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文 經典文章

“小寒”養生有講究

1月6日是“小寒”。民間有諺語:“大寒小寒,凍成一團。”根據中國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隻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因此,防寒保暖成為第一要務。江門市五邑中醫院門診部副主任盧軍敏說,由于冬天對應人體的腎髒,所以“小寒”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此時合理的進補,既可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外寒,又能使來年少生病痛。

江門日報記者鄧榕

a

出門戴帽,睡前泡腳

每年“小寒”前後,由于冷空氣活動頻繁,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都會有所增加。此外,有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稱為消化性潰瘍)的老病患者,也容易消化道出血。“一方面,在低溫的環境下,人體處于應激狀態,在神經系統主導下,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血管收縮,使得胃酸分泌增多,消化道潰瘍面加大加深,侵蝕周圍的血管,出現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盧軍敏說,另一方面,天氣寒冷使得上呼吸道感染增加,咳嗽造成血管壓力增高,也會導致出血,因此,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人。

在民間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的說法。由于人的頭部和整個身體的熱平衡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隻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體熱就會迅速從頭部散去,因此,出門最好戴頂帽子。

此外,要特別註意腳部保暖。“腳離心髒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再加上腳的表皮下脂肪層較薄,保溫性較差,因此,極易受涼。”盧軍敏說,中醫認為,足部受寒邪,勢必影響內髒,因此,一定要註意足部保暖。

對付腳涼,最好的辦法就是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足心。這樣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預防疾病。

b

虛寒怕冷者,可適當吃些羊肉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註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小寒時節,正是吃羊肉的好時候。”盧軍敏說,燉羊肉湯,味道鮮美,老少鹹宜,做法也很簡單,將羊肉、羊骨同熬,待羊肉軟爛之時,加紅棗、枸杞、玉竹、沙參、熟地即可。不僅口感好,而且又不會太過溫燥,且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

不過,羊肉雖好,也要有所顧忌,發熱、牙痛、口舌生瘡、咳吐黃痰,或患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病人,都不宜食用。

此外,鴨肉也是不錯的選擇,和玉米、胡蘿卜、陳皮等溫性食物放在一起煮,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適合怕上火的人群。

此外,要少吃生冷食物,還有涼瓜等偏寒的食物,以免刺激腸胃。若是“三高”、高膽固醇的人群,則不要吃得太油膩。

c

腎養好了,五髒可受益

俗話說:“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到了冬天,就該養腎了,因此,小寒節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

“腎為先天之本,而腎又特別容易被冬天的寒氣所傷,引發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咽幹口燥、頭暈耳鳴等情況,因此,‘養腎’尤為重要。”盧軍敏說,要註意補腎防寒,腎補好了,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五髒都可受益。

在冬天可適當吃一些溫腎助陽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核桃、板傈,芡實、淮山等,這對平素體質虛寒、陽氣不振的人群尤其有益。這些葯食同源的食物,適合普羅大眾,不會有太大的副作用。

若是要使用葯材進補,那麽,就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進補也要因人而異。像脾腎陽虛的人,主要表現為濕氣重,舌苔厚、白,有牙齒印,拉稀便,夜尿多,怕冷。在補腎的同時,還要健脾,可加些黨參、芡實等益氣健脾的食物;肺腎兩虛的人,主要表現為畏寒、怕冷,夜尿多,一運動就哮喘,在補腎的同時,可加些北芪、黃芪來補肺氣,體質特別虛弱的人,還可用人參。

d

冬天多運動,疾病自然少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句民諺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運動是激發體內陽氣,調動潛能的過程,但運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盧軍敏說,要遵循五大原則:一是在日出後才開始運動,若是遇上雨霧天氣,則在室內運動即可;二是準備運動不可馬虎,應待身體暖和後再脫衣鍛煉;三是運動要適度,不要練到大汗淋漓,以微微出汗為宜;四是要持之以恆,這樣才能調動身體的機能,提高抗寒的能力;五是運動後要及時穿衣,避免寒邪侵襲。

此外,在起居方面,此時節要適應冬季閉藏的特色,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每天多睡一小時,可使身體內的陰陽均衡,滋養髒腑,成長身材的強健程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