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容齋隨筆 容齋續筆

容齋續筆·卷一

戒石銘
【原文】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太宗皇帝書此以賜郡國,立于廳事之南,謂之《戒石銘》。按成都人景煥,有《野人閒話》一書,乾德三年所作,其首篇《頒令箴》,載蜀王孟昶為文頒諸邑雲:“朕念赤子①,旰食宵衣②。言之令長,撫養惠綏③。政存三異④,道在七絲⑤。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移⑥。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⑦。朕之賞罰,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⑧,體朕深思。”凡二十四句。昶區區愛民之心,在五季諸僭偽之君為可稱也⑨,但語言皆不工,唯經表出者,詞簡理盡,遂成王言,蓋詩家所謂奪胎換骨法也。

【注解】
①念:關心、想念。赤子:對君主忠誠的百姓。
②旰食宵衣:天很晚才吃飯,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務。
③惠綏:安撫。
④政存三異:處理政務要達到三種奇跡出現,即蝗蟲不入境內,鳥獸也知禮儀教化,兒童也明了仁厚之心。
⑤道在七絲:治理地方如同撥弦弄琴一樣。七絲,古琴的七根弦,也借指七弦琴。
⑥寬猛得所,風俗可移:處理政事要松緊適當,這樣才能移風易俗。
⑦賦輿是切,軍國是資:田賦收入是國家切身要事,軍隊和政府都要靠這些來養活。
⑧勉爾為戒:勸導你們要以此為戒。
⑨五季:五代。僭偽:割據一方的非正統的王朝政權。五代十國時候,群雄並起,大多文人都認為這些政權不是正統皇室,所以稱之為僭偽。

【譯文】
“你們做官得的薪俸,都是人民血汗膏脂;雖然百姓容易虐待,上天卻難欺騙。”宋太宗寫了這四句,頒發給各地方官員,立碑在公堂南面,稱做《戒石銘》。過去成都人景煥,著有《野人閒話》一書,是宋太祖乾德三年時作的。第一篇名《頒令箴》,記載了後蜀國主孟昶曾作文頒給各地方長官,說:“寡人十分關心百姓,為他們很晚才吃飯,天不明就起床。所以才給你們講這番話,望你們要愛護黎民百姓。治理地方要達到蝗蟲不入境、鳥獸懂禮儀、兒童有仁心這三種異事出現,而達到聖人之治,關鍵還在于地方官們如彈琴一樣,把政務調理得好。要像驅雞那樣恰到好處,為政清廉的法規絕不能荒廢。政治要寬猛適當,才能移風易俗扶植正氣。不能讓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不能使百姓生活受到破壞。當官的虐待百姓很容易,可是上天卻難被你們欺瞞。田賦收入是國家切身要事,軍隊和政府都是靠百姓養活。寡人對你們的賞罰,是絕不會拖延時間的。你們做官所得的薪俸,都是人民的血汗膏脂。凡當百姓父母官的,沒有不懂得對百姓仁慈的。希望你們都要以此為戒,要很好地體會寡人這個意思。”共寫了二十四句。孟昶這一點愛護百姓的心思,在五代十國那些割據地方,稱王道霸的君主裏面,可以算是比較好的了。但他這篇文章語言不精練,唯有從中歸納出來的四句,言辭簡要,道理盡說,遂成為宋太宗的不朽名言佳句。這種歸納法,就是詩人們常用的脫胎換骨的寫作方法呀!

李建
【原文】
建安城東二十裏,有梨山廟,相傳為唐刺史李公祠,予守郡日①,因作祝文曰:“亟回哀眷。”書吏持白回字犯相公名②,請改之,蓋以為李回也。後讀《文藝·李頻傳》,懿宗時,頻為建州刺史,以禮法治下。時朝政亂,盜興相椎敚,而建賴頻以安。卒官下③,州為立廟梨山,歲祠之④,乃證其為頻。繼往禱而祝之雲,俟獲感應,則當刻石紀實。已而得雨,遂為作碑。偶閱唐末人石文德所著《唐朝新纂》一書,正紀頻事,雲除建州牧,卒于郡。曹松有詩悼之曰:“出旌臨建水,謝世在公堂。苦集休藏篋⑤,清資罷轉郎。瘴中無子奠,嶺外一妻孀。恐是浮吟骨,東歸就故鄉。”其身後事落拓如此。《傳》又雲:“頻喪歸壽昌,父老相與扶柩葬之。天下亂,盜發其冢,縣人隨加封掩。”則無後可見雲。《稽神錄》載一事,亦以為回,徐鉉失于不審⑥也。

【注解】
①予守郡日:我在這裏擔任太守的時候。
②犯相公名:和相公(李刺史)的名字相同,犯了忌諱。
③卒官下:死在任上。
④歲祠之:每年都去祭拜他。
⑤篋:箱子。
⑥審:考證,查究。

【譯文】
福建建安郡城東二十裏,有座梨山廟,相傳是唐代一個姓李的刺史的祠廟。我在這裏擔任太守的時候,曾寫了祝文去祭祀他。文中有“亟回哀眷”一句,辦事的書吏說這個“回”字犯了李刺史的諱,請我改一下,這是因為他以為李刺史就是李回。後來,我讀了《唐書》中的《文藝·李頻傳》,其中記有唐懿宗時李頻擔任建州刺史,用禮法治理地方的事情。當時朝政混亂,到處有盜賊殺人搶劫,建州獨因有李頻在而十分安定。後來李頻死在任上,建州百姓為紀念他建廟于梨山,每年都要去祭祀。這就證明了是李頻的祭廟。以後我又再次去祀禱並許願說,如果能得到靈驗,一定要刻塊石碑把他的事跡記下來。不久,果然下了一場雨,遂給他立了一塊碑。後來偶然看到唐末人石文德所著《唐朝新纂》一書,正好記載有李頻的事。書上說,李頻擔任建州太守,死在任上。曹松曾經寫了一首詩悼念他說:“擺著儀仗到建水做官,卻死在任上。辛苦吟成的詩集不要埋沒在篋中,清貧無錢從此不必再為升遷發愁。在這煙瘴的地方竟沒有一個兒子送終,遙遠的嶺外隻留下一個可憐的遺孀。恐怕你隻能懷著苦吟的靈魂,往東去飛回故鄉。”他死後的事竟然窮困潦倒到這種地步。他的傳記裏又說:“李頻去世後送回故鄉壽昌(今浙江建德南)時,是由故鄉父老鄉親把他的靈柩安葬入土的。後來天下大亂,有盜墓的把他的墳挖了,縣裏人又幫助封掩起來。”這樣,可見李頻確是沒有後代的。宋朝的《稽神錄》也載了這件事,亦當成了李回,是因其作者徐鉉沒有很好地考證而造成的錯誤。

存亡大計
【原文】
國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變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陳至當之謀①,其聽而行之,當如捧漏瓮以沃焦釜②。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幾③,且惑于諛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而受其禍敗,自古非一也。曹操自將征劉備,田豐勸袁紹襲其後,紹辭以子疾不行。操征烏戎,劉備說劉表襲許,表不能用,後皆為操所滅。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陽,竇建德自河北來救,太宗屯虎牢以扼之,建德不得進,其臣凌敬請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河陽,逾太行,入上黨,徇汾、晉,趣蒲津,蹈無人之境,取勝可以萬全,關中駭震,則鄭圍自解。諸將曰:“凌敬書生,何為知戰事,其言豈可用?”建德乃謝④敬。其妻曹氏,又勸令乘唐國之虛,連營漸進,以取山北,西抄關中,唐必還師自救,鄭圍何憂不解。建德亦不從,引眾合戰,身為人擒,國隨以滅。唐庄宗既⑤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謀數道大舉,令董璋引陝、虢、澤、潞之兵趣太原,霍彥威以汝、洛之兵寇鎮定,王彥章以禁軍攻鄆州,段凝以大軍當庄宗。庄宗聞之,深以為憂。而段凝不能臨機決策,梁主又無斷,遂以致亡。石敬瑭以河東叛,耶律德光赴救,敗唐兵而圍之⑥,廢帝問策于群臣。時德光兄贊華,因爭國之故,亡歸在唐,吏部侍郎龍敏請立為契丹主,令天雄、盧龍二鎮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樓,朝廷露⑦檄言之,虜必有內顧之慮,然後選募精銳以擊之,此解圍一算也,帝深以為然。而執政恐其無成,議竟不決,唐遂以亡。皇家靖康之難,胡騎犯闕⑧,孤軍深入,後無重援,亦有出奇計乞用師搗燕者,天未悔禍,噬臍弗及⑨,可勝嘆哉!

【注解】
①陳至當之謀:陳述正確的謀略。
②捧漏瓮以沃焦釜:捧著漏了的水瓮去澆燒焦的鍋,喻雖情勢危急,但仍能緩解。釜,燒飯的鍋。
③暗于事幾:看不清事情的全貌。
④謝:謝絕,拒絕。
⑤既:已經。
⑥敗唐兵而圍之:打敗了前來的唐軍,並將其包圍起來。
⑦露:出示,張貼。
⑧胡騎犯闕:金兵侵犯都城。
⑨噬臍弗及:若不早作打算,以後就會像咬自己的肚臍而夠不著一樣沒有辦法了。比喻後悔莫及。

【譯文】
國家重要決策,關系到安危存亡。當各種變故交織在一起時,幸而有聰明的人提出正確的謀略,聽從他們的話去實行,好比捧著漏的瓮去澆燒焦的鍋一樣可救急。而愚昧的君主,看不清全局情勢,而且容易被諂媚小人的話迷惑,這樣的人必然很快就會垮台,自古以來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了。三國時期曹操曾親自領兵去征伐劉備,田豐勸袁紹趁機襲擊曹操的後方,袁紹借口兒子有病而不出兵。曹操領兵去攻打北方的烏戎,劉備勸說劉表趁機從南方襲擊曹操的後方許都(今河南許昌),劉表沒有採納他的建議,結果袁紹、劉表都先後被操所滅。唐朝時唐兵去洛陽攻打鄭國的王世充,竇建德從河北出兵來救援,唐太宗李世民把軍隊屯于虎牢關來阻擋,竇建德攻打不進,他的部下凌敬獻計讓建德把兵渡過黃河,佔領懷州、河陽(今河南沁陽、孟縣),再翻過太行山,進入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境內,沿汾水、晉州(今山西臨汾)直指蒲津關(今山西永濟西),這一段路沒有唐兵,必然如入無人之境,是取勝的萬全辦法,使關中地區(今陝西西安一帶)震動,洛陽之圍就可以解了。可是,建德部下將軍們卻說:“凌敬不過是個書生,懂得什麽軍事,他的話怎能採用?”建德便謝絕了凌敬的建議。建德的妻子曹氏,又勸他趁唐國後方空虛,集中兵力,穩扎穩打,奪取山北地方,再向西包抄關中,唐兵必然要回來救援,鄭國的包圍便自然而解。建德仍未聽從,而領兵與唐兵進行硬拼,結果被唐兵活捉,他的國家也隨之滅亡。五代的後唐庄宗佔領河北地方後,屯兵于朝城,梁國君臣商議,決定分兵幾路大舉進攻,讓董璋領陝州(今河南陝縣)、虢州(今河南靈寶)、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今山西長治)四州之兵攻打太原,霍彥威領汝州和洛陽的兵攻打鎮定(今河北石家庄一帶),王彥章領禁軍攻鄆州(今山東鄆城),而以招討使段凝統率主力去抵擋唐庄宗。庄宗得知這訊息,十分擔憂,但是由于段凝不能當機決策,梁國國君又優柔寡斷,拖延不出兵,結果導致滅亡。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亂,契丹部落的領袖耶律德光領兵去救援他,打敗了來征伐的唐兵,並把唐兵包圍起來。後唐廢帝聽到這訊息,向群臣征求對策。當時德光的哥哥耶律贊華,因和德光爭奪王位失敗,逃亡在後唐,吏部侍郎龍敏便請求策立贊華為契丹國王,讓天雄、盧龍兩鎮(管轄河北大名至北京以北一帶)節度使派兵送他回國即位,經幽州(今北京西南)直往西樓(今內蒙古林西),朝廷再出檄文通告這項決定。契丹必然擔心國內爭位亂起,軍心動搖,這時再派精兵去襲擊他,這是解圍的一個方法。廢帝也覺得是個好辦法。可是執政的大臣怕沒有把握,遲疑不決而失去時機,後唐也因此而亡國了。我們大宋經歷靖康之難,金國的兵侵犯國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孤軍深入,無有力的後援,當時亦有人獻出奇計,請派精銳兵力趁機直搗金國後方的幽燕地區。大概是老天有意給大宋降下災禍,而此計沒被採用,以致後來後悔也來不及了,真是可嘆啊!

重陽上巳改日
【原文】
唐文宗開成元年,歸融為京兆尹,時兩公主出降,府司供帳事繁,又俯近①上巳曲江賜宴,奏請改日。上曰:“去年重陽取九月十九日,未失重陽之意,今改取十三日可也。”且上巳②、重陽,皆有定日,而至展③一旬,乃知鄭谷所賦《十日菊》詩雲“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亦為未盡也。唯東坡公有“菊花開時即重陽”之語,故記其在海南藝菊九畹,以十一月望④,與客泛酒作重九雲。

【注解】
①俯近:臨近。
②上巳:古時的傳統節日。漢以前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以後,定為三月初三,不必取巳日。
③展:延後。
④望:月圓之日,農歷每月十五日前後。

【譯文】
唐文宗開成元年,歸融擔任京兆府尹時,正好有兩個公主出生,府裏和有關衙門供應物品和慶賀事宜特別繁忙,而時又臨近三月初三的上巳節,皇帝照例要在這一天去京都郊外的風景區曲江大宴群臣。府尹實在忙不過來,便上奏請求改宴會日期。皇帝說:“去年重陽節改為九月十九,並沒失去重九的本意,今年上巳就改為三月十三吧。”自古以來,上巳、重陽都有固定的日期,但也有可延期十天的例子。由此可知,唐朝詩人鄭谷所作《十日菊》詩說:“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也是重陽沒有過去的意思。唯有蘇東坡有過“菊花開時即重陽”的詩句,是記他在海南做官時種菊花九畦,于十一月十五與客人飲酒,仍能當做“重九”來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