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世說新語

豪爽第十三

【題解】豪爽指豪放直爽。魏晉時代,士族階層講究豪爽的風姿氣度,他們待人或處事,喜歡表現出一種宏大的氣魄,直截了當,無所顧忌。本篇所記載的主要是氣概方面的豪爽。他們或者一往無前,出入于數萬敵兵之中,威震敵膽,如第10 則所記。或者有所動作,而大刀闊斧,氣勢磅礴,如第5 則記晉明帝驅使武士挖池塘,一夜就完工。或者有所觸而長吟,意氣風發,旁著無人,如第12 則所記。或者縱論古今,豪清滿懷,慷慨激昂,如第8 則所記。或者聲討亂臣賦子,正言厲色,痛快淋漓,如第6 則所記。有時隨興會之所至,想幹什麽就幹什麽,無所拘束,這也是性格豪放的表現,第11 則就是說的這一點。

(1)王大將軍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①。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自言知打鼓吹②。帝令取鼓與之,于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捷,神氣豪上,傍若無人。舉坐嘆其雄爽。

【注解】①楚:中原人把南方人看成楚。王敦(字處仲)本是琅邪郡臨沂人,語音不同于中原,一概都被說成楚音。

②伎藝:技藝,這裏指歌舞。鼓吹:指鼓簫等樂器合奏。

【譯文】大將軍王敦年輕時,原來就有鄉巴佬這個外號,說的話也是土話。晉武帝召來當時的名流一起談論技藝的事,別人大多都懂得一些,隻有王敦一點也不關心這些事,無話可說,神態、臉色都很不好,自稱隻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給他,他馬上從座位上振臂站起,揚起鼓槌,精神振奮地擊起鼓來,鼓音急促和諧,氣概豪邁,旁若無人。滿座的人都贊嘆他的威武豪爽。

(2)王處仲,世許高尚之目。嘗荒恣于色,體為之敝①。左右諫之,處仲曰:“吾乃不覺爾,如此者甚易耳。”乃開後閣,驅諸婢妾數十人出路,任其所之②。時人嘆焉。

【注解】①荒恣:放縱。

②閣:側門;小門。之:到..去。

【譯文】王處仲,世人贊許以高尚來品評他。他曾經沉迷女色,身體也因此很疲憊。身邊的人規勸他,他說:“我卻不覺得怎麽樣,既然這樣,也很容易解決呀。”于是開啟側門,把幾十個婢妾都放出去,打發上路,任憑她們愛到哪裏就到哪裏。當時的人很贊賞他。

(3)王大將軍自目高朗疏率,學通《左氏》。

【譯文】大將軍王敦評論自己高尚開朗,通達直爽,學有專長,精通《左傳》。

(4)王處仲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①。”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②。

【注解】①“老驥”兩句:引自曹操的《龜雖壽》詩,大意是:老了的千裏馬躺在馬棚裏,它的志向卻在于馳騁千裏;壯士雖然到了晚年,雄心還是不減。按:《晉書·王敦傳》載,王敦權勢越來越大,想控製朝廷,晉元帝既怕他又恨他,就重用劉隗等人,王敦心意不平,常詠曹操這首詩。②如意:器物名,參看《雅量》第41 則註③。唾壺:等于痰盂。

【譯文】王處仲每逢酒後,就吟詠“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還拿如意敲著唾壺打拍子,壺口全給敲缺了。

(5)晉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許。帝時為太子,好養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曉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①。

【注解】①太子西池:池名。據說是孫吳時代挖成的,叫西苑,後來淤泥積滿,晉明帝時又修復,故俗稱太子西池。

【譯文】晉明帝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父親元帝不答應。當時明帝還是太子,喜歡招養武士。有一晚半夜叫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這就是現在的太子西池。

(6)王大將軍始欲下都,處分樹置,先遣參軍告朝廷,諷旨時賢①。祖車騎尚未鎮壽春②,瞑目厲聲語使人曰:“卿語阿黑,何敢不遜③!催攝面去④!須臾不爾,我將三千兵槊腳令上⑤。”王聞之而止。

【注解】①處分:處理。樹置:栽培;安插。諷旨:指暗示自己的意圖。

②祖車騎:祖逖,字士稚,死後贈車騎將軍。按:祖逖原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屢建戰功。晉元帝太興二年(公元319 年),敗于石勒部將,退屯梁國,又退屯淮南郡首府壽春。③阿黑:王敦小名。遜:謙恭。

④攝面:指收起老臉。面,唐寫本作“向”,一本作“回”。

⑤槊:長矛。上:指溯江而上。王敦鎮守武昌,地在建康上遊,這裏指西上武昌。【譯文】大將軍王敦起初想領兵東下京都,要處理朝臣,安插親信,便先派參軍去報告朝廷,並且向當時的賢達暗示自己的意圖。那時車騎將軍祖巡還沒有移到壽春鎮守,他瞪起眼睛聲色俱厲地告訴王敦的使者說:“你去告訴阿黑,怎麽敢這樣傲慢無禮!叫他收起老臉躲開!如果不馬上走,我就要率領三千兵馬用長矛戳他的腳趕他回去。”王敦聽說後,就打消了念頭。

(7)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時,權重未在己①。及季堅作相,忌兵畏禍,與稚恭歷同異者久之,乃果行②。傾荊。漢之力,窮舟車之勢,師次于襄陽③;大會參佐,陳其旌甲,親授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疊④。徒眾屬目,其氣十倍⑤。

【注解】①“庾稚恭”句:稚恭,是庾翼的字,他想北伐入侵的外族,收復中原。晉成帝時,他哥哥庾亮升任江、荊、豫三州刺史,鎮守武昌。後又為司空,遙執朝廷大權。當時庾翼任南蠻校尉、南郡大守,鎮守江陵,權位不重。文康,是庾亮的謚號。

②“及季堅”句:季堅,是庾凍的字,庾冰是庾亮的弟弟、庾翼的哥哥。王導死後,庾冰任中書監、揚州刺史,參錄尚書事。庾亮死後,庾翼任都督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代庾亮鎮守武昌,這才掌握了兵權。晉康帝即位後,庾翼想率師北伐,庾冰和他心意相同,桓溫等也贊成,但康帝和大臣多以為難,且派人勸止進軍。庾翼不從,違詔北行。這就是所謂“歷同異”。但這裏說季堅和稚恭歷同異,在史書裏沒有反映。

③“傾荊”句:庾翼北伐時,征調所統六州奴和車牛驢馬,並移鎮襄陽。④三起三疊:等于說三發三中。疊,指小擊鼓。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說:“凡軍中閱射,中的則以擊鼓為號。”

⑤屬(zhǔ)目:同“矚目”,註目。

【譯文】庾稚恭早就有收復中原的志向,可是他哥哥庾亮當政時,大權不在自己手裏。等到庾季堅作丞相時,害怕兵禍,和稚恭經過了長時間的不同意見的爭論,才決定出兵北伐。庾稚恭出動荊州、漢水一帶的全部力量,調集了所有的車船,率領軍隊駐扎到襄陽;在襄陽,召集所有下屬開會,擺開軍隊的陣勢,親自把武器發下去,說:“我這一次出征,結果如何,就看我的箭了!”于時連發三箭,三發三中。士兵們全神貫註,大為振奮,士氣頓時成長了十倍。

(8)桓宣武平蜀,集參僚置酒于李勢殿,巴、蜀縉紳莫不來萃①。桓既素有雄情爽氣,加爾日音調英發,敘古今成敗由人,存亡系才,其狀磊落,一坐嘆賞②。既散,諸人追味餘餘言,于時尋陽周馥曰:“恨卿輩不見王大將軍!”③【注解】①“桓宣武”句:桓溫代蜀地李勢一事參看《識鑒》第20 則註①。萃,聚集;聚會。②英發:英氣勃發。磊落:指儀態俊偉。

③周馥:家住廬江邵尋陽縣,曾為王敦的屬官。按:周馥這話暗示王敦勝過桓溫。【譯文】桓溫平定蜀地後,在李勢原先的宮殿裏設酒和下屬聚會,巴、蜀一帶的大官全都邀請來聚會。桓溫不但一向有豪放的性情、直爽的氣概,加以這一天的談話語調英氣勃勃,暢談古今成敗在人,存亡的關鍵在于人才,他儀態俊偉,滿座的人都很贊賞。散會以後,大家還在回憶、玩味他的話,這時尋陽人周馥說:“遺憾的是你們沒有見過王大將軍!”

(9)桓公讀《高士傳》,至淤陵仲子,便擲去①,曰:“誰能作此溪刻自處②!”

【注解】①淤(wū)陵仲子:戰國時齊國的隱士。據《高士傳》載,陳仲子住在淤陵,夫妻倆靠編草鞋、織布過活。他哥哥任齊國丞相,仲子認為哥哥的俸祿是不義之財,分文不取。一次有人送他哥哥一隻鵝,他母親殺給他吃,當他知道是別人送他哥哥的,就立刻吐了出來。楚王想請他出任丞相,他便和妻子逃到別處去給人做工。②溪刻:指行事苛刻不近情理。

【譯文】桓溫讀《高士傳》時,讀到放陵仲子的傳記,便把書拋開,說:“誰能用這種苛刻的、不近情理的做法來對待自己!”。

(10)桓石虔,司空豁之長庶也,小字鎮惡①。年十七八,未被舉,而重隸己呼為鎮惡郎②。嘗往宣武齋頭③。從征枋頭,車騎沖沒陳,左右莫能先救④。宣武謂曰:“汝叔落賊,汝知不?”石虔聞之,氣甚奮,命朱闢為副,策馬于數萬眾中,莫有抗者,徑致沖還,三軍嘆服。河朔後以其名斷瘧⑤。【注解】①司空豁:桓豁,是桓溫的弟弟,任征西大將軍,死後贈司空。長庶:妾所生的長了。②舉:立,指正式承認庶出子女的身分地位。郎:一種尊稱。參看《方正》第59 則註③。③齋頭:書房。

④“從征”句:晉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 年),桓溫率領他弟弟桓沖等北伐燕國,一直打到枋(fāng)頭(屬今河南省地)。後糧盡退兵,被燕將乘機迫擊,大敗。車騎沖,即桓沖,從桓溫出征時是振威將軍、江州刺史。桓溫死後,他才改任車騎將軍、徐州刺史。陳,同“陣”,戰鬥佇列。⑤河朔:黃河以北。斷瘧:指消除瘧疾,使病痊愈。古人迷信,以為瘧疾是瘧鬼作祟。由于桓石虔聲威大震,當時的人以為對患瘧疾的人大喊“桓石虔來”,把瘧鬼嚇跑,就會除病。【譯文】桓石虔是司空桓豁的庶出長子,小名叫鎮惡。十七八歲了,身分地位還沒有得到承認,而奴僕們已經稱呼他為鎮惡郎了。他曾住在桓溫家裏。後來跟隨桓溫出征到枋頭,在一次戰鬥中,車騎將軍桓沖陷入敵陣,他手下的人沒有誰能搶先去救他。桓溫告訴石虔說:“你叔父落入敵人陣裏、你知道嗎?”石虜聽了,勇氣倍增,命令朱闢做副手,躍馬揚鞭沖入幾萬敵軍的重圍中,沒有誰能抵擋他,他徑直把桓沖救了回來,全軍都十分稱贊佩服。後來黃河以北的居民就拿他的名字來驅趕瘧鬼。

(11)陳林道在西岸,都下諸人共要至牛渚會①。陳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陳以如意拄頰,望雞籠山嘆曰:“孫伯符志業不遂!”②于是竟坐不得談。

【注解】①陳林道:陳逵,字林道,任西中郎將,兼淮南太守,駐守歷陽縣。淮南郡包括今江蘇、安徽一帶,在長江北岸,即這裏所說的西岸。要(yāo):邀請。牛渚:牛渚山,在今安徽省當塗縣,臨長江南岸。

②雞籠山:在今江蘇省江寧縣。孫伯符:孫策,字伯符,是孫權的哥哥。東漢末封吳侯,平定江東,被仇家射傷而死,傳位于孫權。

【譯文】陳林道駐守在江北,京都諸友人一起邀他到牛渚山聚會。陳林道談玄理談得很好,大家想一同和他辯論,要駁倒他。陳林道卻拿如意支著腮,遠望雞籠山感嘆地說:“孫伯符志向、事業都沒有如願!”于是大家坐到散時也沒機會談論。

(12)王司州在謝公坐,詠“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①。

語人雲:“當爾時,覺一坐無人②。”

【注解】①“入不”兩句:引自屈原《九歌·少司命》,大意是:神來時不說話,去時不告辭,乘著旋風,駕著雲旗。指神的意向難知,神的形貌也不得見。回風,旋風,雲旗,以雲為旗。②“當爾”句:因神往于超現實的神靈境界,故覺一座無人【譯文】司州刺史王胡之有一次在謝安家作客,朗誦起“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的詩句。他告訴別人說:“在這個時候,就好像四周沒有一個人。”

(13)桓玄西下,入石頭,外白司馬梁王奔叛①。玄時事形已濟,在平乘上前鼓並作②,直高詠雲:“蕭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③!”

【注解】①“桓玄”句:桓玄原為都督荊、司等七州軍事,荊州刺史,晉安帝元興元年(公元402 年)他從江陵出發,舉兵東下,攻入建康,自為丞相,殺會稽王司馬道子。第二年又廢晉帝,自稱皇帝。桓玄入建康時,梁王司馬珍之出逃到壽春,桓玄敗後,才返回朝廷。

②事形:事態;局勢。平乘:大船。笳:胡笳,類似笛子的樂器。

③“蕭管”兩句:引自阮籍《詠懷》,這首詩是憑吊戰國時魏國的古跡吹台的(吹台在今開封市)。兩句大意是:蕭管奏出的樂曲裏還有魏國時的音調,可是魏王又在哪裏呢!梁王,即魏王。按:桓玄在這裏隻是用了“梁王”的字面意義,借指梁王司馬珍之。

【譯文】桓玄從西邊直下,攻入石頭城,外面的人報告說司馬梁王叛逃了。這時桓玄大局已定,在艦船上鼓樂齊鳴,並不看重他的逃亡,隻是高聲朗誦道:“蕭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