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演講稿 國小生演講稿

16年國小生中華頌演講稿

中國社會的改造隻有通過“根本解決”的途徑才能實現,這是李大釗在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後對中國社會革命的基本看法。在那場著名的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爭中,馬克思主義與實驗主義發生了第一次沖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來看,“問題與主義”之爭表達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所持的科學態度,包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意識,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李大釗明確提出“主義”與“問題”有不能分離的關系,強調了“主義”所具有的“工具”性質,在思想方法上盡量避免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李大釗認為“主義”都有理想與實用兩個方面,“我們隻要把這個那個的主義,拿來作工具,用以為實際的運動,他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生一種適應環境的變化”。李大釗堅信,“主義”與實際的社會運動相結合,可以使理想成為現實。在這樣的思想意識中,任何理論都具有“工具”性質,其目的在于造成社會的實際運動,實現社會的改造。因此,他認為:“我們惟有一面認定我們的主義,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為實際的運動;一面宣傳我們的主義,使社會上多數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在這裏,李大釗所關註的重心在于實現社會的改造,因此,隻有將“主義”引向實際的社會運動才能達到目的。李大釗這種務求實際的思想,在1922年他與鄧中夏等人向“少年中國學會”的一個提案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和突出。他表示:“為革命的民-主主義,我們全體動員了。我們不要躲在戰線後,空談高深的主義與真理,我們要加入前線,與軍閥及軍閥所代表的黑暗勢力搏戰”。李大釗一生思想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和中國社會改造和革命的實際進程相關聯的。這樣的思想意識使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採取了科學的理性態度,即不把它當作教條,而是當作行動的指南,這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奠定了思想基矗

第二,李大釗初步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他指出,社會主義者“必須要研究怎麽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套用于環繞著他的實境”,尋找到把“精神變作實際的形式使合于現在需要的企圖”。當他還是一個民-主主義者的時候,就提出了認識中國國情的重要性,中國的國情要靠中國人來研究、中國的問題要靠中國解決的思想。他認為,考慮中國的問題是不能“置吾國情于不顧”的。這裏的“國情”既包括“近今之國情”,也包括“往昔之國情”,而且“近今之國情,較往昔之國情為尤要”。在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後,重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條件下的實際運用。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我們接受某一學者的學說時,“不要忘了他的時代環境和我們的時代環境”。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應當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怎樣套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李大釗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樣落後的國家,有著與西方先進國家根本不同的歷史任務。他指出:“在別的資本主義盛行的國家,他們可以用社會主義作工具去打-倒資本階級。在我們這不事生產的官僚強盜橫行的國家,我們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驅除這一班不勞而生的官僚強盜”。1923年10月,李大釗對日本記者談道:“由于俄-國與中國的國情完全不同,不管外國怎樣宣傳,我國的改造惟有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來完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