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故事

天門陣究竟是什麽陣?

兩部電影中的戰爭場面讓我震撼。一部是《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帶領幾萬人,向波斯皇帝大流士指揮的百萬大軍發起攻擊,最後竟然是亞歷山大獲勝;另外一部是《赤壁》,孫劉聯軍和曹軍你來我往地展開對攻。兩部電影中的“陣法”尤其吸引眼球,指揮者一揮旗子,大隊人馬如同潮水般涌來或者退走,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我想,古人真牛啊。但我也知道,這些“陣法”都是今人演繹的,真的古代戰爭肯定不能像電影中描繪得這麽好看,這麽緊湊和秩序井然。

我們的先賢,喜歡雲山霧罩,以大而無當的概念或名詞來描述事物。像什麽八卦陣、太極圖之類。戲劇中,還有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天門陣是什麽東東?聽完整部《楊家將》,都搞不明白天門陣高明在哪裏。所以,我猜測根本就沒有這麽一種像萬能鑰匙一樣的陣法。古代的以少勝多,轉敗為勝一定有其偶然因素或其他原因,與所謂陣法關聯不大。否則,為何不一五一十、原原本在地記錄下來,讓後人可以照搬?這樣的唯一的好處是,給了後人想象的空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填空,怎麽填都不算過分,端出機關槍都無所謂,隻要觀眾喜歡。

沈括在著名的《夢溪筆談》中提到了“陣法”,讀完不禁曬然。宋神宗熙寧年間,皇帝命令六宅使郭故等討論九軍陣法,並寫成書,以便頒發給各路統帥府施行。郭固參考了不少古代兵法,終于寫成。裏面提到,將九軍合成一個營陣(行進時稱為“陣”,駐扎時稱為“營”),其外隻用一個駐隊環繞守衛。若按古代計算方法,每人佔地兩步,馬佔地四步。沈括質疑,十萬人的軍隊,縱橫十裏地,到哪裏找那麽大且無山丘、溪澗和樹木等障礙的地盤呢?再說九軍都被一個駐隊做成的“籬笆”圍著,軍隊再也不能分開行動,仿佛九個人合起來被一張皮包著,互受牽製,不能自由行動,如何作戰?此外,古代陣法上還有“面面相向,背背相承”的說法,郭固對此的解釋是“陣中士兵都側面站著,每兩行士兵構成一條巷道,使他們面面相對”。沈括問,這樣的軍隊如何作戰?

後來,沈括建議,別按郭固的陣法演練了,讓九軍各自為陣,各自佔據有利地形,各軍派駐各自的守衛部隊。戰鼓一響,軍隊收縮或展開,集結或分散,都能浩浩蕩蕩而有條不紊地進行。九軍各自的營陣合起來成為一個大陣營,當中分出四條通道,構成“井字形”。這樣的九軍也符合“面面相向,背背相承”的說法。皇帝認可了沈括的解釋。

沈括“陣法”大概是比較貼近實際、比較詳細的一種記錄了,但正因其詳細,也讓人看到不過如此,實在沒什麽稀奇,跟我們在電影上見到的宏大場面完全是兩碼事。我們還是無法明白“陣法”之無往不利。 

(編輯註: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