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演講稿 節日演講稿

“全國土地日”發言稿:重建的科學規劃之路

又是一年6月25日,又是一個“全國土地日”。在今天的這個特別日子,卻因了一場痛徹人心的巨大災害,顯示出比往年更加特別的意義。

時當震撼中國的汶川大地震發生才一個半月不到,災後重建很自然地成為今年“土地日”的一個重大話題,引起人們的高度關註和深切思考。中國土地學會在網上組織討論這個話題,是很有必要的。

大震方歇,我們正面對著收拾破碎山河、重建美好家園的艱巨任務。6月8日溫家寶總理簽署了國務院526號令:《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根據條例規定,國土資源部門將在地震災害調查評估、編製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和組織實施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中承擔重要工作任務。時隔一天----6月10日,國土資源部下發通知,就支持災區恢復和重建提出了八條共十九項政策措施。可以說,黨中央、國務院吹響了災後重建的集結號,我們要深刻認識土地管理工作、土地科學肩負的神聖使命,在災後重建中充分發揮作用,幫助災區人民在那片受傷的土地上建設一個更加美麗的家園。

這次災後重建,工程特別巨大,據四川省統計,受災縣(市)有158個,其中重災縣(市)有50個,受災極重縣(市)有32個。都江堰市,有15萬人失房,上千萬平方米建築要拆遷,僅清除建築垃圾,每天工作10小時,就需要300天。更繁重的任務是規劃。有人指出,如此巨量的重建,可稱為“近30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規劃行為”。而土地利用規劃作為重建規劃的基礎性、前導性規劃,既要滿足災後安置的需要,又要滿足今後城鄉建設和發展、生態保護、防災減災等方方面面的要求;既要統籌安排各業用地,又要專項編製農田保護、生態保護、土地整理等規劃;既要最佳化土地利用空間布局、構建新的城鄉體系,又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居民文化傳統,更是工程浩繁、千頭萬緒,工作難度極高。總之,在一片扭曲的土地上規劃一個新的美好家園,是對我們的最好考試,它考我們的智慧和技能,也考我們的勇氣和意志。

災後重建,首先要建樹科學發展的理念。今天,當我們追思逝去的亡靈,面對瘡痍滿目的災區大地,其實不應該僅僅是悲慟;痛定思痛,還需要清醒的反思。正如一位資深土地工作者所指出的,多年來人們在構造斷裂帶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建設了那麽多城鎮、工廠、學校和交通設施,其中就有規劃選址違反科學的因素。

這次災後重建的規劃必須細查地層下的風險,全面調查地震災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首先是遵循“趨利避害,以人為本”的原則,圈出居住安全的區域。有學者提出,不妨在更大區域範圍合理選址,更大程度地集中城市人口。也就是說,重建家園不一定固守本土,完全可以遷出災區,異地重建。中國的基在地理限製是,廣闊西部的大部分區域並不適合人居,西部現有人口已經“超載”,應當更多地導向大城市,人口的集中反而會帶來資源的保護和集約利用。如果從這樣的視角審視,這次災後重建就應當放眼西南區域甚至全國範圍,不能拘于四川一省,更不能拘于災區。

當然,異地重建、移民安置都不是很簡單的事。許多山村居民走不出他們的山和地,有些人移出後又自行移回去。而且,有些少數民族居住區的去留,還涉及少數民族文化的儲存。所有這些都表明,重建規劃是多學科、多部門整合的工程,涉及復雜系統的方方面面,遠非一個機構所能承擔,遠非短時間內所能完成。重建是耗時費力的長期工程,重建規劃是百年大計。做好這次災後重建規劃,將大大豐富我們土地利用和規劃的認識和經驗,有利于我們科學地管理土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重建規劃時間上應更從容,應確保規劃的科學性,謀定而後行。

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災難史,自然災害年年歲歲地伴隨著人類社會。災害不斷地毀壞人的家園,人又不斷地重建家園。每一次災後重建,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人類自我發展的契機。1996年麗江地震,縣城夷為一片廢墟,結果麗江迅速完成城區改造,成為旅遊業的重鎮。日本神戶在阪神大地震時,主要產業製鞋業損失慘重,重建中索性淘汰這個已見劣勢的產業,轉而培育神戶港口的競爭力,結果帶來了當地主導產業的升級。強烈的汶川地震無情地摧毀了一片片舊城舊村,造成了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固然是壞事;但是,自然的暴力客觀上拆除了一些本該改造的舊城舊村,為大範圍內的土地重劃、土地整理創造了條件,又便于我們最佳化土地的利用格局,提高土地的集約程度,從而使壞事轉化為好事。也許可以說,這其中就寓含了“多難興幫”的道理。災難奪走了人的樂園,重建又還以更美好的樂園,從“失樂園”到“復樂園”,不正是社會的進步嗎?當然,還要看到,“樂園”由失而復而更美,靠的是人類科學的思考和頑強的拼搏。

可以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苦難過後的地震災區大地,必定會出現一片和諧、美麗的新家園。

為了災區美好的明天,我們這些土地管理的實際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又能做些什麽呢?又該怎麽去做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