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冰鑒 第一篇 神骨鑒

神骨鑒·“神”存于心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①。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②。道家所謂“收拾入門”之說③。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④。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⑤。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⑥。二者實看向內處,稍移外便落情態矣⑦,情態易見。

【注解】
①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抖擻,本指精神振作,這裏是故作精神振作、故作姿態的不能持久的意思。斷,指故作精神振作而其力不繼時的狀態。續,指精神抖擻出于自然,無心作態,力終不絕,其神有餘,因而能夠持久,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逝。所謂續處,當指自然抖擻而其力持久的狀態。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觀察識別人的精神狀態,隻是在那裏故作抖擻者,又好像是真的精神振作,也就是說,介乎假抖擻與真振作之間,就難識別了。
②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斷,指“神”是在故作抖擻之態中斷,前後未能相繼的狀態。出,指故作抖擻並表現于外。續,指中斷的抖擻又重新振作起來時的狀態。閉,指精神自然而生並蘊涵于內。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精神不足,是由于故作抖擻並表現于外;精神有餘,是由于自然而生並蘊涵于內。
③道家所謂“收拾入門”之說:收拾,這裏是解脫、擺脫的意思。《西廂記》:“畢罷了牽掛,收拾了憂愁。”收拾入門之說,即道家的養氣煉性,其要領是去掉雜念,以靜待動。
④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不了處,指尚未“收拾入門”,即尚未去掉雜念、不能以靜待動的時候。脫略,輕慢、不拘。做了處,指已經“收拾入門”,即已經去掉雜念、能夠以靜待動的時候。針線,這裏是精細周密的意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尚未去掉雜念、不能以靜待動的時候,要著重看其輕慢不拘;已經去掉雜念、能夠以靜待動的時候,要著重看其精細周密。
⑤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小心者,指謹小慎微的人。疏節闊目,粗疏大意、不精細、不周到。若不經意,指無論幹什麽都好像漫不經心的樣子。這五句話的意思是:對于小心謹慎的人,要在他尚未摒除雜念、不能以靜待動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小心,他的舉動就愈是不精細、欠周密,他愈是謹慎,他的舉動就愈好像漫不經心。這種精神狀態,就是所謂的輕慢不拘。
⑥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大膽者,指率直豪放的人。苟且,不認真,不嚴肅。這五句話的意思是:對于率直豪放的人,要在他已經摒除雜念、能夠以靜待動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率直,他的舉動就愈是周密,他愈是豪爽,他的舉動就愈是一絲不苟。這種精神狀態,就是所謂的精細周密。
⑦二者實看向內處,稍移外便落情態矣:二者,指上文的“脫略”和“針線”,它們都屬于“神”的範疇,隻是前者為“神不足”,後者為“神有餘”。看向內處,指存在于內心世界。落,淪為,變成。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脫略”和“針線”這兩種精神狀態,實際上都存在于內心世界,但是隻要稍微向外一流露,它們立刻就會變為情態,而情態卻是比較容易看到的。

【譯文】
一般來說,觀察識別人的精神狀態,那種隻是故作精神振作者,是比較容易識別的,而那種看起來似乎是在那裏故作抖擻,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則就比較難于識別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並表現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蓋不了的。而精神有餘,則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並蘊涵于內。道家有所謂“收拾入門”之說,用于觀“神”,要領是:尚未“收拾入門”,要著重看人的輕慢不拘,已經“收拾入門”,則要著重看人的精細周密。對于小心謹慎的人,要在尚未“收拾入門”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小心謹慎,他的舉動就愈是不精細,欠周密,總好像漫不經心,這種精神狀態,就是所謂的輕慢不拘;對于率直豪放的人,要在已經“收拾入門”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舉動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麽都一絲不苟。這種精神狀態,實際上都存在于內心世界,但是它們隻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會變為情態,而情態則是比較容易看到的。

【智慧解析】
講述了“神”在觀人中的提綱挈領的首要地位後,再進一步論“神”存于心的情態,以通過人的內心活動來觀察“神”。
人的精神從其外顯而言,可以分為兩種,一為自然流露,一為勉強振作。所謂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見或有所感而發,完全出自內心的自然本真,顯示出的情態舉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毫無故意造作之態,矯揉之象。所謂勉強振作,則與自然流露相反。
有豐富人生經驗的人,能比較容易地看出他人是情真意切,還是故意造作。盡管人的情感和精神狀態有不同的表現,可能會給辨別“神”的真假帶來幹擾,但綜合人的各種言語行止表現,完全可以察看“神”之真假。當初,項羽初次見到威猛雄武、一統中原的秦始皇時,大聲嘆曰:“彼可取而代之。”從這兒可以發現項羽的真性情,真個性——樸直率露而又大膽或稱“莽撞”。而劉邦見到秦始皇時,則說:“大丈夫該當如此。”兩人的話語神情不一樣,但從中卻能真實地表明他們的內心活動和個性,劉邦與項羽相比,就要含蓄婉轉得多。
社交中觀人、識人,實際上就是一個由外向內、順藤摸瓜、循流探源的過程。在觀察人的精神狀態時,也是這樣,即由外在的情態舉止,去察探其隱伏在內的精神氣質,窺視到他的心靈深處真實的活動。這一過程雖然似乎有一種無征無兆、無氣無息、無色無味、無形無狀的神秘性,但還是有理可循的,不是空穴來風,無基之樓。
人的精神外顯,如上所述,有自然流露和勉強抖擻之別。凡屬自然者,出于真誠,無意做態,因此氣終不絕,流露持久,其“神”自然有餘,所以稱為“續”。而勉強者,故意造作,缺乏真誠,因此底氣不足,抖擻短暫,其“神”自然不足,所以稱為“斷”。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這是說,精神一旦振作起來,不論是真情流露的,還是故意造作的,當它顯現時,都能看到它的振作;但這並不是一個人“神”的真實情況,這一種狀態是不全面的,必須結合另一種狀態——“斷處”,才能發現“神”的真實狀態,自然流露與勉強振作的區別,應在動態中,才能準確區分,即在“斷續之處”去進一步鑒別真假。
接下來論及人之心思:“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小心者就是說那種小心謹慎、心思周密的人,心氣很高,常認為天下人皆不如己的傾向,但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容易氣餒,難以經得起接二連三的失敗打擊,這與膽大心細是有區別的。因此,從他做不了的事當中去看他,就能得到他比較真實的內心精神狀態。“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如果是粗枝大葉的人,即便他把事做成功了,也會漏掉許多重要的細節,這應是一種無形的失敗;膽大心細的人,則會在勇往直前時,密切註意周遭事物的細微變化,于細微處發現有可能遺漏的東西,從而保證事情的各個環節都不出差錯。
能夠從大小兩方面仔細考察一個人,發現他真實的才能見識,這樣就不容易出偏差。

【智慧典例】

如何分辨聖賢豪傑
劉劭的論述最精彩卓絕的,是從一般人的觀察角度,指出眾人知道贊揚志向遠大者而不知道佩服心思細微者。大概心思細微的人,遇事小心謹慎,就像膽怯一樣,容易被人忽略。對照《漢書·五行志註》,裏面說牛心大而不能思考,由此可知人心粗略的也一定不能精思;不能精思的人,怎麽能憂慮失敗而爭取成功呢?朱熹曾經引用前輩的話說:“年輕人隻是才性過人的,不足畏懼;隻有讀書後深入思考、仔細研究的才可畏!”他又說:“讀書隻怕深入思考,因為書中義理精細深刻,隻有深入思考、專心致志才可以領會。魯莽浮躁的人,絕沒有成功的道理!”讀書隻是從事具體工作的準備,尚且一定要細心琢磨然後才能有所收獲,何況要成就天下一切大事的人,怎麽可能靠魯莽草率而企望成功呢?至于用心志的大小來分辨聖賢、豪傑、傲蕩、拘懦四種人,也請用歷史人物證明,如下所舉:
心思細微、志向遠大可稱為聖賢的例子,如周武王。《汲冢周書·小開武解》:“四種好的品質:第一叫做‘鎮定’,第二叫做‘剛正’,第三叫做‘平靜’,第四叫做‘敬重’。”《大匡解》說:“啊!在過去,先父文王總是小心謹慎,時時尊敬可敬的人,你要夙興夜寐、不懈努力,不要落在別人後面!”《武王踐阼記》說:“敬重之心超過懈怠之心的人吉利,懈怠之心超過敬重之心的人不吉利。”《史記》記載:“武王到了同國後,即使是夜裏也不酣睡。”這些都是心思細微的事例。《尚書·泰誓》中說:“上天愛護下民,設立了君主來管理百姓,設立了教師來教化百姓,我應當能夠輔佐上帝,保護安定天下。有罪的應該討伐,無罪的應該赦免,我怎敢違背上天的意志呢?”《孟子》說:“周武王也是一怒之下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這些都是志向遠大的事例。
心思粗略、志向豪邁可稱為豪傑的例子,如晉朝司空劉琨。《晉書》中記載,劉琨年少時即胸懷遠大的志向,有縱橫天下的才略,和範陽人祖逖是好朋友。他聽說祖逖被朝廷啓用後,給親友寫信說:“我枕戈待旦,立志要掃平叛逆之敵,常常擔心祖逖先我行動!”他又寫了一首五言詩贈給別駕盧諶,詩中寄寓了非凡的志向,抒發了幽憤的心情,遙想漢初的張良、陳平,感嘆鴻門宴和白登之役的舊事,用以激勵盧諶。盧諶一向沒有雄才大略,用很平常的詞句相酬和,與劉琨的心思大相徑庭;劉琨又重新寫詩贈給盧諶,于是盧諶對劉琨說:“你的前一篇詩作寫的是一種帝王般的遠大志向,這不是做臣子的應該說的話。”從這些事情上都可以看出劉琨的志向非常宏大。但是劉琨善于安撫而不善于控製,當他興兵擁立晉室時,一天之內歸附他的有幾千人,離去的也相繼而起;再比如,劉琨率眾投奔幽州刺史鮮卑人段匹碑,他也知道夷狄人難以靠忠義收服,隻希望對他真誠相待,也許能僥幸成功。從這些事中足可以看出劉琨心思粗略而不周密,不能先考慮到禍患便想取得成功。
吏部郎山濤要挑選官吏,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職務,嵇康憤然拒絕,寫信與山濤絕交,絕交信中極力非議商湯王、周武王,鄙薄周公、孔子。再比如,嵇康曾經和向秀一起在大樹下打鐵,以自食其力。潁川人鍾會,是一位貴公子,為人精明,很有辯才,他聽說了嵇康的名氣後,就去拜訪他。嵇康見到鍾會後,並不與他見禮,而是繼續打鐵。過了好一會兒,鍾會要走了,嵇康對他說:“你聽到了什麽才來的?見到了什麽才走的?”鍾會回答說:“聽到了所聽到的才來的!見到了所見到的才走的!”鍾會因為這件事而懷恨在心,在晉文帝面前進讒言,結果嵇康最終在東市被殺。這都是粗心而不考慮禍患的緣故。
心胸狹小而又志向屑小,可稱為拘謹軟弱的例子,如曹蜍、李志。《世說新語》中記載,庾道季說:“廉頗、藺相如雖然是千年前死去的古人,但他們嚴正可畏的形象卻常常具有勃勃生氣;曹蜍、李志雖是現在還活著,卻是死氣沉沉有如九泉下的人。如果人人都像曹蜍、李志這樣,便可回到結繩而治的遠古時代,不過隻怕要被狐狸豺狼這些野獸吃光了。”曹蜍、李志雖然活著卻有如死了,這種人沒有心胸和志向。由此可知,說他們心胸狹小、志向屑小,可能還算褒獎,但姑且列上他們算作懦夫的例子吧!
《列子》記載,秦穆公讓九方皋選求良馬,九方皋復命說選到一匹黃色母馬。秦穆公派人去取馬,取來的卻是純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因此而不高興,伯樂感慨萬千地說道:“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機,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內而舍其外。”至于觀人之術也是這樣,把握其人的大體感覺而略去其人的細枝末節,求取其人的精華之處而舍棄其人的糟粕末節,正是觀人觀神的長處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