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最新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

一、立題依據(包括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文獻綜述、研究目的、意義等):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轉型期,綠色經濟作為21世紀最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經濟形式之一,發展綠色經濟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

山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和生態資源, 是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保障, 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 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山區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可以促進經濟繁榮與可持續發展, 山區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山區生態環境的穩定與最佳化是人類生存環境有效平衡的保障。無論從全球還是從全國範圍來看,最不發達地區大多是山區, 研究山區、保護山區、開發山區,實現區域統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經歷了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的粗放式發展階段後,在統籌區域發展中,尤其是山區經濟的統籌發展中,大家開始關註發展的方式和質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綠色經濟作為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為成長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經濟形態,追求的是社會、經濟、生態三者的和諧發展,自然成為區域統籌,發展山區經濟的必然選擇。

浙江共有57個山區縣市,區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7%,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有著豐富的山區資源。但是由于山區特有的區位地理以及環境製約等因素,全省山區的經濟社會並不平衡,綜合來看也落後于全省的平均發展水準,已成為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短板。據xx年統計資料顯示,浙江省山區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省水準(27359元)的達到14個(不包括10個沒有測算資料的山區縣),其中寧波、嘉興和紹興市山區縣的城鎮居民收入均超過全省水準,山區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全省水準(11303元)的有23個,其中寧波、嘉興、湖州和紹興市山區縣的農村居民收入均超過全省水準,台州、衢州和麗水市山區縣的農村居民收入都低于全省平均水準。農村恩格爾系數低于全省水準35.5%的山區縣達到18個。社會保障和就業、一般性公共服務支出和環境保護三項合計支出佔當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支出比重達到25%以上的山區縣有30個,最高的開化縣達到33%。山區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後和不平衡,已經成為浙江省統籌區域發展,因此,如何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山區資源,加快建設“山上浙江”,是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山區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到富民強省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全局。

臨安地處長三角南翼、杭州市西郊,市域面積3126.8平方公裏,轄4個街道14個鄉鎮298個行政村,人口52萬,是太湖和錢塘江兩大水系的源頭,擁有天目山、清涼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青山湖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76.55%,是杭嘉湖重要優質水源供給地和浙西北主要生態屏障。近年來,在經歷了與自然的激烈交鋒後,臨安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秉持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理念,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著力打造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社會和諧的“品質臨安”。先後獲得全國首批生態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色小康縣、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等十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

xx年,臨安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達到340.8億元,成長10.6%,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三次產業比重為9.2:58.3:32.5。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39.2億元,成長30.3%,地方財政收入21.1億元,成長24.4%。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成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594元,成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926元,成長15.9%。初步走了一條依托生態優勢和科技創新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路。

當前,臨安市經濟已經進入到人均gdp 3000美元—6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世界經濟正處于周期性放緩階段,雖然臨安市經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成長的態勢,但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自主創新、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挑戰會越來越突出。因此,探尋臨安山區綠色經濟的發展路徑迫在眉睫。

本文以臨安山區為研究對象,總結研究其綠色經濟發展之路,是統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基礎之上的,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旨在探討一條山區如何依據自身的條件開發屬于自己獨特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這對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政策方案的執行及實現都有深遠意義,值得探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