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故事

太行山

太行山(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

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400餘公裏。太行山由多種岩石結構組成,呈現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以上,有眾多河流發源或流經,地勢北高南低並儲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自距今18億年的呂梁運動以後,本區地殼進入差異升降階段,並由此導致了海水的進退往復,分別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積蓋層,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奧陶、石炭和二疊系地層。其中奧陶和二疊系為含煤地層。發生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太行山新華夏式褶皺帶逐漸形成並發育太行山前深大斷裂帶。

發生在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太行山強烈隆升,而山前的華北平原則相對下沉,經過數百萬年的千古錘煉,太行山終于產生。

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稱為“陘”,古有“太行八陘”之稱,為東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著名煤礦。太行山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山地東側為地震強烈活動帶。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隻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幹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征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隻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脈西翼連線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

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北宋時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間“怯怯御螺貝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經過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裏。”現代地質研究證實了他的論斷。太行山崖間的螺蚌殼,顯系古生代地層中的腕足動物或軟體動物化石。

太行山情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

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前552年,齊庄公使欒盈入曲沃,為內應,以兵隨之,上太行,入孟門,欒盈敗,齊兵還,取朝歌、孟門。公元前263年,秦國攻伐韓國,白起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于滎陽、成皋之間,他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于轉危為安。

公元70年,漢明帝登太行,幸上黨。公元85年,漢章帝北登太行山,至天井關。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36處要沖屯兵。公元204年,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于曹軍。

公元309年,劉淵據蒲子,遣其子劉聰等十將南據太行,石勒等十將東下趙魏。公元394年,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于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

公元423年,北魏明元帝自河內登太行,至高都見山西澤州。公元531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誅殺爾朱榮,使將軍史仵龍等守太行嶺。及爾朱兆自晉陽南下,史仵龍等帥眾先降,爾朱兆遂長驅入洛陽。公元548年,東魏高澄自虎牢渡河,南至洛陽,既而自太行還晉陽。

公元604年,漢王楊諒舉兵並州,分遣其將餘公理自太行下河內。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發河北丁男鑿太行山,達于並州,以通馳道。繼而自太原還,上太行,開直道數十裏,至濟源。

公元620年,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佔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公元625年,突厥寇並州,詔並州總管任瑰屯太行,以備突厥。公元888年,河南尹張全義襲河陽,節度使李罕之北走,引河東兵還攻河陽,朱全忠遣軍救全義,分兵欲斷太行路,河東軍懼,引退。公元900年,朱全忠攻易定,李克用遣李嗣昭將兵下太行,拔懷州,攻河陽,以救之。次年,朱全忠攻李克用,分遣其將氏叔琮入自太行。

五代後漢末,郭威入汴,李驤勸北漢劉崇疾引兵逾太行,據孟津。公元1126年,粘沒喝陷太原,遂長驅下太行,入懷州。公元1206年,蒙古圍金中都,分軍循太行而南,破懷、孟。公元1214年,蒙古使其將木華黎經略太行東西諸州軍。

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

公元1368年,明軍克元都,遂西下太行,收山西州郡。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山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建立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發軔于太行山的遊擊戰,迅速發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先後形成許多重要戰略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