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文心雕龍

章表第二十二

【原文】
夫設官分職,高卑聯事。天子垂珠以聽①,諸侯鳴玉以朝。敷奏②以言,明試以功。故堯咨四岳,舜命八元③,固辭再讓之請,俞往欽④哉之授,並陳辭帝庭,匪假書翰⑤。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⑥也。至太甲既立,伊尹書誡⑦,思庸歸亳,又作書以贊,文翰獻替⑧,事斯見矣。周監二代⑨,文理彌盛。再拜稽首,對揚休命⑩,承文受冊,敢當丕顯11。雖言筆未分,而陳謝可見。

【注解】
①垂珠:古代帝王的冠上有板,板前垂有十二絲繩系著玉珠。聽:聽政,聽取臣子的報告。
②敷:陳述。奏:進。
③舜:帝舜。八元:古代傳說中的八位賢人。
④俞:允,許可。表示同意、肯定的應答之詞。欽:敬佩。
⑤書翰:文章。翰,筆。
⑥典:法。
⑦伊尹:成湯的大臣。太甲繼位後不明智,伊尹將其流放。三年,太甲悔過,伊尹請他回亳京復位,作《太甲》三篇贊美他。
⑧獻替:獻可,獻進好的。替否:去掉否定的。獻,進;替,去、廢。這句指幫助帝王發揚正確的,克服錯誤的。
⑨監:借鏡。二代:指夏、商二代。
⑩稽首:叩頭及地。對揚:對答宣揚。休命:王的美德。休,美。
11丕:大。顯:顯耀。

【譯文】
國家設立官職,分掌職務,位子有高低,事務互相關聯。天子戴著王冠聽理政務,諸侯眾官穿著禮服朝見天子。臣子向天子敷陳進奏治理國家的各種意見,君主以其功效來明確驗證其意見是否有效。所以唐堯咨詢四方諸侯的長者,虞舜任命八位有才德的賢人,臣下有堅辭和再辭的請求,君主有謹慎從事的委任,這些都是在朝廷上口頭陳說,不用書面陳述。用口頭語言來陳述自己的各種政見主張,就是章表這種文體的意義;明白考察它的功效,就是賜授爵位的典法了。到了殷代太甲即位,伊尹便作《伊尹訓》來勸誡他;後來太甲在流放中想到了道義,伊尹請他回到亳京繼位,伊尹又作《太甲》贊揚他。用文章來幫助君王,發揚優點,去掉缺點,從這裏可以看到了。周代向夏商兩代借鏡,講究文辭言理的禮儀越來越豐富了。召虎接受天子的賜禮時說:“召虎叩頭及地來拜謝,稱贊頌揚天子的美德。”晉文公在接受天子策命時感謝說:“我重耳怎敢擔當如此重大美好的授命!”他們雖然都是口頭答謝,並沒有口頭、書面的區分,但是陳述表示感謝的內容也可以看到了。

【原文】
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于王,皆稱上書。秦初定製,改書曰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①: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者,明也。詩雲“為章于天”②,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標也。禮有表記③,謂德見于儀;其在器式④,揆景⑤曰表。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按七略藝文⑥,謠詠必錄;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然闕而不纂者⑦,乃各有故事,布在職司也。

【注解】
①品:類。
②“為章于天”:見于《詩經·大雅·械樸》,是寫銀河的。章,彰明,意為銀河是天的“文章”。
③禮:《禮記》。表記:《禮記》中的一篇。
④器式:器物的樣式,可以作標志。式,法。
⑤揆(kuí)景:按照日影測量時間的儀器,引申為度量、測量。揆,量。景,同“影”,日光。
⑥七略: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編的古籍目錄。《藝文》:即《漢書·藝文志》,東漢班固依據《七略》編的古籍目錄,裏面記錄了各地歌謠若幹篇。
⑦闕:缺。纂:編纂,指收集材料編書。

【譯文】
到戰國時代,沒有改變古代的儀式,用文辭向君王陳說事情,都稱做上書。秦朝初年規定製度,改稱上書叫做“奏”。西漢初年製定禮儀製度,則把群臣給天子的上書分為四種:一叫章,二叫奏,三叫表,四叫議。章是用來謝恩的,奏用來檢舉彈劾罪狀,表用來陳述事由情理,議用來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章”,就是彰明的意思。《詩經》說:“銀河彰明在天上”,就是說光彩明亮。如它在有文採的物上,赤和白叫章。“表”,就是標明的意思。《禮記》有《表記篇》,說的就是品德可以從儀表上看出來。如果在器物上,那測量日影以計算時間的儀器就叫表。“章”和“表”的稱呼,大概是從這裏來的。按照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連歌謠詠文等民間歌謠都必須收錄,章、表、奏、議這些作品乃是經理國家大事至關重要的檔案,卻為何遺缺不加記載呢?這是按照舊章程,把它們分散在各個主管部門的緣故。

【原文】
前漢表謝,遺篇寡存。及後漢察舉①,必試章奏。左雄表議,台閣②為式;胡廣章奏,天下第一:並當時之傑筆也。觀伯始謁陵之章③,足見其典文之美焉。昔晉文受冊,三辭從命,是以漢末讓表④,以三為斷⑤。曹公⑥稱為表不必三讓,又勿得浮華。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求其靡麗,則未足美⑦矣。至于文舉之薦禰衡,氣揚採飛;孔明之辭後主⑧,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表之英也。琳瑀⑨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陳思⑩之表,獨冠群才;觀其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應物製巧,隨變生趣,執轡11有餘,故能緩急應節矣。

【注解】
①後漢:東漢。察舉:地方上推舉人才,東漢一種選拔人才的製度。
②台閣:尚書台,掌管章奏的機關。
③伯始:胡廣的字。作有《謁陵》,今不存。謁,進見;陵,陵墓。
④漢末讓表:指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給曹丕而曹丕辭讓的表。
⑤斷:截止。
⑥曹公:指曹操。曹操話無可考。
⑦未足美:不夠美好。
⑧孔明:諸葛亮的字,有《出師表》,今存。後主:蜀後主劉禪,劉備之子,劉備為先主。
⑨琳:陳琳。瑀:阮瑀。二人均東漢末作家。曹丕《典論·論文》說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⑩陳思:陳思王曹植
11轡(pèi):馬韁繩。

【譯文】
西漢的章表,傳下來的很少。到了東漢,實行考察選舉孝廉的製度,被推舉的人必須考試做章、表、奏、議的文章。左雄寫的章表奏議,尚書台用作標準;胡廣應試的章和奏,被稱為天下第一。他們寫作的章、表、奏、議,都是當時傑出的作品。看看胡廣的《謁陵》這篇“章”的作品,完全可以看到他典雅之作的美好。以前晉文公接受周天子冊封,辭讓了三次才接受冊封,所以曹丕辭讓漢獻帝禪讓帝位的章表也以三次為限。曹操說作表辭讓不一定要超過三次,又說作表不得文辭浮華。因此魏國初期的表章,敘述事件都要求實在,如果要以綺靡華麗來衡量它們,那就算不上是完美的作品了。至于孔融的《薦禰衡表》,氣勢昂揚,文採飛騰;諸葛亮辭別後主北伐的《出師表》,鞠躬盡瘁的思想表達充分而文辭流暢。雖然這兩篇作品在質樸和華彩上用意不同,寫作的旨意目的不同,但都是傑出的作品。陳琳、阮瑀的章表,在當時很有聲譽;曹丕稱贊陳琳的章表很是剛健,那也是章表的榜樣。陳思王曹植的表,是群才中的佼佼者。看看他的作品,內容豐富而聲律協調,文辭清新而情志顯露,感應事物製成巧妙,隨著事物感情的變化而旨趣橫生。這是因為他寫作文章像駕馭駿馬一樣,才力多餘就可以隨心所欲,所以不論緩慢行走或急速賓士,都能應聲合拍。

【原文】
逮晉初筆札,則張華為俊①。其三讓公封,理周辭要,引義比事,必得其偶,世珍鷦鷯②,莫顧章表。及羊公之辭開府,有譽于前談;庾公之讓中書③,信美于往載:序志聯類,有文雅焉。劉琨勸進,張駿④自序,文致耿介⑤,並陳事之美表⑥也。

【注解】
①張華:西晉初作家。俊:才智過人。
②鷦鷯(jiāo liáo):即《鷦鷯賦》,張華的成名之作。鷦鷯,鳴禽類小鳥。
③庾公:指庾亮,西晉文人。晉明帝提拔他為中書監,他寫了《讓中書令表》辭讓。中書:中書省長官。
④張駿:十六國時前涼國主、作家,有《請討石虎李期表》。
⑤耿:光明。介:正大。
⑥表:作“者”。

【譯文】
到西晉初年的章表,張華是最有才華的。他三次辭讓晉封壯武郡公的表文,情理周到,文辭扼要,引述古義,比譬事理,都必須求得對偶。當世和後世的人們,都看重他的《鷦鷯賦》,沒有誰知道他的章表也寫得好。到羊祜的《辭開府表》,從前談論的人都稱譽它,庾亮的《讓中書令表》,確實比以前的章表美好。他們的表都敘述情志,聯系事類,而且頗有雅致的文採。劉琨的《勸進表》,張駿的《自序》,文辭精致,義理光明正大,寫得很有骨氣,都是陳述國家大事的優秀章表。

【原文】
原夫章表之為用也,所以對揚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①,且亦國華。章以造闕②,風矩應明;表以致策,骨採③宜耀:循名課實,以文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賁④,志在典謨⑤,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表體多包,情偽⑥屢遷,必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然懇惻者辭為心使,浮侈者情為文屈⑦,必使繁約得正,華實相勝,唇吻不滯,則中律矣。子貢雲“心以製之,言以結之”⑧,蓋一辭意也。荀卿⑨以為“觀人美辭,麗于黼黻文章”,亦可以喻于斯乎!

【注解】
①身文:《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自身;文,文採,指文化素養。
②造闕:到達宮門。造,到達。闕,皇宮門前兩邊的望樓,指朝廷。
③骨採:骨力。
④賁:裝飾。
⑤典謨:《尚書》有《堯典》《大禹謨》等篇,這裏泛指經典。
⑥情偽:真偽。
⑦文屈:指感情為文所支配、掌握。
⑧子貢:姓端木名賜,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左傳·哀公十二年》載,魯哀公和吳王相會,吳王請求結盟,哀公不想結盟,叫子貢回答說:“心以製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結之。”指心要合于義,言要締結信約。這裏是借用,意思稍變。
⑨荀卿:即荀子。《荀子·非相篇》:“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譯文】
推究章、表的作用,是用來對答和宣揚天子的恩德,表明內心的情意。它既表明了自身的文採,而且也顯示了國家的榮耀。章是送進宮闕謝恩的,文章的風格和規範應該明白曉暢;表是用來陳述策略的,文章的骨力和文採宜于昭著顯示。依循章、表的名稱要求它的實質,是以有文採作為根本的。所以章的體製明顯光耀,立意在于學習經典;使其扼要但並不簡略,明顯但不膚淺。表的體製包含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內容的真情和假意多次變化,一定要用正確的意義來宣揚它的風力,用清新的文辭來顯示它的色彩。但是,寫得真誠懇切的章、表,文辭都是由內心的真誠的感情所支配;寫得浮華奢麗的章、表,思想感情都被辭藻所掩蓋。文辭一定要繁簡合適,華麗的形式和真實的內容相當,音調流美,那就算合乎做章、表的規則了。子貢說:“用心意來製定言辭,用言辭來表達心意。”這是為了使語言文辭和內容意義統一。荀卿認為:“用善意美好的言辭來說服人,比穿漂亮的衣著來說服人好。”也可以用來比辭意一致吧!

【原文】
贊曰:敷表絳闕,獻替黼扆①。言必貞明,義則弘偉。肅恭節文,條理首尾。君子秉文②,辭令有斐③。

【注解】
①黼扆:原意是古代帝王座後的屏風,上面刻有斧形花紋。這裏指天子。
②秉文:作“秉筆”。秉筆:即拿筆作文。
③斐:有文採的樣子。

【譯文】
總結:
陳進的章表送上朝廷,
向帝王貢獻善意規諫過錯。
言辭必須要正確明白,
道理意義要宏大光偉。
態度要嚴肅文辭合禮節,
從頭到尾都有條有理。
士人君子拿起筆桿,
文辭言令註意華美。

【評析】
《章表》的“章”和“表”都是文體的名稱,都是封建社會臣下向帝王呈辭的文體,以下要論的奏、啓、議、對也屬于這一類。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章、表的意義、起源和形成過程。二、講兩漢、魏晉章和表的作者及其作品。三、講章、表寫作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繁約得正,華實相勝”的基本要求。
我國古代的大量章、表作品中有不少精品,如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劉琨的《勸進表》等,都具有文學作品的價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