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文 經典文章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朋友圈裏被人拉黑​

作者:馮雪梅

發現自己被人“拉黑”往往很偶然。

某天的聚會上,遇到許久不見的一個姑娘。你們親切地打招呼,訴說真不該這麽久不見的遺憾。以前有那麽熟嗎?起碼共事過,還曾一起出遊。在往返的漫長航班上,彼此真實地吐露過心聲:對老板的不滿、同事的八卦、兒時的經歷以及愛情故事……然後,就是微信朋友圈裏的送花點贊逗趣與關懷。

聚會結束後,很快就看到她在你的朋友圈裏留言,回應你對某件事的感慨。你突然想,有些日子沒見這姑娘了,她在忙什麽?好奇害死貓——你搜尋她的朋友圈,找到的不是她的行蹤,而是驚覺自己被禁止了。

頓時驚詫、憤怒還有不甘。于是不假思索地在設定裏選擇了“不讓她看我的朋友圈”。憑什麽啊?你禁止了我,卻能夠隨時看我的朋友圈?!憤憤不平地做完這件事後,卻發現自己太過小氣,更多還是不屑:為什麽要去效仿自己不太看得上眼的行為?豈不有失水準?

禁止你的人可能不止這姑娘。而你在選擇不讓一些人看你的朋友圈時,也沒有介意別人知道“真相”時的不滿。除非是不加區分地接受所有人,當你通過一個人“成為朋友”的請求時,就意味著將自己在朋友圈裏的生活向對方開放,再費心地做各種區分設定,純屬多餘。

是的,你會說朋友圈早就不是“朋友”的圈子了,你不能拒絕領導,不能拒絕客戶,不能拒絕各種社會關系的加入,不能……所以隻好將他們分門別類。哈哈,告訴你吧,某天早上,我在朋友圈裏發微信說,如此好的天氣真不適合上班,結果,一進辦公室就被領導調侃:你不是不打算上班的嗎?你當然不想讓一些人知道你提前下班看電影去了,或者比較私密的個人事件,所以你會選擇禁止一些人,有些時候甚至是直接拉黑,這沒錯。不過,我想討論的是:如果你被別人拉黑了,怎麽辦?

拉黑別人和被人拉黑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不然,也不會經常有那種“看看誰把你拉黑”的無聊測試。你敢說你沒有收到過這樣的測試信息?其實我倒是很欣賞那種直接拉黑的坦蕩,明明白白拒絕對方,直截了當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幹脆利落。

我們是不是挺怕被別人拒絕呢?拉黑或者不讓你看朋友圈,都是大眾社交中的拒絕方式。對待被拒絕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人不以為意,有人憤而反擊,有人暗自思量……可是,我們為什麽就不能被拒絕?為什麽一定要出現在他人的生活中?

有沒有想過,我們在手機在鍵盤上的指尖飛舞,在朋友圈裏的進進出出,可能都是為了刷存在感。我們要證明自己與別人相關,擔心一件事眾所周知而你卻毫不知情,可這種“存在”多半隻是一廂情願。對于他人的生活而言,10個旁觀者和100個旁觀者,沒有多大差別。

你也許會說,真正有差別的是兩個人的生活。的確,愛人之間,另一個人的存在至關重要。而即便在這樣的“不可或缺”中,你或者TA,依然在一些時候需要對方缺席。

“如果一個人想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內心的事情,那麽往往隻能獨自去做。”在理查德·耶茨有關婚姻的小說《革命之路》裏,我記住了這句話。

是的,一些時候,你不需要他人的存在,別人也會理所當然地禁止你。真正的親密關系,不在于你們有多近,而在于你們有多遠;真正的存在,是消失之後留下的空間。至近至遠東西,至親至疏夫妻。

至于朋友圈,拉黑就拉黑唄,多大個事。日漸增多的“朋友”裏,少幾個又如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