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儀禮

士相見

 

【題解】

《士相見禮》記述士君子相交接的禮節儀式。本篇首先對士與士初次相見的紹介、禮物、應對、復見諸儀節作了詳細說明,然後依次述及士見大夫、大夫相見、士大夫見君諸禮儀。所以,此篇所述,實際上並不限于“士”相見之禮。關于篇名,清張爾歧說,士見大夫以下諸儀“皆自士相見推之,故以士相見名篇”(《儀禮鄭註句讀·士相見禮第三》)。《士相見禮》十分強調人際交往的倫理道德意義,它說,“與君言,言使臣;與大人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交往對象不同,言各有宜,但都應以厚德勸善為宗旨。

士相見之禮:摯,冬用雉,夏用腒(1)。左頭奉之(2),曰:“某也願見,無由達。某子以命命某見(3)。”主人對曰:“某子命某見,吾子有辱。請吾子之就家也,某將走見。”賓對曰:“某不足以辱命,請終賜見。”主人對曰:“某不敢為儀(4),固請吾子之就家也,某將走見。”賓對曰:“某不敢為儀,固以請。”主人對曰:“某也固辭,不得命,將走見。聞吾子稱摯(5),敢辭摯。”賓對曰:“某不以摯,不敢見。”

主人對曰:“某不足以習禮(6),敢固辭。”賓對曰:“某也不依于摯,不敢見,固以請。”主人對曰:“某也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出迎于門外,再拜。賓答再拜。主人揖,入門右。賓奉摯,入門左。主人再拜受,賓再拜送摯,出。主人請見,賓反見(7),退。主人送于門外,再拜。主人復見之以其摯(8),曰:“向者吾子辱使某見。請還摯于將命者(9)。”主人對曰(10):“某也既得見矣,敢辭。”賓對曰:“某也非敢求見,請還摯于將命者。”主人對曰:“某人既得見矣,敢固辭。”

賓對曰:“某不敢以聞(11),固以請于將命者。”主人對曰:“某也固辭,不得命,敢不從?”賓奉摯入,主人再拜受。賓再拜送摯,出。主人送于門外,再拜。

士見于大夫。終辭其摯(12)。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賓退,送,再拜。

若嘗為臣者,則禮辭其摯(13),曰:“某也辭,不得命,不敢固辭。”

賓入,奠摯再拜,主人答壹拜。賓出。使擯者還其摯于門外,曰:“某也使某還摯。”賓對曰:“某也既得見矣,敢辭。”擯者對曰:“某也命某:‘某非敢為儀也。’敢以請。”賓對曰:“某也,夫子之賤私(14),不足以踐禮(15),敢固辭!”擯者對曰:“某也使某(曰),‘不敢為儀也’,固以請!”賓對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從?”再拜受。

下大夫相見以雁,飾之以布,維之以索(16)。如執雉。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于面(17)。左頭,如麛執之(18)。如士相見之禮。

始見于君,執摯至下(19),容彌蹙(20)。庶人見于君,不為容(21),進退走(22)。士大夫則奠摯,再拜稽首;君答壹拜。若他邦之人,則使擯者還其摯,曰:“寡君使某還摯。”賓對曰:“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辭(23)。”再拜稽首,受。

凡燕見于君,必辯君之南面(24)。若不得,則正方,不疑君(25)。

君在堂,升見無方階,辯君所在(26)。

凡言,非對也,妥而後傳言(27)。與君言,言使臣;與大人言,言事君(28);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29)。眾皆若是(30)。若父,則遊目(31),毋上于面,毋下于帶。若不言,立則視足,坐則視膝。

凡侍坐于君子(32),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33),則請退可也。夜侍坐,問夜,膳葷(34),請退可也。

若君賜之食,則君祭,先飯,遍嘗膳,飲而俟(35)。君命之食,然後食。若有將食者(36),則俟君之食,然後食。若君賜之爵,則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後授虛爵。退,坐取屨,隱闢而後屨(37)。君為之興,則曰:“君無為興,臣不敢辭。”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辭(38),遂出。大夫則辭退下(39),比及門三辭。

若先生異爵者請見之(40),則辭。辭不得命,則曰:“某無以見(41),辭不得命,將走見(42)。”先見之(43)。

非以君命使,則不稱寡,大夫士,則曰寡君之老(44)。凡執幣者,不趨,容彌蹙以為儀(45)。執玉者,則唯舒武,舉前曳踵(46)。凡自稱于君,士、大夫曰下臣。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47),則曰草茅之臣。庶人則曰刺草之臣。他國之人則曰外臣。

【注解】

(1)此節記述士相見之禮儀。腒(j&):幹雉、雉脯。

(2)左頭奉之:頭向左橫捧之。

(3)某也願見。。命某見:此句是求見者的話。凡初次相見,必須經人介紹。“某也願見,無由達”:此“某”字為求見者自稱。言久願相見,無介紹以相通。“某子以命命某見”:是說介紹人傳達了主人準予相見之意。某子:指介紹人的姓名。以命:以主人之命,即以主人之命命某來見。

(4)不敢為儀:不敢擺外表的威儀,表示誠心誠意地願往拜見。

(5)稱:舉。

(6)某不足以習禮:謙詞,猶雲不敢當此崇禮。

(7)主人請見,賓反見:上相見畢,賓出,此時主人復請賓返,再一次相見。第一次見,要在行禮,賓主端敬恭肅;賓返見,則為燕見,以展未盡之意,安坐暢敘,比較隨便。

(8)主人復見之以其摯:復見:主人往賓家回拜,乃禮尚往來之義。以其摯:拿著賓來見主人時所執之禮物。禮,賓主相見,賓見主人禮畢,主人必還其摯。

(9)請還摯于將命者:將猶傳。傳命者,指擯相言。說還摯于傳命者而不直指賓,是一種自謙、禮貌的說法。

(10)主人:主人到賓家,賓主關系對調。故此處主人即上文的賓;下文言賓,亦即上文的主人。

(11)不敢以聞,固以請于將命者:亦謙詞,即不敢以還摯之事來聒煩主人,隻是固請于將命者而已,亦謂不敢當。

(12)此節述士見大夫之儀。終辭其摯:即不受其摯。推辭三次為終辭,不復請。(13)此節述曾經為大夫家臣之士見大夫之禮。嘗為臣者:即原來曾做過大夫的家臣而現在為公士者。禮辭其摯:一辭其摯而許。

(14)賤私:古代卿大夫的家臣稱作私人。

(15)不足以踐禮:踐:行。言為夫子賤私,不足以行賓客還摯之禮。

(16)此節述大夫相見之禮。飾之以布,維之以索:以布為衣束其身,以繩索系聯其足。

(17)四維之,結于面:用繩索栓上前足和後足,從腹下交出背上,結之于胸前。

(18)左頭,如麛(m0)執之:麛:小鹿。如獻麛那樣,頭向左,一手執前足,一手執後足。

(19)此節述臣見君之儀。至下:鄭玄註下為君所。胡培翚《正義》謂下為堂下,義較勝。

(20)容彌蹙(cù):容貌益顯得恭敬誠實,局促不安。

(21)不為容:不為趨翔之容。趨翔,趨走似鳥飛,是一種行步時表現庄敬的姿態。

(22)進退走:走:疾趨。進退要疾行。

(23)君不有其外臣:外臣:他國之人稱外臣。上文本國之臣見君,君不還摯,此則使擯者還其摯,是不以為之臣,故說“不有其外臣”。

(24)此節述臣燕見于君之儀。燕見:此燕見指私見,非公朝行禮,亦非宴飲之燕。辯:正。君南面為正,臣正北面見之。

(25)若不得,則正方,不疑君:方猶向。疑:擬度。謂如不得君正南面時,君在西,則臣正東面見,君在東,則臣正西面見,必須正向見之。不可預先揣度君之位而斜立向之。

(26)升見無方階,辯君所在:升見:升堂見君。無方階;無一定之階。辯:通辨。意思是,升堂見君,不一定從哪個階上堂,這要看君在何處,君近東階,則自東階上堂,近西階,則從西階上堂,以近君為便。

(27)此節述進言之法。非對也,妥而後傳言:對:答。妥:安坐,指君而言。傳言:出言,發言。這句是說,進言時,如果不是因君發問而作答,則必待君安坐後才發言。

(28)大人:卿大夫。

(29)始視面:謂開始時要觀察其顏色可否進言。中視抱:抱:衣領下至帶之間。謂既進言,視抱,容聽者思之,同時,視下于面,表示尊敬。卒視面:最後看其是否聽納己言。勿改:在發言至聽者答應這段時間內,要端正容體等待,不要變動改容。

(30)眾皆若是:謂諸卿大夫同在,其儀亦如此。

(31)若父,則遊目:謂與父言時,目光可以遊動,以觀察其身心安否。

(32)此節述侍坐于君子之法。君子:指卿大夫及國中賢者。

(33)欠伸,打哈欠,伸懶腰。問日之早晏:晏:晚。即問現在什麽時候了。以食具告:具:俱、備。即告從者所食已遍。改居:變換坐的地方。從“久伸”到“改居”,都是疲倦的表現。

(34)問夜:問什麽時候了。膳葷:謂食用葷辛之物。葷指蔥、薑、蒜之類葷辛之物。這也都是有倦意欲休息的表示。

(35)此節述臣侍坐于君,君賜食、賜飲諸儀。君祭,先飯,遍嘗膳,飲而俟:凡君食,必有膳宰為之嘗食。此處臣侍食,則代膳宰嘗食。先飯:指先食黍稷,表示為君嘗食。遍嘗膳:謂上菜後,侍食之臣為君遍嘗各味。膳即庶羞。飲而俟:謂飲酒等候君命之食然後食。

(36)將食者:進食者,即膳宰。有膳宰嘗食,則侍食者不必嘗食。

(37)坐取屨,隱闢而後屨:凡侍坐于長者,要脫屨于堂下。故此亦于堂下取屨。坐:跪。此處言退下則跪而取屨,退避至隱處再穿上。“隱闢而後屨”是表示對君的恭敬。

(38)不敢顧辭:不敢回首辭謝。君降送,禮太重,故不敢辭。

(39)辭退下:下即降、下堂。謂君因已退而下堂送,則辭之。

(40)此節述爵位高者來見士之儀。先生異爵者:先生:指致仕(辭官歸居)者。此文言士相見,對士而言,異爵者即為卿大夫。先生亦即辭官歸居的卿大夫。

(41)某無以見:謂己無德可以使彼屈尊來見。

(42)走見:即出見。走是急趨意。士見尊爵者,取其急意而言走。

(43)先見之:謂出門先拜賓。

(44)此節述諸種稱謂及執禮品之儀。“非以君命使,則不稱寡,大夫士,則曰寡君之老”:此句記大夫出使他國,擯者對他的稱呼。按《禮記·玉藻》所述,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國,上大夫,擯者稱“寡君之老”;下大夫,擯者稱“寡大夫”。大夫因私事至鄰國,則家臣為擯,擯者稱其名,不稱“寡君之某”。對此句,諸家斷句不同,今從清汪中校本。汪中校本改“士”為“使”。依此,“非以君命使,則不稱寡”,即指大夫因私事至他國,擯者不稱“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士(使),則曰寡君之老”,則指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國擯者對他的稱呼。

(45)執幣:此指執幣見君而言。幣:指禮物,《周禮》小行人職“合六幣”:玉、馬、皮、圭、璧、帛等通稱為幣。此處與下文“執玉”相對言,則指錦帛皮馬禽摯之類。不趨,容彌蹙以為儀:不疾行,容止顯得恭敬誠實,局促不安。儀:威儀、儀表。不趨,表示謹慎。趨:疾走。

(46)舒武:武:足跡。舒武即足跡遲緩,不敢疾行。舉前曳(y@)踵(hǒng):先抬起足前部,然後拖著足後跟,前行時足不離地。也就是拖著腳後跟小步前行。踵:足跟。(47)宅者:致仕(辭官歸居)的官員。在邦、在野:邦即國。古代國與野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王畿和封國的核心是邑,邑外有郊,郊外有牧,牧又稱作遠郊,相對而言,邑、郊、牧(遠郊)的部分為國,牧以外的部分就是野。

【譯文】

士相見的禮儀:禮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幹雉。賓雙手橫捧雉,雉頭向左,說:“在下久欲拜見先生,但無人相通。今某某先生轉達先生意旨,命在下前來拜見。”主人的答辭是:“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會,但先生卻屈尊駕臨。請先生返家,在下將前往拜見。”賓的答辭說:“先生所言,在下實不敢當,還請先生賜見。”主人的答辭是:“在下不敢當此威儀,再一次請先生還家,在下將前去拜會。”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敢擺此威儀,最終還是請先生賜見。”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一再推辭,得不到先生的準許,將出去迎見先生。聽說先生攜帶禮物,冒昧辭謝。”賓的答辭是:“在下不用此禮物,不敢來拜會先生。”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不敢當此崇高的禮儀,冒昧再次辭謝。”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憑此禮,不敢求見先生,固請先生笑納。”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一再辭謝,得不到先生許可,不敢不敬從!”主人到大門外迎接,兩拜。賓答兩拜。主人對賓一揖,從門東側入內。賓雙手捧禮物,從門西側入內。主人兩拜接受禮物,賓兩拜送禮物,然後出門。主人邀請賓,賓返回,與主人再一次相見,然後告退。主人送賓至大門外,兩拜。主人帶著賓所送的禮物到賓家回拜,說:“前不久先生辱臨敝舍,得以相見。今請將禮物還給傳命的人。”主人的答辭說:“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味辭謝。”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敢求見先生,隻請求還禮物給傳命者。”主人的答辭是:“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昧再度辭謝。”賓的答辭說:“在下不敢以此小事聒煩先生,隻是固請還禮物給傳命者。”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一再推辭,得不到準允,哪敢不從命!”賓手捧禮物入內,主人兩拜而接受。賓兩拜送禮物,然後退出。主人送賓至大門外,兩拜。

士拜見大夫的禮儀。主人推辭三次不接受賓的禮物。賓入內,主人對賓的屈尊駕臨一拜表示謝意。賓告退,主人送,拜兩次。

曾經做過大夫家臣的公士來見,則主人對賓所執禮物辭謝一番而表示接受,說:“在下辭謝,得不到同意,因而不敢再推辭。”賓入內,放下禮物,兩拜,主人一拜答謝。賓退出。主人使擯者至門外歸還賓所送的禮物,說:“某某使在下來歸還禮物。”賓回答說:“在下既已得拜見夫子,冒昧辭謝。”擯者回答說:“某某命在下說:‘在下不敢當此威儀。’冒昧再次請求。”賓回答說:“在下是夫子家的‘賤私’,不足以行此賓客之禮,冒昧再次辭謝!”擯者回答說:“某某派在下來(說),‘不敢當此威儀’,容再次請求!”賓回答說:“在下堅辭而得不到準許,安敢不遵命!”兩拜接受禮物。

下大夫相見,用雁作為禮物,以布縫衣束其身,用繩索系聯其雙足。

執雁的禮節姿勢與執雉相同。上大夫相見,用羊羔作見面禮,以布縫衣為飾,並用繩索栓上羊羔的前足和後足,從腹下交出其背上,在胸前結上繩子。如執小鹿一樣,兩手執前後足,橫捧羊羔,羊頭朝左。禮節與士相見禮相同。

第一次叩見國君,手執禮物至堂下時,容貌益發顯得恭敬誠實,局促不安。庶人見國君,不做趨翔的姿容,進退隻是疾行而已。士大夫則要放下禮物,對君兩拜,叩頭至地,國君回一拜作答。如果是鄰國的人來見,國君則命擯者歸還他禮物,說:“寡君使在下來歸還先生禮物。”賓回答說:“君不以外臣為臣下,臣不敢推辭。”兩拜,叩首至地,接過禮物。

凡是私見國君,要在君面朝南時正北面叩見,如果君不在正南面的位置,則君或面向東、或面向西,臣必正向叩見,不可預度君之向位而斜向見君。君在堂上,臣升堂見君,從哪個台階上堂沒有一定,要看君所處的位置,以近君為便。

凡是與君談話,如果不是回答君的提問,則必待君安坐之後才發言。

與君談話,所言著重于君使臣之禮;與卿大夫談話,所言著重于臣事君盡忠之道;與老者談話,所言著重在使弟子之事;與年幼者談話,所言著重在孝親敬長之節;與眾人談話,所言著重于忠信慈祥之行;與做官的人談話,所言著重于忠誠信實之義。向卿大夫進言,開始時要看著對方的臉,言畢,目光下移至對方的懷抱,然後抬頭註視對方的面部。進言者要容體端正,不要變動改容。諸卿大夫同在時,其儀節亦如此。若是與父親交談,目光則可以遊動,註視的範圍,上不要高過面部,下不要低于腰帶。如不說話,站立時要註視對方的腳,坐著時則註視對方的膝蓋。

凡是侍坐于君子,君子開始打哈欠伸懶腰,詢問時間的早晚,告訴從者所食已遍,或者(不斷)變換坐的位置,看到這些疲倦的表現,就可以告退了。在夜間侍坐于君子,如果對方詢問時間,開始食用葷辛之物,也就表示他已有倦意,侍坐者也就可以告退了。

臣侍坐于君,如果君賜給他食物,則君祭食,臣先食黍稷,表示為君嘗食,上菜之後,又為君遍嘗各種菜餚,然後飲酒等候。待君下令後,才能進食。如果賜給他酒,則要下席,兩拜叩頭至地然後接爵,即席祭酒,幹杯後等候;待君幹杯以後才把空爵交給贊者。告退,至堂下跪而取鞋,退避至隱蔽處才把鞋子穿上。君為臣起立,臣則說:“君不要站起來,臣不敢推辭。”君如果下堂相送,士則不敢回首辭謝,直出門而去。大夫侍坐告退時,君下堂相送,則辭謝,至門前,辭謝三次。

如果卿大夫或致仕的卿大夫來士家請見,則辭謝。推辭而不許,則說:“在下無德能值得屈尊來見,在下推辭既然得不到準許,將出門迎見先生。”出門先拜賓。

大夫因私事至他國,擯者不稱呼他“寡大夫”或“寡君之老”。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國,擯者則稱呼他“寡君之老”(或寡大夫)。凡執錦帛皮馬禽摯之類見君,則不能疾行,以示謹慎,容止處處顯得恭敬誠實,局促不安。如果是執玉見君,則要足步遲緩,拖曳著腳後跟小步前行,顯得更加小心謹慎。臣對君的自稱:士大夫自稱“下臣”。致仕的官員,宅居在國中的,自稱“市井之臣”;宅居在野的,則自稱“草茅之臣”。庶人則自稱“刺草之臣”。他國之人則自稱“外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