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言文 道德經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②;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謂⑤天無以清⑥,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⑦;神無以靈,將恐歇⑧;谷無以盈,將恐竭⑨;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⑩,將恐蹶⑾。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幹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谷”,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注解]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3、正:一本作“貞”。意為首領。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6、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

7、廢:荒廢。

8、歇:消失、絕滅、停止。

9、竭:幹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貴”,一本作“貞”。

11、蹶:跌倒、失敗、挫折。

12、自稱:一本作“自謂”。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贊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16、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引語]

這一章講“道”的普遍意義。前半段段論述“道”的作用,天地萬物都來源于“道”,或者說,“道”是構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萬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後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間,告誡統治者從“道”的原則出發,並常要能“處下”、“居後”、“謙卑”,即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沒有老百姓為根本和基礎,就沒有高貴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內容中,同樣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

[評析]

在《道德經》裏,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楊興順說:“一切在流動著,一切在變化著,但老子認為,變化的基礎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鬥爭。‘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觀世界的矛盾,企圖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銳化,為著這一目的,他把統一看成萬物的基礎而把它絕對化。”(《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事實上,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隻有一個,宇宙的總規律也隻有一個,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論,而且是物質的。在世界的自然萬事萬物之中,老子列舉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對立體,並認為對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最終歸于統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于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註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準繩。這個準繩是什麽?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應該認識到“賤”、“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無須光華如玉,還是質樸更好一些。總而言之,本章開頭就是講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