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詩大全 描寫春天的古詩

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注解
城:指唐代京城長安。
詩家:詩人。
清景:美景。
上林:即上林苑,皇上的御花園。
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俱:全,都。

譯文
柳樹剛冒出綠芽,也許沒有似錦的鮮花美麗,可是詩人看到這幅景象卻非常欣喜,因為他發現春天來到了。如果等到滿園春色,大家都出門看花,那不是太遲了嗎?

賞析
詩的上聯可結合詩題來理解。美麗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新春”就是早春。“詩家”是詩人的統稱,並不僅指作者自己。一個“清”字很值得玩味。這裏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註意,所以環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首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寫。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稱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隻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淡而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麽清新悅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十分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了作者歡悅和贊美之情。早春時節,天氣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訊息。寫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聯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做具體描繪,必成累贅。下聯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著筆,用芳春的濃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京城長安。繁花似錦,寫景色的艷麗已極;遊人如雲,寫環境的喧嚷若市。然而這種景色人人盡知,已無新鮮之感。此與上聯,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反襯出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
此詩既寫清麗之景,又寫濃麗之景,對比鮮明,格調十分輕快。第三句寫出芳春的繁花似錦,用景色的濃艷來反襯早春的“情景”。詩篇特從“詩家”的眼光來寫,又寓有理趣,可以看成是一種創作見解:即詩人必須感覺銳敏,努力發現新的東西,寫出新的境界,不能人雲亦雲,老是重復那些已經熟濫的舊套。
“詩家清景在新春”,詩人在京城東郊遊玩時,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贊嘆。但他並未實寫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贊嘆道:新春時節真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啊。這樣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讓人產生好奇:為什麽要這樣說呢? “綠柳才黃半未勻”,第二句“承”第一句,開始具體描寫早春景色,也是對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仿佛從哪裏說都是可以,但從哪裏說又無法總括全部。詩人別具匠心,隻單從新發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黃”的特點。試想清爽的春風拂動下,柳條微曳,新芽初綻,星星點點的嫩黃點綴在柳枝間,柳樹整體的顏色還未勻稱凈盡。這樣的景色充滿希望,盈溢生機,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由柳芽之姿而現早春之景,可謂獨闢蹊徑,令人稱絕。
“若待上林花似錦”,這一句筆鋒一“轉”,不再談早春景色,卻提及上林苑繁花似錦的時候。既說繁花似錦,自然是早春過後的仲春時節,這似乎和詩的主旨“早春”不符,但這樣“顧左右而言它”卻是詩人的巧妙安排。等到御花園群花盛放的時節,那又怎樣呢?
“出門俱是看花人”,末一句對上一句進行了解釋,也是對全詩的結語。當御花園裏百花爭艷時,大家當然都會要去賞花觀景,大發評論。錯過這樣的活動,似乎就錯過了感受春天的機會。詩人在這裏明寫上林觀花的現象,卻是對這種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的做法不以為然。試想摩肩接踵,七嘴八舌的賞花活動中,恐怕會令欣賞春天景色的心情與興致大打折扣。于是回來再想詩人所說的“詩家清景在新春”的說話,就會由衷的表示贊同了:隻有在新春時節,自己或是與友人一起自由地,心無旁騖地欣賞景色,才能愜意與自在地抒發自己的情懷,詩情與豪興才會油然而生,不期而致。于是,詩的末尾便呼應了開頭,也更突出了早春的特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