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畢業論文 論文答辯

簡議學位論文答辯的特殊功能

學位論文答辯作為一堂有特色的開放多元的對話式課程,與傳統課程單向獨白式的知識灌輸相比,至少具有如下八個特殊功能。

1.展示前沿成果,體現學術風格。碩士論文,特別是博士論文,其向同行展示的幾乎都是學科前沿的成果。學位論文尤其是博士論文,一定要有創新,如有新視角、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新結果等,才能被認可和通過。這是不需贅言的。關于後者,這是由于外來專家學者參與答辯會,由于他們不同的學歷學術背景、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不同的學術環境而帶來的各自特有的個性和見解,體現各自不同的學術風格,無疑給學位論文答辯會感染上豐富的色彩。特別是這些外來學者之間的即席對話,察各名家乃至大師之間的互尊互補、互論互爭之氣象,簡直就是享用一次學術盛宴。

2.提供研究工作的科學方法論的交叉。科學研究的突破,很多時候是因為運用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有不少科學家在自己本行往往無所作為,轉換到新方向或新領域,巧妙地用自己原來的經驗,解決了在新領域的難題,獲得傑出成就。同樣,不少研究生由于具有不同的學科專業背景,尤其在跨學科的導師組的指導下,使他們找到了適合于自己的最能滿足其好奇心和最充分發揮其專長的專業方向。

3.可以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潛在智慧型。這裏的針對性是指學位論文答辯者,平時很難有機會與這麽多的知名學者聚集一起,大家共同針對一個研究課題和成果進行思考提問,惟有學位論文答辯會才創造了這個機會。所以,這種形式給予了答辯人潛在智慧型的最好激發時機,允許其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學術對話、即席回答,可能把原來沉淀的智慧和淹沒的“精品”,激發到水面上熠熠生輝。

4.學位論文與學科發展和諾貝爾獎。中國雖然還沒有學位論文獲得諾貝爾獎的先例,但是的確出現過令碩士論文答辯成為博士學位的例子,如曾經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的佳話。從推動學科發展和諾貝爾獎看,最近有個例子是美國著名數學家納什(john f·nash, 1928~),他21歲通過答辯的隻有27頁的博士論文,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于1994年獲得了經濟學諾貝爾獎。在社會學領域,美國社會學大師默頓(r·k·merton)出版的博士論文《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938年),後來獲得了國際知名的“默頓命題”永留青史的美譽。所以,學位論文的價值,往往直接推動著學科的發展,甚至贏得諾貝爾獎,但其價值不一定是當時能夠識別的。

5.為解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提供重要幫助。學位論文的選題,對于論文的創新具有決定性作用。華中科技大學等不少大學都強調選題應同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密切聯系,應以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問題、實際問題、高新技術和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為背景。[4]筆者熟悉的塗又光、文輔相和劉獻君等導師,都一再叮囑其學生,研究工作一定要從問題出發,不要從概念出發。就理想目標而言,一般要求碩士論文的目標是國家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某一難題。

以教育學為例子,如當代的農民工子女的讀書問題,失地農民再就業前的培訓問題,國外大學進入中國辦分校問題等等,回答當前國家和社會遇到的難題。而對于博士論文,仍然以教育學為例,當然要求提高標準,要求解決國家乃至世界級的難題。其中,交叉科學的選題最難,並且風險很大。據筆者所知,國外一般交叉科學研究多半是由那些終身教授提出申請,即使風險大些,搞不出來,也不會在晉升職稱上遇到麻煩。總之,理想的博士論文應是原創性的,要求發現人類的真理,解決某一世界難題。

6.提供學生展示自己多種才華的表達機會。學位答辯為學生的自信心的表達,理論概括的表達,語言文字的表達,個性特征的表達等等,提供一個極其難得的展示機會。這種機會,有時也讓與會的外來學者選擇到“棟梁之材”。歷史上有過這類佳話,一次答辯會,得到了一位才華出眾的青年人。筆者也有過這種經歷,那是在東南部的一所著名大學參加答辯會上,對一位年輕博士生留下深刻印象,後來他果然在事業上取得了突出成就。這裏還有一個故事,那是1987年,本文第二作者出席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召開的第七屆國際控製論與系統學術會議,該校參與旁聽的很多研究生,為引起大會報告人的註意,有的學生甚至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硬紙板上面,折疊後樹立在座位前,讓報告人不僅看見他(她),還可能記住。其意圖是,一方面推銷自己,另一方面在提問時省去了自我介紹。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