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禮記

德者,性之端也

德者,性之端也(1)
——不可盡信“樂為心聲”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2);樂者,德之華也(3);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後樂氣從之(4)。足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5)。唯樂不可以為偽。

【注解]


(1)本節選自《樂記·樂象》。②端:正。(3)華:光華。(4)氣:同“器”。(5)英華:光華。這裏指美好的神採。


【譯文】


德是人性之正,樂是德之光華,金、石、絲、竹是樂的工具詩抒發內心志意,歌吟唱心中聲音,舞表演內心姿態、侍、歌、舞都源本于內心,然後用樂器來伴隨。所以,情感深厚就會文彩鮮明,氣度宏大就會變化神奇,和順的情感聚積在心中,就會有美好的神採表現在外表。隻有樂才不可能偽裝出來。


【讀解】


表現在表面上的東西,有可能是內在根源的真買反映,也有可能是虛假的掩飾。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現象。比如言語,完全可以不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可以花言巧語,言東指西言不由衷,故作姿態,也可以沉默不語,言行不一,所以古人說“言為心聲”,這話是不可盡信的。比較謹慎的態度是聽話聽音,鑼鼓聽聲。自己多一個心眼兒,不要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


音樂與內心有著直接的聯系,或者說,音樂就是內心的鏡子內心的回音壁。音樂所表達出來的喜怒哀樂不大可能偽裝出來。


一般來說是這樣。但是,是不是同言語一樣,也有不表達內心的時候呢?其實“為賦新曲強作愁”的情形也確有發生。在所謂的“流行音樂”中太多了。明明活得有滋有味.偏要做出一副飽經滄桑的愁容;明明是昨日黃花的豐老徐娘,偏要做出天真少女模樣;明明是拼命追名逐利之徒,偏偏要貼上滿不在乎的瀟灑標簽。所以,現在聽樂,也得多一個心眼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