰退之後,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療,這是什麽緣故?請你告訴我。
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岐伯說:醫經上說過,有高熱時不能刺,脈搏紛亂時不能刺,汗出不止時不能刺,因為這正當邪盛氣逆的時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療。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于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傈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于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瘧疾剛開始發作,陽氣並于陰分,此時陽虛而陰盛,外表陽氣虛,所以先寒冷發抖;至陰氣逆亂已極,勢必復出于陽分,于是陽氣與陰氣相並于外,此時陰分虛而陽分實,所以先熱而口渴。
夫瘧氣者,並于陽則陽勝,並于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
因為瘧疾並于陽分,則陽氣勝,並于陰分,則陰氣勝;陰氣勝則發寒,陽氣勝則發熱。由于瘧疾感受的風寒之氣變化無常,所以其發作至陰陽之氣俱逆極時,則寒熱休止,停一段時間,又重復發作。
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當其病發作的時候,象火一樣的猛烈,如狂風暴雨一樣迅不可當。所以醫經上說:當邪氣盛極的時候,不可攻邪,攻之則正氣也必然受傷,應該乘邪氣衰退的時候而攻之,必然獲得成功,便是這個意思。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因此治療瘧疾,應在未發的時候,陰氣尚未並于陽分,陽氣尚未並于陰分,便進行適當的治療,則正氣不至于受傷,而邪氣可以消滅。所以醫生不能在瘧疾發病的時候進行治療,就是因為此時正當正氣和邪氣交爭逆亂的緣故。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究竟怎樣治療?時間的早晚應如何掌握?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緊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
岐伯說:瘧疾將發,正是陰陽將要相移之時,它必從四肢開始。若陽氣已被邪傷,則陰分也必將受到邪氣的影響,所以隻有在未發病之先,以索牢縛其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兩者不能相移;牢縛以後,審察絡脈的情況,見其孫絡充實而鬱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這是當真氣尚未與邪氣相並之前的一種“迎而奪之”的治法。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黃帝道:瘧疾在不發作的時候,它的情況應該怎樣?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岐伯說:瘧氣留舍于人體,必然使陰陽虛實,更替而作。當邪氣所在的地方是陽分,則發熱而脈搏躁急;病在陰分,則發冷而脈搏較靜;病到極期,則陰陽二氣都以衰憊,衛氣和邪氣互相分離,病就暫時休止;若衛氣和邪氣再相遇合,則病又發作了。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黃帝道:有些瘧疾隔二日,或甚至隔數日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緣故?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于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岐伯說:其所以隔幾天再發作,是因為邪氣與衛氣相會于風府的時間不一致,有時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幾天才發作。瘧疾發病,是由于陰陽更替相勝,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輕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帝曰:論言夏傷于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黃帝道:醫經上說夏傷于暑,秋必病瘧,而有些瘧疾,並不是這樣,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岐伯說:夏傷于暑,秋必病瘧,這是指和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而言。亦有些瘧疾形症不同,與四時發病規律相反的。如發于秋天的,寒冷較重;發于冬天的,寒冷較輕;發于春天的,多惡風;發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于何髒?
黃帝道:有病溫瘧和寒瘧,邪氣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髒?
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從內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岐伯說:溫瘧是由于冬天感受風寒,邪氣留藏在骨髓之中,雖到春天陽氣生發活潑的時候,邪氣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熱熾盛,使人精神倦怠,腦髓消爍,肌肉消瘦,腠理發泄,皮膚空疏,或由于勞力過甚,邪氣才乘虛與汗一齊外出。這種病邪原是伏藏于腎,故其發作時,是邪氣從內而于外。這樣的病,陰氣先虛,而陽氣偏盛,陽盛就發熱,熱極之時,則邪氣又回入于陰,邪入于陰則陽氣又虛,陽氣虛便出現寒冷,所以這種病是先熱而後寒,名叫溫瘧。
帝曰:癉瘧何如?
黃帝道:癉瘧的情況怎樣?
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于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于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
岐伯說:癉瘧是由于肺髒素來有熱,肺氣壅盛,氣逆而上沖,以致胸中氣實,不能發泄,適因勞力之後,腠理開泄,風寒之邪便乘機侵襲于皮膚之內、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則陽氣偏盛,陽氣盛而不見衰減,于是病就但熱不寒了。為什麽不寒?因邪氣不入于陰分,所以但熱而不惡寒,這種病邪內伏于心髒,而外出則留連于肌肉之間,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癉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