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百戰奇略 第七卷

速戰

【提示】
    本篇以《速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的攻城作戰應取速戰速決的指導原則問題。它認為,對于兵少糧多、外有強援的守城之敵,隻有採取速攻戰法,才能便于取勝。實戰的歷史經驗表明,在攻城作戰中,究竟是採取緩攻,還是採取速攻?這要依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情況和戰場態勢的實際情況而定。敵人糧多且有外援,其兵力雖少,但利于憑恃堅城持久固守。故對此種守城之敵,進攻者如果緩攻久拖,兵力雖優,但極易師老兵疲,反為敵人所乘;進攻者如能以優勢兵力乘敵外援尚未來到之前,採取速戰速決,則容易戰勝此守城之敵。三國時期魏將司馬懿圍攻孟達的上庸之戰,就是體現速攻取勝指導原則的一個成功戰例。
    孟達原為蜀將,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叛蜀降魏,被委以新城太守而駐兵于上庸城。後在蜀相諸葛亮的策動下,又“陰許歸蜀”(見《資治通鑒·魏紀二》,下同)。
    司馬懿在獲悉孟達“欲舉兵叛”的情報後,一面“以書慰解之”,企圖穩住孟達;一面組織兵力,準備立即進討。當時,魏軍諸將皆認為孟達已與吳、蜀聯絡,不可速攻,隻“宜觀望而後動”(見《晉書·宣帝紀》)。但司馬懿卻與諸將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孟達反復無常,乘其猶豫不決之際,迅速出兵,突然進攻,是完全可以取勝的。于是,司馬懿于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集中四倍于孟達軍的優勢兵力,親自統率自宛城西進,“倍道兼行”,一千二百裏的路程,僅用八天時間即進抵上庸城下。然後,分兵八道發起進攻,僅十六天即迫使孟達部下不得不斬達首而開城投降。此戰,從其長途行軍到攻佔上庸,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告勝利了,可謂速戰速決的典型戰例。後來,司馬懿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進攻公孫淵的遼東作戰中,曾就其對孟達作戰為何採取速攻取勝的指導原則問題,向其隨軍司馬陳珪作過很好說明。他說:“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于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採取切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此種恰到好處的作戰指導,無疑是其戰勝攻取的重要原因。這是值得用兵者很好效法的。

【譯文】
    大凡圍攻城邑的作戰,如果守城之敵糧多兵少,且有外部援助,可以採取快攻速決,就能(乘其外援未到而)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最為寶貴的是,寧肯指揮笨拙但求速勝。”
    三國時期,蜀國將領孟達投降了魏國,于是被任命為新城太守而駐扎在上庸城。但不久,他又聯吳歸蜀而背叛了魏國。魏將司馬懿秘密發兵進討孟達。當時,眾多將領都說孟達與吳、蜀二國有了聯絡,因此應當首先觀察事態的變化爾後再採取行動。但司馬懿卻說:“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人,現在正是他與吳、蜀之間相互猜疑的時候,應當趁其猶豫不決之時,迅速把他解決掉。”于是就親率大軍以一天趕行兩天路程的速度,連續行軍八天而抵達上庸城下。此時,吳、蜀兩國也都各自派將統兵前來援救孟達。對此,司馬懿則分別派兵加以抵御。孟達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給蜀相諸葛亮寫信說:“宛城離洛陽八百裏,而距我這裏有一千二百裏。駐守宛城的司馬懿獲悉我起兵舉事後,必先寫奏表上報洛陽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復回來時,已經一個月時間了。到了那時,我的城防已經加固,諸將所屬部隊都已部署停當。況且,我軍地處深遠而險要,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其他將領來進攻,我就沒有憂慮之事了。”但當司馬懿親自率兵突然來到之後,孟達又趕緊告訴諸葛亮說:“我起兵舉事僅僅八天,司馬懿就率兵來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動怎麽這樣神速啊!”上庸城三面臨水,地勢險要,而孟達又于城外構築木柵以加強防御。司馬懿揮軍渡過河水,沖破木柵,直抵城根,然後分兵八路攻城,僅僅經過十六天時間,孟達的部將李輔等人便殺死孟達,開啟城門而投降了司馬懿。

【原文】
    凡攻城圍邑,若敵糧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則勝。法曰:“兵貴拙速。”①
    三國蜀將孟達②降魏,遂領新城太守,未幾,復連吳附蜀以叛魏。司馬懿潛軍進討,諸將言達與蜀交結,宜觀望而後可。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當及其未定③,促④而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吳、蜀各遣將救達,懿乃分兵拒之。初,達與諸葛亮書曰:“宛⑤去洛⑥八百裏,去吾⑦一千二百裏⑧,聞吾舉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時,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將足辦。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⑨城三面阻水,達于外為木柵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⑩,李輔⑾等斬達首,開門以降。⑿

【注解】
    ①兵貴拙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但與原文略異,原文是:
    “兵聞拙速。”
    ②孟達:字子度,一字子敬。初事劉璋,後歸劉備,為宜都太守。
    後叛蜀降魏,被任為新城太守駐兵于上庸城。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伐魏,曾致書誘達為援,為魏所疑,達懼復叛魏,不久在司馬懿率軍進攻下,為其部下所殺。
    ②未定:馬本誤作“未足”,今從唐本。
    ④促:馬本及唐本誤作“偍”,汪本誤作“隄”,今據史校改。促,通“趨”,急速之意。
    ⑤宛:即宛縣。三國時魏南陽郡治,位于今河南南陽。當時,司馬懿鎮守此地,都督荊豫諸州軍事。
    ⑥洛:即洛陽,魏國都城,今屬河南。
    ⑦吾: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吳”,今據史校改。吾,為孟達自言其駐地上庸城。
    ⑧一千二百裏: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一百二十裏”,今據史校改。
    ⑨上庸:縣名。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旬有六日: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旬月”,今據史校改。⑾李輔:孟達部將。司馬懿率軍圍攻上庸時,他與達甥鄧賢斬達首後開城投降。
    ⑿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