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禮記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1)
——音樂隨情感的變化而變化


【原文】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2),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③。


是故志微、瞧殺之音作(4),而民思憂;啤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5),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6),而民剛毅;廉直、勁正、庄誠之音作(7),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8),而民慈愛;流闢、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9),而
民yín亂。

【注解]


①本節選自《樂記·樂言》。②血氣:指性格、氣質。知:同“智”。③心術:指喜怒哀樂等情感。(4)瞧殺(jiao shai):急促。⑤啤(shan)諧:和諧。慢易:緩慢輕松。繁文:文採華美。簡節:節奏寬簡。


【譯文】


雖然人人都有性格、氣質、心智這些本性,但哀、樂、喜、怒等情感變化並沒有規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產生反應,然後才表現為一定的情感。


因此,細微、急速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們心中的憂慮;和諧舒展、輕松和緩、音色華美、節奏寬簡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心安詳樂觀;粗獷激越、豪邁奔放、昂揚振奮、宏大憤激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人們的剛毅之情;清明正直、剛正有力、庄重真誠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們心中的肅然之情;寬暢從容、圓潤洪亮、流利活潑、平和順暢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們心中的慈愛之情;放蕩、散亂、輕佻、淫穢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們心中的yín亂之情。


【讀解】


音樂既然是表現情感的,那麽就能從音樂的音色、節奏、調性、旋律的變化中,體察到人們的內心情感的變化。這裏所列舉的幾類情緒以及表達它們的音樂特點,恰好說明了這個問題。


人們內心情感的產生,離不開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離開了生活,情感就 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毛澤東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喜怒哀樂,一定有其產生的基礎。白毛女、楊白勞對黃世仁的恨,是由他們之間的壓迫、剝削和被壓迫被剝削的關系產生的。大觀園中的焦大不可能愛上林妹妹,是由于他們的出身、成長的背景完全不同,兩人不在同一生活層面上。


從音樂當中的確可以體察到世事人心人情的變化,了解到民心民意,從而為統治者的決策提供依據。但是,一定要說音樂能救過救民,將百姓大眾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便近乎于天方夜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