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文 經典文章

為什麽我死都不會用知乎?

為什麽我死都不會用知乎?

其實6個字就說清楚了,因為‘民粹終將反智’。

好了說完了,下面全是對這6個字的擴展。我初步準備擴到14000字。有盆友問了,為什麽是14000字,不是15000字,也不是30000字?

因為14000字比6個字,2333除不盡。

按你胃,黑喂狗。

有人說知乎由于使用者基數擴大而從最初的精英集合變成了雞湯平台。這說法我是不信的。

知乎,從來就不可能匯聚精英。過去不能,現在不能,將來也不可能。

兩個原因:一是UGC投票模式,二是公司基因。

1 先看第一個,什麽是UGC投票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希望我沒拼錯,就是作為普通使用者,誰想發表內容都可以,隨便說,好的壞的都可以,對的錯的無所謂。而其他使用者可能沒有直接發表觀點,而是針對別的使用者的觀點進行表態,投支持或反對票,就是UGC投票。

一人一票,非常民主。按照支持和反對的情況,給這些答案排序,方便後來的人查看。

這個模式本身沒什麽必然的好壞,要看套用在什麽場景裏。

在之前關于轉基因的那篇長文裏,我第一次比較完整地闡述了我自己信口胡編的兩個概念:‘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

事實判斷,就是說討論的主題是客觀事實甚至是客觀規律,其對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絕對的正誤。

價值判斷,就是說討論的主題是相對主觀的個人偏好問題,其判斷標準是外在的法律和內在的道德,這都是人規定的,隨時在改,所以沒有絕對的正誤。

那麽知乎的UGC投票模式,在這兩種場景裏是否適用呢?

1.1 先看事實判斷領域。知乎是歇菜的。

比如說討論轉基因、討論wifi輻射、討論中醫葯、討論PX化工廠,這些問題中都涉及非常專業的事實判斷。話說出來可能大部分人不愛聽,但不可否認的是,全人類的知識庫太大了,而我們每個個體都太渺小了。

所以在進行事實判斷的討論時,越是細分的艱深領域裏,有說話資格的人越少。註意這個‘資格’,qualified,是指一個個體是否具備了相應的知識背景來判斷該領域中的常識,而不是‘言論自由權’。

人人都有言論自由,但客觀事實巋然不動。

沒關系啊,有的盆友說,我們不懂,知乎上大牛多,總有人懂。沒錯,隻要吸引的使用者量足夠大,一定可以構建一個類似wikipedia那樣強悍的人類智慧庫,準確地回答一切人類已知的問題。

但這有兩個巨大的漏洞:一是‘已知的問題’,二是‘準確地回答’。

a) 事實判斷無法回答‘未知的問題’。

站在科學最前沿的人,往往是最認為自己無知的人。因為他們站在全人類千年文明的積淀上,向真理無窮的深空裏凝視,隻能看到一片黑暗。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們什麽都不知道。

比如說轉基因。轉基因對人體在長期上到底會有哪些影響,我們根本不可能列出一個全集。

這是一個不可能被徹底回答的問題,因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無法窮盡的。

而絕大多數我們以為是‘已知的問題’,深究起來都可能變成‘未知的問題’。在這樣的問題面前,我們所能做的,也不過是盡可能完整地陳述事實,而非給出確定的答案。

有人會說,這樣聽起來也還不錯啊,‘兼聽則明’,其他原本不懂的人知道了這些事實,不就可以更好地進行事實判斷了麽?不是的。

b) 無法給出事實判斷的人,也無法‘準確地判斷’事實。

這是一個異常美妙而殘酷的悖論。我們不懂一件事,所以想聽別人講。但由于我們並不懂,所以別人講的對與不對,我們可能也無法知道。

比如有人說手機輻射沒什麽危害,有人說手機輻射會致癌,而且分別給出了相應的證據。這時,本來就不明真相的我們,聽誰的?

理想狀態下,我們不知道事實但掌握了邏輯,我們沿著邏輯去嚴謹地推導求證,可以無限逼近事實。然而這是理想狀態下,現實是,很多人沒有這樣的能力。

獨立思考能力,永遠是一種奢侈品。

結果,就變成了,大部分人隻能根據別人說話的技巧、回答者的歷史表現、其他人的投票結果,來選擇相信誰。但這與事實判斷的本質根本就是相悖的。科學是不能兼容民主的。科學就是事實,不是一人一票。

正如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丁仲禮老師在當年反問柴靜的那樣:

‘難道科學是有主流和非主流的麽?難道主流科學家的觀點就代表了科學麽?’

在事實判斷領域裏,要想讓討論有意義,就必須建立專業準入門檻。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背景知識的個體,對相應的客觀事實是缺乏評判能力的。一人一票是不靠譜的,一道本應選C的題是不會因為所有人都錯選了B就讓B變成標準答案的。

因此,知乎,對于‘真理越辯越明’而言,是歇菜的。

1.2 再看價值判斷領域。知乎是一灘稀。

有盆友反問了,就算普通人不了解專業知識,難道就不能隻從自身的角度來參與麽?轉基因無害又怎麽樣,我就是不想吃。電腦輻射無害又怎麽樣,穿孕婦服又不會死。高壓變電站安全又怎麽樣,那蓋你家門口唄?

這些杠抬得非常合理,這就是價值判斷的意義,也是民眾參與社會決策的最大價值所在。事實判斷再如何,我們作為有著自由意志的個人,有沒有權利進行自主選擇?哪怕這種選擇在有的人看來不那麽理性,不那麽合理?

當然有。應該有。必須有。

所以才會有無數的知乎問答,都冠以‘如何評價XXX’這樣的題目。事實如何哪怕我們不清楚,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麽選擇。

相比于科學體系裏似乎被一小部分所謂精英壟斷的‘封建專製’製度,在價值判斷領域裏實行一人一票的‘民主製’不是更文明更進步麽?

很可惜,不是。

a) 一人一票的價值判斷必然會走向民粹。

構想這樣一個場景,兩個原始人,小明和小剛,走在原始叢林裏。前面風吹草動,小明馬上趴倒,小剛哈哈大笑。

如果這是一陣風,小剛會回到部落把這個故事講給所有人,小明最多被嘲笑一陣子,死不了。

如果這是一隻猛獸,小剛就沒有然後了,小明會回到部落和小紅生一窩孩子,並教育他們遇到風吹草動一定趴倒,安全第一。

我們是誰的後代?小明。

為什麽人類天生就喜歡‘寧可信其有’,因為隻有這樣的人,在面對大量的不確定風險時,最終活了下來。

面對轉基因,同樣是一個風險和收益的權衡。轉基因到底是什麽,小明根本沒有概念,陌生的事物都是值得警惕的。那有什麽好處呢?提高產量、改善生態,似乎跟小明的日常生活也沒什麽直接關系,買一袋米買一桶油才花幾個錢。

在收益不明顯卻有未知風險的情況下,拒絕轉基因顯然是小明最本能也最合理的選擇。小明的立場在于:‘哪怕轉基因真的無害,現在不吃也不會餓死,所以隻要有一丁點兒風險,我就不吃’。

因此,面對轉基因問題,部分反轉者的選擇恰恰不是非理性的,而是相當理性的。

如果就這樣無限放大風險、不關註整個群體的收益,很快個體就會掉進民粹的泥潭裏。‘民粹主義’的本質就是認為,人民民眾受到了愚弄,要把他們從精英的壓迫中解放出來。

聽不懂,我就不聽。看不懂,我就不看。有風險,我就不吃。你說什麽,我都不信。放棄對于個人來說可能虛無飄渺的長期和巨觀收益,把一切未知風險盡可能現在就扼殺在搖籃裏。

在一人一票的環境裏,什麽樣的價值判斷最能迎合大部分人的態度?結論一目了然,隻會是最民粹的觀點。無限質疑、無限反對、無限拒絕。

這樣的觀點天然就有著更大的市場,因為在任何一個專業問題面前,不懂的人永遠是大多數。而知乎根據使用者的支持和反對,對答案進行排序,又必然會更容易把這類答案頂在前面,讓它被更多人看到。

這種產品機製決定的輿論導向,使得知乎的使用者文化會越來越民粹。

b) 民粹就一定會走向反智麽?在我國是一定的。

與‘民粹主義’相對的是‘精英主義’,其本質是認為社會中的一部分人,由于具備心智、地位、資源上的優勢,應當被視為精英,比其他人更重要。

很可能有的盆友會以為我反對‘民粹’的同時一定是支持‘精英’的。恰恰相反,我覺得‘民粹主義’和‘精英主義’,都是傻逼。因為其本質都是反智。

在事實判斷領域,人與人應該完全平等。這裏的‘平等’,並不是說一人一票給真理投票,而是說在真理面前,在座的所有人類,都是垃圾。再說一次,客觀事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到底事實如何,不會因為你是平民還是所謂精英就有絲毫變化。

為了支持平民、為了政治正確而歪曲事實的人,跟他所反對的所謂邪惡精英,其實是一樣的愚蠢而狂妄。

任何群體中,一定是大部分人的智力及學識會長期居于均值之下。這就使得由大部分普通人組成的群體,天然地具有反智的本能。全社會的整體知識水準越低,這種反智本能越強大。

當手持民粹主義大旗的意見領袖有意無意地將這種人群間知識和智慧型上的差異翻譯為政治立場和利益分配的對立之後,他將批量收割由洶涌民意和反智本能帶來的巨大的個人好處,緊接著他將同時被權力的幻覺和群氓的期望綁架,騎虎難下,一路到黑。

所以,我國的民粹走向反智是一種必然,隻是時間問題。

因此,知乎,在‘三觀’上必然會走向反智的民粹,是一灘稀。

但可能有人會問,那為什麽Quora就沒有民粹?首先,Quora隻是沒有‘那麽地’民粹。其次,‘橘生淮北’畢竟不是橘子的錯,環境使然。

為什麽wikipedia幾乎純依賴不要錢的UGC都可以保證如此高的質量,而百度百科那麽多人拿著工資還能做成一坨屎?真的僅僅是因為谷歌偉大而百度作惡麽?真的和偉大祖國目前民智未開的狀況沒有關系麽?

但這種環境恰好保證了知乎作為一個網際網路產品能夠長期存活。為了和佔人群大多數的蠢貨契合,作為一個沒有自己價值觀和立場的大眾傳播平台,知乎隻能、而且應該選擇媚俗。

知乎現在還沒有完全民粹化、完全走向反智的立場,主要的原因是,非常有趣,是因為它做得還不夠‘好’,不夠‘成功’。

綜上所述,知乎作為一個內容產出平台,它的UGC投票模式使得它產出的內容,在事實判斷上是歇菜的,在價值判斷上是一灘稀。

知乎的民粹定位使得它天然就不可能聚合精英,所以也從未聚合過精英。

這是其一。

2 再看其二,公司基因

‘基因’這個詞很虛,看不見摸不著。能看得見的,是公司的線上產品和運營思路。

知乎在我的觀念裏,是一個‘有作惡意圖但尚無作惡能力’的公司。

先聲明,且強調,這完完全全是我個人的價值判斷,沒有絕對正誤,很可能在你看來是放屁。但這不重要,既然知乎的定位是UGC,人人皆可發言,所以我想我也是可以的。

為什麽說知乎‘有作惡意圖’?因為它強推實名製。

這是一個非常下作的事情。‘下作’一詞充分表達了我強烈而廉價的感情。

網際網路的兩次巨大的飛躍,都和匿名性有著必然的聯系。

第一次飛躍,是web1.0使得理論上所有人都可以隨意地流覽任何線上信息,這讓文明變得無比美好。

第二次飛躍,是web2.0使得理論上所有人都可以隨意地發表任何觀點,這又讓文明變得無比美好。

如果沒有匿名性,這是不可想象的。太多話別人不敢說,所以同樣地太多事你就不知道。尤其在既沒有三權分立又事實上缺少真正的媒體‘第四權’的中國,網路監督的力量構成了我們社會的良心。

看過《1984》的人應該都明確地知道,控製思維才是維穩的終極手段,而控製信息攝入和表達是控製思維的必要手段。

你一個問答社區,搞什麽強製實名製?哪怕有再多的產品分析、使用者痛點、商業規劃,助紂為虐的本質都不可否認。

為什麽說知乎‘尚無作惡能力’?因為它後來推不動,放棄了。

我們是活在一維時間線裏的三維生命體,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測未來,所以我們對未來的判斷,都依賴于過去。一個在過去有過這樣劣跡的公司,可能我太矯情、太裝逼、太做作,但我確實無法在未來給予其信任。

補充一點。

我最初使用知乎時,知乎還沒有強推實名製。當時我回答過一個問題,‘女性該為自己穿得少招惹了色狼而負一定責任嗎’。

我的那個回答裏至少有兩處不合理:

第一是我錯誤地以為穿著暴露確實和性騷擾成正相關,事實上不是的,犯罪學證據表明不法分子更多會選擇那些看起來溫順不易反抗的個體下手,而非穿著暴露的。

第二是基于這一個誤解,我以為女性穿著保守就能降低自己受害的風險,所以女性為了降低這一風險而採用改變穿著的策略是合理的。這同樣是錯誤的,因為前提不成立,三段論結果自然也不成立。

所以整體來看,我的這個回答是垃圾。

我曾想過要改這個回答,但當時知乎剛強推了實名製,不實名識別不讓修改自己的回答。我也是在當時把知乎賬號的簽名改成了‘實名製去死’。

有人可能會說,實名製沒什麽不好啊,知乎又沒逼著你用,不愛用滾蛋啊。沒錯,所以你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為什麽我死都不會用知乎’。

這裏的‘用’,是指不會去提問、回答、評論、支持、反對,但對我個人認為精彩的回答仍然會‘感謝’和‘轉發’。

最後,我覺得,知乎,應該能上市。

因為基本上我討厭的公司,都能上市。

比如,360和小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