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言文 國中文言文

《馬說》原文及注解譯文

《馬說》

作者: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sì)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注解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隻:同"隻",隻是。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裏指喂馬的人。

駢死:並列而死。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

不以千裏稱也:不以千裏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馬之千裏者:馬(當中)能行千裏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裏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時。

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盡,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鬥為石。

食:同"飼",喂養。

其:指千裏馬,代詞。能千裏:能走千裏。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且:將。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麽,哪裏,疑問代詞。

策:鞭打。之,指千裏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全發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裏的才能。

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辱: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故:所以

于:在。

以:把。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外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表現;顯現。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麽,哪裏,疑問代詞。

策之:鞭打馬。

之:指千裏馬,代詞。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裏馬的)辦法。

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喂養它。

之:無意義。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其("其真無馬邪(yé)?"):恐怕,表推測

邪:同"耶",表示疑問。

雖:故雖(即使)有名馬雖(雖然)有千裏之能

知:懂得。

通假字

(1)食馬者:"食"通"飼",喂。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5)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通"隻",隻是。

古今異義

是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今義:判斷詞。安古義:怎麽。例:安能求其千裏也?今義:安全;安定;安裝。等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後表示復數或列舉。或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今義:或者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千裏馬,也隻是辱沒在做僕役的馬車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不用"千裏(馬)"的稱號稱呼(它)。

能日行千裏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養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裏(的特點)來飼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裏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裏馬的方法,飼養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隻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裏)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裏)馬。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