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文心雕龍

論說第十八

【原文】
聖哲彝訓曰經,述經敘理曰論。論者,倫①也;倫理無爽,則聖意不墜②。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抑③其經目,稱為論語。蓋群論立名,始于茲矣。自論語已前,經無論字;六韜二論,後人追題乎?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④,釋經則與傳⑤註參體,辨史則與贊評齊行,詮文則與敘引⑥共紀。故議者宜言,說者說語,傳者轉師⑦,註者主解,贊者明意,評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辭:八名區分,一揆⑧宗論。

【注解】
①倫:理。有條理,有秩序的意思。
②墜:失。
③抑:表謙虛。
④契:合,一致。
⑤傳:解釋經典的文字,如《尚書傳》《春秋左氏傳》。
⑥敘:作“序”。序:一種文體,如《毛詩序》。引:引申原文的話,尤引言和前言,也指一種文體,大略如序而稍短簡。
⑦轉師:轉相師傳。
⑧揆(kuí):道。一揆:猶一律。

【譯文】
聖人先哲經久不變的訓導叫做經書,闡述經的意義,敘說道理叫做論文。論,就是有條理的意思;道理講的有條理而沒有差錯,那聖人經書的本意就不會喪失。從前孔子回答他的學生和當時人的問題時說了許多精妙的話,他死後學生把它們追記編輯起來,謙虛的不敢稱經,而稱它為《論語》。後來,各種論文的稱為論,就是從這裏開頭的。在《論語》以前,經書沒有用論字作為書名、篇名的。相傳姜太公的兵法書《六韜》中有《霸典文論》與《文師武論》二論,這兩個論字可能是後人追題的吧。詳細觀察論文的體裁,分枝條流的品種很多:用來陳述政事的,就與議和說這兩種文體一致;用來解釋經書意義的,就與傳和註的體例參考配合;用來辨析歷史的,就與贊和評這兩種文體意義一樣;用來詮評文章的,就與序和引這兩種文體的一致。所以,議,就是要講得合宜得當;說,就是說話要動聽能使人喜悅;傳,就是轉述老師的學說給後世;註,就是以解釋經書的意義為主;贊,就是為了說明意義;評,就是要公平的評論道理;序,就是按次第順序申說內容;引,就是引申的話。上面所講的文體雖然有八種名稱,但以論述道理為主卻是一致的,都可歸屬于論。

【原文】
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是以庄周齊物①,以論為名;不韋春秋,六論②昭列;至石渠論藝,白虎③講聚,述聖通經,論家之正體也。及班彪王命,嚴尤三將④,敷述昭情,善入史體⑤。魏之初霸⑥,術兼名法,傅嘏、王粲⑦,校練名理。迄至正始⑧,務欲守文⑨,何晏之徒,始盛玄論⑩;于是聃周當路,與尼父11爭塗矣。詳觀蘭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12,叔夜之辨聲13,太初之本玄,輔嗣之兩例14,平叔之二論,並師心15獨見,鋒穎精密,蓋倫之英也。至如李康16運命,同論衡而過之;陸機17辨亡,效過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注解】
①庄周:即庄子。齊物:《庄子》中的一篇。
②六論:《呂氏春秋》中有《開春論》《慎行論》《貴直論》《不苟論》《似順論》《士容論》,故稱“六論”。
③白虎:白虎觀,東漢王朝講經的地方。
④嚴尤:西漢末王莽的將領。本姓庄,避漢明帝劉庄諱改姓嚴。三將:《三將軍論》,內容是用歷史事實諷諫王莽四方用兵,今不存。
⑤史體:和“正體”相對而言。班彪的《王命論》和嚴尤的《三將軍論》。都是通過歷史事件或人物來闡明問題。
⑥初霸:即初建王霸之業。
⑦傅嘏(ɡǔ):三國時期魏文學家。王粲:東漢末著名作家。
⑧正始:三國時魏齊王曹芳的年號(公元240~248年)。
⑨守文:原意是帝王受命執政,遵守前代成法;這裏比喻寫作文章時保守和繼承前人的傳統。
⑩玄論:即玄學。魏晉時稱清談道家的理論為玄學。
11尼父:孔子字仲尼。
12仲宣,王粲的字。去伐:即王粲的《去伐論》,已不存。
13叔夜:嵇康的字,正始作家。辨聲:指《聲無哀樂論》。
14輔嗣:王弼的字,三國時期魏學者。兩例:指王弼的《易略例》,分為上、下兩篇。
15師心:以心為師的意思,指有創見。
16李康:三國時期魏文學家。其《運命論》講國家的治亂、人的窮達、地位的貴賤是運氣、天命、時機等因素決定的。
17陸機:西晉初作家,原是三國吳人。其《辨亡論》主要論述了吳國滅亡的原因。

【譯文】
論,就是概括各家的話來研究一個道理的文章。所以庄周的《齊物論》,用論字來作為篇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昭彰明著地列出《開春論》《慎行論》《貴直論》《不苟論》《似順論》《士容論》“六論”。到漢代,漢宣帝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議論經藝;漢章帝在白虎觀裏會聚儒家學者講論“五經”,都是闡述聖人之道,疏通經典的意義,這是論文的正體。到班彪的《王命論》,嚴尤作三篇《三將軍論》,論述情理通暢明白,很善于運用史實例證。魏武帝曹操初建霸業,兼用名家和法家的學說統治。從當時作家傅嘏、王粲的論文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循名責實的理論十分的熟悉。到了正始年間,要致力于魏文帝明帝的註重文治;在何晏這一類文人的倡導下,講玄學的論文開始盛行起來,于是老聃、庄周的道家學說得勢當路,與孔子的儒家學說爭奪地位了。仔細觀閱傅嘏的《才性論》,王粲的《去伐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夏侯玄的《本無論》,王弼的《易略例》上下兩篇,何晏的《道德論》等,都是不因襲前人而有獨創見解,筆力鋒利,持論精密,是闡發理論的傑作。至于如李康的《運命論》,與王充的《論衡》等篇內容相同,但文採卻比《論衡》華麗;陸機的《辨亡論》,模仿賈誼的《過秦論》,形式雖然相像,但卻遠遠不及《過秦論》。然而,在論這種文體中,這些文章也算是好的。

【原文】
次及宋岱、郭象,銳思于幾神之區;夷甫裴頠,交辨于有無之域①: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然滯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②,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③,其般若之絕境乎?逮江左④群談,惟玄是務;雖有日新,而多抽前緒⑤矣。至如張衡譏世⑥,韻似俳說;孔融⑦孝廉,但談嘲戲;曹植辨道,體同書抄;言不持正,論如其已⑧。

【注解】
①“夷甫”二句:夷甫,王衍的字,西晉文人,崇尚老、庄,他認為世界最初是無,然後生出陰陽,化生萬物,所以主張天地萬物以無為本。裴頠,西晉思想家,反對王衍的觀點,著有《崇有論》,認為一切皆生于有。
②寂:無聲。寥:無形。
③神源:神理的源頭。指最高的理論。
④江左:長江下遊一帶,指東晉。
⑤緒:端緒。
⑥譏世:張衡的《譏世論》,已亡。
⑦孔融:東漢末作家,其《孝廉論》已亡。
⑧已:停止。

【譯文】
其次說到晉代的宋岱著有《周易論》,郭象著有《庄子註》,他們的論文思想深入到了事物變化的極精深神妙的境界;晉代的王衍和裴頠,其論文在“尚無”和“崇有”的問題上展開了交鋒和辯論。他們都算得是當時獨一無二的,而又揚名後代的人。然而在辯論中,拘滯于“有”的“崇有”論者,完全著眼在形象和物體的作用方面;而看重“無”的“尚無”論者,又專門抱守著寂寥虛靜的虛無的主張。徒然做精闢的片面解釋,沒有誰能夠達到正確而全面的理論。動用心思窮極探究到神妙的自然之道的本源,隻有佛法的最高境界吧!到東晉時代,眾多文人都致力于清靜無為的玄虛空談,雖然常常有新的解釋,不過大多是抽引前人說過的話頭罷了。至于如張衡的《譏世論》,頗有些像俳優戲子的玩笑之說;孔融的《孝廉論》,隻說些開玩笑的話;曹植的《辨道論》,文章寫得同抄書一樣;寫論文不能持正確的論點,這種論文還不如不寫。

【原文】
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于有數,究于無形①,鑽堅求通,鉤深取極;乃百慮之筌蹄②,萬事之權衡也。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論如析薪③,貴能破理。斤④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跡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⑤,安可以曲論哉?若夫注解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若秦延君之註堯典,十餘萬字⑥,朱普之解尚書,三十萬言:所以通人⑦惡煩,羞學章句。若毛公之訓⑧詩,安國之傳書⑨,鄭君之釋禮,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可為式⑩矣。

【注解】
①無形:抽象。
②筌(quán):捕魚竹具。蹄:捕免器具。這裏指用來取得魚兔的手段。
③析薪:析,破;薪,木柴。
④斤:斧。
⑤“唯君子”句:《周易·同人·彖辭》:“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劉勰借此用以說明論文應該以理服人。
⑥“秦延君”二句:秦延君曾經解釋《尚書·堯典》篇目兩字時,用了十多萬字。秦延君,秦恭的字,西漢學者。
⑦通人:博古通今、曉通事理的人。
⑧毛公:指大、小毛公,西漢時期的學者。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相傳是《詩經》注解專家。訓:解釋文字意義。
⑨安國:指孔安國,西漢學者。書:指《尚書》。
⑩式:模範、法式。

【譯文】
考究論問這種體製,是用來明辨是非的;它深入窮極地研究具體的事物,追根尋底地探討無形的、抽象的問題。要攻破困難求得貫通,要深入探索取得最後的結論。像筌是捕魚的工具和蹄是捕兔的工具一樣,它們乃是求得各種理論的手段;像秤砣和秤桿是衡量輕重的標準一樣,它們乃是衡量萬事萬物的尺子。所以論文的內容貴在周全通達,言辭切忌支離破碎,必須使內容與所說的道理完全一致,這兩者配合得沒有一點縫隙;用辭要和所表達的思想緊密相扣,使論敵無隙可乘。所以作論文好像砍木柴一樣,貴在順著木柴的紋理把它劈開。可是自恃斧頭鋒利的人,不顧木柴的紋理而橫加砍斷;這好比言辭善辯的人,就是違反了事理也要強詞奪理地來自圓其說。這樣的論文看起來雖然文字巧妙,但隻要考求實際就知道那個道理是錯的。隻有有教養的君子才能夠通曉天下人的思想並能夠以理服人的,哪裏可以憑詭辯隨便歪曲論述事理呢?至于經書裏注解的話,是把論文分散在各個註裏,注解的文字雖然繁雜不相同,但總歸起來是同屬一類。如像秦延君的註解《尚書·堯典》篇目的“堯典”這兩個字,竟用了十餘萬字;朱普的註解《尚書》,竟長達三十萬言;所以通達事理的人都討厭他們注解的煩瑣冗長,以學這樣的注解章句為羞恥。如像大、小毛公的訓解《詩經》,孔安國給《尚書》作傳解,鄭玄的注解《禮記》,王弼的註解《易經》,都文字扼要,意義明顯,可以算得上是注解這類文體的榜樣。

【原文】
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資悅懌①;過悅必偽,故舜驚讒說。說之善者:伊尹②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③,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暨戰國爭雄,辨士雲涌,從橫④參謀,長短角勢⑤,《轉丸》⑥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⑦,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⑧。

【注解】
①懌(yì):喜悅。
②伊尹:名摯,商初政治家,廚師出身。
③燭武:燭之武,春秋時鄭國大夫。紓:解。
④從:合縱,南北為縱,主張聯合六國抗秦。橫:連橫,主張六國和秦國和好,歸順秦國,和合縱相反。
⑤長短:即縱橫。角:較量。
⑥《轉丸》:《鬼谷子》中的一篇,已亡。辯說技巧圓滑如丸之轉。
⑦“一人之辨”四句:《史記·平原君列傳》載,平原君趙勝稱贊毛遂說:“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
⑧五都:《史記·張儀列傳》載,“秦惠王封儀五邑”。隱:同“殷”。隱賑:即殷實,富裕。

【譯文】
說,就是喜悅的意思,悅字的右邊是兌,兌在《周易·說卦》裏做口舌解。所以說話應說使人喜悅高興的;過于討好人的話必定有虛偽,所以虞舜對讒言感到十分的震驚。善于說的,如像伊尹用調味的道理來說明執政,從而使殷代興盛起來;呂望用釣魚的道理來辯明治國,從而使周朝興旺起來;到春秋時期,燭之武前往說服秦軍,解除了鄭國的困危;端木賜出使說服齊國釋魯攻吳,因而儲存了魯國的社稷。這些,都是好的說辭的例子。到了戰國時代,七國爭雄,善辯遊說之士風起雲涌。有的合縱,有的連橫,參與各國謀劃,較量勢力強弱;《轉丸》篇裏記載著他們巧言善辯的辭令,《飛鉗》篇裏隱伏著他們縱橫捭闔的精巧技術。因此,一位辯士的話比九鼎國寶還要貴重,辯士的三寸舌勝過了百萬大軍。蘇秦佩帶了六國眾多的相印,張儀被封給五個殷實的都邑。

【原文】
至漢定秦楚,辨士弭節①,酈君既斃于齊鑊,蒯子幾入乎漢鼎②;雖復陸賈籍甚,張釋傅會③,杜欽文辨,樓護④唇舌,頡頏萬乘⑤之階,抵噓公卿之席⑥,並順風以托勢,莫能逆波而溯洄矣。夫說貴撫會⑦,弛張相隨,不專緩頰,亦在刀筆⑧。範雎之言事⑨,李斯之止逐客,並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⑩,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至于鄒陽之說吳梁,喻巧而理至,故雖危而無咎矣;敬通之說鮑鄧11,事緩而文繁,所以歷騁而罕遇也。

【注解】
①弭(mǐ)節:停止活動,指不得勢。弭,停止。節,使臣所拿的信物。
②蒯子:蒯通,漢初的辯士。他曾勸韓信造反,被劉邦捕獲後,靠了他的辯解才獲救。鼎:有三腳的鍋,常用作烹殺人的刑具。
③張釋:即張釋之,西漢文帝時人。傅會:附會,依照當前情勢發言。
④樓護:西漢末辯士。
⑤頡頏(xié háng):上下翻飛,指往來遊說。萬乘:指天子。
⑥噓:當作“峨”。抵峨:《鬼谷子》有《抵峨篇》專講抵峨之道。抵,擊實;峨,罅隙。抵峨即擊實罅隙以補漏洞和縫隙,比喻遊說之士見微補缺、獻計獻策。
⑦撫會:順合,配合。撫,循、順。
⑧刀筆:古代因在竹簡上書寫,所以要用筆用刀。這裏指書寫。
⑨範雎(jū):戰國辯士。秦昭王時太後的弟弟穗侯專權,昭王想收回權力,範雎抓住這點,給昭王寫信獻策。
⑩逆鱗:相傳龍喉下有逆鱗,誰觸碰了它,龍就置誰于死命。比喻觸犯人主要被殺害。
11敬通:馮衍的字,東漢初期作家。鮑:鮑永,東漢時大將軍。鄧:鄧禹,東漢將軍。馮衍是王莽之亂後投光武帝劉秀的較晚的人物,這是其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

【譯文】
到漢代平定秦楚,辯士說客也不再那樣得勢;劉邦的辯士酈食其被齊王田廣烹殺于油鍋中;韓信的謀士蒯通也幾乎被投入漢高祖的烹鼎之中。此後雖然還有陸賈因為善于言說而很有聲名,張釋之對漢文帝談說善于結合當前的情勢,杜欽的文辭辯論,樓護的唇槍舌劍:他們搖唇鼓舌,往來遊說于帝王的殿階之下;見微補缺,獻計獻策于公卿的坐席之前。然而他們大多看風向說話,沒有誰敢于違反潮流逆流而上的。言說之事重在看準時機,根據情況的變化需要而弛張相隨。不光婉言陳說,還要書寫成文。範雎的《上秦昭王書》言談治國的疑難之事,李斯的《上始皇書》諫勸停止逐客,都是順其情理、投合機宜,用動聽的言辭切中時務;他們雖然觸犯了君王,卻獲得了成功而受到信任,這是上書中善于勸說的例子。至于鄒陽的上書說吳王劉濞和梁王劉武,比喻巧妙而理由充足,所以處境雖然危險而沒有受害。而東漢的馮衍言說鮑永和鄧禹,引證事例迂緩,文辭又繁冗,所以幾經遊說卻很少得志見用。

【原文】
凡說之樞要,必使時利而義貞①,進有契于成務,退無阻于榮身。自非譎②敵,則唯忠與信。披肝膽以獻主,飛文敏以濟辭,此說之本也。而陸氏直稱“說煒曄以譎誑③”,何哉?

【注解】
①貞:正。
②譎:欺詐、詭譎。
③“說煒曄”句:這是陸機《文賦》中的話。煒曄,光明。誑,欺騙。

【譯文】
大凡說這種文體的關鍵是必須抓住有利時機,而且意義正確;使進有助于事業的成功,退不妨礙自身的榮顯。隻要不是欺詐的敵人,那就要講忠誠與信實。開啟心裏的話來獻給君主,用巧妙的文採來加強語言的說服力,這就是說這種文體的根本原則。可是,陸機在《文賦》裏卻說:“說這種文體隻是說得天花亂墜,而實際是狡詐欺騙。”為什麽呢?

【原文】
贊曰:理形于言,敘理成論。詞深人天,致遠方寸①。陰陽莫忒,鬼神靡遁②。說爾飛鉗,呼吸沮勸③。

【注解】
①方寸:心。
②遁:逃,隱藏。
③呼吸:吐納,指說辭。沮:阻止。勸:勸勉。

【譯文】
總結:
理論要用語言來表現,
敘述理論便成了論文。
論文研究自然與人事的奧秘,
使人的思維到達深遠的境地。
論述像陰陽變化那樣沒有差錯,
它使得鬼神也不能逃遁。
遊說像飛鉗一樣能抓住人,
說辭能很快就產生勉勵和阻止的效用。

【評析】
《論說》的“論”和“說”都是文體的名稱。二者的共同之處是都闡明某種道理或主張,因此,後代把二者合稱為“論說文”。但是卻是兩種不同的文體:“論”是論理,著重在闡發理論,來辨明是非,重在邏輯說理;“說”是使人悅服,多針對緊迫的現實問題,用具體的利害關系和生動的比喻來說服對方,重在形象說理。因此,後代把二者合稱叫“論說文”。
全篇分兩部分:一、說明“論”的概念、類別,從先秦到魏晉的發展概況,講“論”的寫作的基本要求,附論注解文和“論”的異同,並且把注解一概歸入論體。二、講“說”的含義,發展概況“說”的寫作的基本要求。
邏輯嚴密、形象生動,是我國古代論說文的優良傳統。劉勰主張“論說文”要內容正確,邏輯嚴密,形象生動。同時還要求寫作論說文在善于研究各家的看法、論點時要有自己的見解,具有獨創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