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言文 道德經

道德經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廢①,有仁義;智慧出②,有大偽;六親不和③,有孝慈④;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注解]

1、大道:指社會政治製度和秩序。

2、智慧:聰明、智巧。

3、六親:父子、兄弟、夫婦。

4、孝慈:一本作孝子。

[引語]

本章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它的直接內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廢棄,需要提倡仁義以挽頹風。老子對當時病態社會的種種現象加以描述。二是表現了相反相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把辯證法思想套用于社會,分析了智慧與虛偽、孝慈與家庭糾紛、國家混亂與忠臣等,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國家大治、六親和順,就顯不出忠臣孝子;隻有六親不和、國家昏亂,才需要提倡孝和忠,這也是相互依屬的關系。這是說,社會對某種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會特別欠缺這種德行的緣故。

[評析]

本章接著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認為社會上出現的仁義、大偽、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興隆,仁義行于其中,人皆有仁義,所以仁義看不出來;也就有倡導仁義的必要。及至大道廢棄,人們開始崇尚仁義,嘗試以仁義挽頹風,此時,社會已經是不純厚了。在這裏,老子把辯證法運用于社會治理,他指出:仁義與大道廢、大偽與智慧出、孝慈與六親不和、忠臣與國家昏亂,形似相反,實則相成,老子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表達了相當豐富的辯證思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