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老子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①,見天道②。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③,不為而成④。

[譯文]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注解]

1、窺牖:窺,從小孔隙裏看;牖,音you,窗戶。

2、天道: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

3、不見而明:一本作“不見而名”。此句意為不窺見而明天道。

4、不為:無為、不妄為。


[引語]

這一章主要談的是哲學上的認識論。這裏的基本觀點是:在認識上純任感覺經驗是靠不住的。因為這樣做無法深入事物的內部,不能認識事物的全體,而且還會擾亂人的心靈。那麽,要認識事物就隻有靠內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養,才能領悟“天道”,知曉天下萬物的變化發展規律。對此,學術界在討論老子哲學認識論時,有的觀點是說,老子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者,而有的觀點則說,老子並不輕視實踐所獲取的感性知識,隻是誇大了理性認識的作用。關于這幾種觀點的爭論,將在本章評析中詳加論述。


[評析]

陳鼓應先生說:“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著某種規律運行著,掌握著這種規律(或原則),當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他認為心靈的深處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鏡子,這種本明的智慧,上面蒙著一層如灰塵般的情欲(情欲活動受到外界的誘發就會趨于頻繁)。老子認為我們應透過自我修養的功夫,作內觀返照,凈化欲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運行的規律。”(《老子注解及評介》第249頁)我們同意陳鼓應先生的見解。以往批評老子的認識論是徹頭徹尾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論著,都要引“不出戶,知天下”作為論據。這樣的認識實際是一種誤解。老子是一位博學多識之人,他有豐富的生活實踐經驗。在以前的若幹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涉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內容,這些都表明老子極為重視生活實踐。但更重要的是,老子是極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的意思是,並不是什麽事都隻有經過本人的實踐才能認識,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視理性認識,間接知識。“不出戶”、“不窺牖”這類極而言之的強調手法,從古到今都是普遍套用的。不過,我們的看法是,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經》,應當深入體會其中蘊含著的真實觀點,不可望文生義,更不可片面理解。同時,還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因為正確地說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這不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們所能夠解決的重大哲學論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