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文心雕龍

比興第三十六

【原文】
詩文弘奧,包韞六義①,毛公述傳,獨標興體②,豈不以風通而賦同,比顯而興隱哉③?故比者,附也;興者,起④也。附理者,切類⑤以指事,起情者,依微⑥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則畜憤以斥言⑦,興則環譬以記諷。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⑧。

【注解】
①韞:藏。六義:即風、賦、比、興、雅、頌。其中風、雅、頌指詩的類型,賦、比、興是表現手法。賦是直接鋪陳,比是比喻,興是因物起興。
②獨標興體:《毛傳》注解《詩經》時,對“興體”有特別註明。
③比顯:比喻手法明顯,也較易識別。興隱:起興手法隱晦,和比喻又有相似之點,不易識別。
④起:引起。
⑤切:切合。類:相似。
⑥微:隱。
⑦畜:當作“蓄”。蓄憤:積憤,兼激憤的感情。斥言:指斥的話。
⑧詩人:指《詩經》作者。有二:二指比興兩種手法。

【譯文】
《詩經》的內容深廣,包含著風、雅、頌、賦、比、興這“六義”。可是毛公給《詩經》作註,隻註明某篇作品是用的“興”法,難道不是因為通貫全書按照“風”、“雅”、“頌”來分類,而“賦”是直接鋪陳手法前後相同,比喻也很明顯,隻有托物起興比較隱晦嗎?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興”,就是起興的意思。比附事理的,用貼切的類比方法來說明事物;因物起興的,依靠含義微隱的事物來寄托情意。因為觸物起情,所以起興的手法得以成立;因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產生。比喻就是懷著蓄積憤懣的感情來斥責,起興就是用委婉的譬喻來寄托用意的意思。因為大概跟著時間推移情思的不同,所以詩人言志的手法有比喻和起興這兩種區分了。

【原文】
觀夫興之托喻,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關雎有別,故後妃方德;屍鳩①貞一,故夫人象義。義取其貞,無疑于夷禽;德貴其別,不嫌于鷙鳥:明而未融,故發②註而後見也。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錫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類教誨,蜩螗以寫號呼,浣衣以擬心憂③,席卷以方志固④:凡斯切象,皆比義也。至如麻衣如雪,兩驂如舞,若斯之類,皆比類者也。楚襄⑤信讒,而三閭忠烈,依詩製騷,諷兼比興。炎漢雖盛,而辭人誇毗,詩刺道喪,故興義銷亡。于是賦頌先鳴,故比體雲⑥構,紛紜雜遝,信⑦舊章矣。

【注解】
①屍鳩(jiū):即鸕鳩,布谷鳥。
②發:闡發、啓發。
③“浣衣”句:《詩經·邶風·柏舟》:“心之憂矣,如匪浣衣。”浣衣,洗衣。
④席卷:應作“卷席”。“卷席”句:《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⑤襄:當作“衰”。楚衰:指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代,懷王和頃襄王聽信靳尚等奸臣讒言,疏遠流放屈原
⑥雲:紛紛的意思,形容眾多。
⑦信:當作“倍”。倍,即“背”。

【譯文】
觀察起興的寄托諷喻,措辭委婉而又自然成章,它所舉的名物雖小,但取其相類之點以托喻的含義卻很大。關雎鳥雌雄相配各自有別,所以詩人用後妃來比這種貞潔的德行;屍鳩鳥守巢堅貞專一,所以詩人用夫人來比擬這種節義。在用意上隻取它堅貞專一這一點,不在乎它是平凡的飛禽;在德行上隻看重它雌雄有別這一點,不必嫌忌它是猛禽。這些詩句雖然明白,但它們的含意不夠顯豁,所以要看了註才懂得。再說什麽叫比喻?就是用一定的事物來比附,明白而確切地說明用意。所以《詩經》的作者用金和錫來比喻君子美好的德行,用珪和璋的配合來譬喻教導臣民,用螟蛉來類比教誨子女,用蟬噪來比喻描寫殷的飲酒呼號之聲,用衣服髒了也不浣洗來比擬內心的憂愁,用我的心不似席子那樣可以卷收來比方心志的堅固,像這些貼切的形象,都是比喻的手法。至于說“麻布衣就像雪一樣潔白”,“兩驂馬和兩服馬賓士像合于舞蹈的節拍”,這一類例子也都屬于比喻。戰國時代,楚國衰敗,楚頃襄王聽信讒言,屈原忠烈而被流放,他因而繼承《詩經》的義旨,創作了《離騷》,其中的諷喻兼用比喻和起興的手法。漢代的創作雖然興盛,可是辭賦的作者喜歡阿諛奉承,《詩經》《離騷》諷刺的傳統喪失了,起興的手法意義銷匿亡故了。這時賦、頌就首先得到發展,所以比喻手法風起雲涌,繁多而復雜,背離了過去比興並運的法則。

【原文】
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①雲:“纖條悲鳴,聲似竽籟②。”此比聲之類也;枚乘菟園雲:“焱焱③紛紛,若塵埃之間白雲。”此則④比貌之類也;賈生鵩賦⑤雲:“禍之與福,何異糾纆⑥。”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簫雲:“優柔溫潤,如慈父之畜⑦子也。”此以聲比心者也;馬融長笛雲:“繁縟絡繹⑧,範蔡⑨之說也。”此以響比辯者也;張衡南都雲:“起鄭舞⑩,繭曳緒。”此以容比物11者也。若斯之類,辭賦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興,習小而棄大,所以文謝于周人也。至于揚班12之倫,曹劉13以下,圖狀山川,影寫雲物,莫不纖綜比義,以敷其華,驚聽回視,資此效績。又安仁螢賦雲“流金在沙”,季鷹雜詩雲“青條若總翠”,皆其義者也。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若刻鵠類鶩,則無所取焉。

【注解】
①高唐:戰國時期楚國作家宋玉的《高唐賦》。
②竽:樂器名,形似笙,有三十六簧。籟:孔竅發出的聲音。
③焱焱(yàn):形容鳥飛的快。
④則:當刪去。
⑤賈生:即賈誼。賦:當作“鳥”。《鵩鳥》:《鵩鳥賦》。
⑥糾纆(mò):用三股擰成的繩。纆,繩索。
⑦畜:養。
⑧絡繹:接連不斷。
⑨範蔡:範睢,蔡澤,都是戰國辯士,都曾做過秦國的丞相。
⑩鄭舞:鄭國地方的舞蹈。
11以容比物:似當作“以物比容”。容,儀態。
12揚班:揚雄、班固
13曹劉:曹植劉楨

【譯文】
比喻這種手法,在用做比喻的事物上沒有一定的常規:有的用聲音來比喻,有的用形貌來比方,有的用心思來比擬,有的用外在的事物來比譬。宋玉在《高唐賦》中說:“纖細的枝條發出悲切的聲音,好似吹竽吹簫一樣。”這就是拿聲音來比譬的一類。枚乘《菟園賦》中說:“眾多的鳥兒紛紛疾飛,好像點點塵埃間雜在白雲裏一樣。”這就是拿形象來比喻的一類。賈誼《鵩鳥賦》中說:“禍殃與福氣,跟三股繩糾結在一起沒什麽不同。”這就是用事物來比譬道理的。王褒《洞簫賦》中說:“優雅柔和,像慈父撫養子女一樣。”這就是用簫的聲音來比用心的。馬融的《長笛賦》裏說:“繁言縟辭,連續不斷,就像範睢、蔡澤的辯說之辭一樣。”這就是用音樂來比喻遊說辯論的。張衡《南都賦》中說:“跳起鄭國的舞蹈,就像蠶繭的抽絲一樣。”這就是用事物來比擬人的舞姿的。像上述這一類例子,都是辭賦這種文體所爭先運用的。往往註重用比喻的手法,漸漸忘掉用起興,熟悉次要的比喻手法,拋棄意義重大的起興手法,所以詩文創作就不及周代了。至于揚雄、班固這班人,曹植、劉楨以下的作家,他們圖繪山川的狀貌,描寫雲物的形影,沒有不把比喻像織綜一樣交錯地編織起來的,顯示文採的,聳動視聽的,全靠比喻來顯示它的功效成績。再有潘岳的《螢火賦》說,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光,“就像流動的金子在沙裏閃爍”;張翰《雜詩》說,“青青的枝條好似集合在一起的翠玉”,都是用比喻手法。所以比喻的運用雖然各種各樣,要以用得貼切合理最為重要,如果把天鵝刻畫得像鴨子一樣,那就沒有什麽可取的了。

【原文】
贊曰:詩人比興,觸物圓覽。物雖胡越①,合則肝膽。擬容取心②,斷辭必敢。攢雜詠歌,如川之渙③。

【注解】
①胡越:胡,胡人,在北方;越,越人,在南方。比喻相距很遠。
②容:容貌,形象。心:指精神實質。
③渙:作“澹”。澹澹:水波動蕩樣子。

【譯文】
總結:
詩人兼用了比喻和起興的手法,
感觸事加以周密鑒別觀覽。
事物雖如北胡南越絕不相關,
運用比興便近如肝膽緊連。
比擬形象抓住精神實質,
判斷採用詞語必須果敢。
攢積事物雜用比興寫成詩篇,
那文章就會合成滔滔奔流的河水。

【評析】
《比興》的“比”是比喻,“興”是起興,都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的傳統藝術表現手法。這兩種表現手法都和藝術現象有密切關系。本篇講“比興”這兩種藝術表現方法及其和藝術形象的關系。對比、興的理解,歷來分歧較大。劉勰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這些意見對比興傳統方法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比興”的意義及其關系。比是比喻,興是因物起興。這基本是對漢人比興方法的總結。此外,又將比興方法和思想感情聯系起來,這是劉勰對該方法的發展。二、講“比興”的藝術表現特點,通過《詩經》《楚辭》中的實例,進一步說明“比興”藝術方法在具體創作中的運用。三、專論“比”的類別及用“比”的基本原則。
《比興篇》是我國第一篇專論“比興”的論文。劉勰總結了漢以來文學創作正反面的經驗,對“比興”的含義有了新的認識,即“比興”不僅是藝術表現方法,而且包含有藝術形象的萌芽。此外劉勰對“比興”的運用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要求:“擬容取心”的原則。“擬容”即要重視“比興”的具體形象,“取心”即要重視形象所包含的意義,提取其精神實質。即要通過能表達實際意義的形貌,來抒寫作者的思想感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