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禮記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
——生命與孝道之間的選擇


【原文】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謂之曰③:“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5)。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6)?”使人辭于狐突曰(7):“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8),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9)。伯氏苟出而圖吾君(10),申生受賜而死(11)。”再拜稽首(12),乃卒(13)。是以為恭世子也(14)。


【注解】


  ①本節選自《檀弓》上。“檀弓”是前首人物的姓名,編者用作篇名。全篇內容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討論喪禮的言論,富有文學色彩,風格獨特.②晉獻公: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晉國國君,姓姬,名詭諸。世子:太 子.③公子重(chong)耳:太子申生的同父異母弟弟。後來當上晉國國君,稱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④蓋(he):同“盍”,何不,為什麽不。⑤弒(Shi):臣子殺國君,或兒子殺父親叫弒。(6)行:這裏指 逃奔。如;連詞。之:往,去。(7)辭:告別,狐突:申生的師傅,字伯行,所以又稱“伯氏”。(8)子:指驪姬的兒子奚齊。(9)圖:策劃,謀 劃。(10)苟;如果,倘若。(11)賜:恩惠。(12)再拜:連拜兩次。稽 (qi)首:古時叩頭敬禮。(13)卒:死去。(14)恭:人死後按其生前敬順 的事跡給予的稱號,即謚(Shi)號。


【譯文】

晉獻公想要殺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訴申生說:“你為什麽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對父親說呢?”太子說:“不行。父親有驪姬才得安樂,我說出來會傷他的心。”重耳又說:“那麽為什麽不逃走呢?”太子說:“不行。父親會說我想謀害他。天下哪裏有 沒有國父的國家?再說我能逃到哪裏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 告別說:“我申生有罪,沒有聽從您的忠告,以至于隻有去死。我 不敢貪生怕死。雖然如此,但我們國君年紀老了,愛子年紀又小。 國家有許多憂患,您又不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如果您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願去死。”申生再拜叩頭行禮,接著自盡身亡。因此,人們送他溢號稱“恭世子”。


【讀解】


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殺自己時,既不願對父王表露心跡,又不願逃走,最後自盡以成孝道。這事在古代儒生看來可歌可泣,值得贊美,但在今天看來,自盡並非最好的選擇。


殺身以成仁,為了某種理想和價值追求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本身的確值得贊頌。它體現了人類超越肉體生命的一種追求,體現了古人對生命存在的一種深刻領悟:肉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在于肉體本身,更在于它與某種精神意義的聯系。換句話說,活著應當有意義和價值——一不管這種意義和價值的具體內涵是什 麽。


申生所看重的是人倫綱常中的孝道。他的角色定位是兒子,是本可以繼承王位的特殊的兒子——太子。他由此而來的職責和義務是無條件地服從父親和國君,不能有超越角色和職責義務的言行舉止。對此,他有高度的意識和自覺性,所以不惜生命的代價、來換取他所篤信的價值和理想。對于他來說,可謂是生命誠可貴,孝道價更高。若為孝道故,生命可以拋。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會這樣去做,因為我們不僅看重生命本身,價值取向已全然不同。我們也可以做到獻出生命,但不會為孝也無論是父母還是別的什麽人,我們可以尊重他們,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如果出現意見分歧,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解決,也可以尋求第三方的調解。即使到了矛盾不可調和的地步,也完全沒有交出生命的必要。 傳統孝道的大部分內涵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根據,除了敬重長輩之外,所剩無幾。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