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百戰奇略 第五卷

害戰

【提示】
本篇以《害戰》為題,取義于“要害”,其要旨在闡述防御作戰中如何利用險隘要害阻 擊敵人進攻的問題。它認為,對于向我進攻、襲擾的敵人,可于險隘之處預設伏兵,或在要 害之處築壘設障,如此敵人就不敢輕易來犯了。本篇引自《孫子兵法》的“能使敵人不得至 者,害之也”句,意思是,能夠使敵人無法達到其預定目標的,是我採取有效辦法妨害它的 緣故。實踐經驗表明,妨害敵人達到其預定目標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而憑據天然險隘或人 工壘障以阻截敵人進犯,這在古代戰爭中,往往是為防御一方所常採用的妨害敵人的有效辦 法之一。唐代將領張仁願在對東突厥的防御作戰中,積極構築三受降城以防突厥進犯所取得 的明顯成效,便是利用築壘設障達成防御目的的成功事例。  唐中宗時期,據有漠南地區的東突厥,屢從河套地區南下襲擾,嚴重威脅唐朝北部邊境 安全。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御史大夫張仁願奉詔率軍北進,乘東突厥全力西擊突騎 施,其內部十分空虛之機,一舉奪取了漠南地區。為了鞏固既得勝利和消除突厥南下襲擾之 患,張仁願力排尚書右僕射唐休璟的阻撓,奏請中宗批準,于豐州(治九原,今內蒙古五原 南)地區的黃河之北修築了三座城壘,號稱“三受降城”;又于牛頭朝那山北設定烽火台一 千八百個,從而形成了一道東西八百餘裏的,依恃黃河、“首尾相應”(見《舊唐書·張仁 願傳》,下同)的,能夠阻絕突厥“南寇之路”的防御屏障。這不但鞏固了唐朝北部邊防, 而且減少了數萬邊防鎮兵和節約了大量軍費開支。這說明了築壘設障在防御作戰中是有重要 作用的。

【譯文】
大凡在敵我雙方各守自己疆界的情況下,如果敵人進犯我邊界,襲擾我邊民時,可在邊 界要害之處埋設伏兵,或者構築障礙要塞用以攔截敵人。這樣,敵人必定不敢輕率來犯。誠 如兵法所說:“能使敵人無法達到其預定目標的,是我設定重重障礙妨害它的緣故。”  唐朝中宗神龍三年(公元707年),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被突厥軍打敗,唐中宗因此 下詔任命張仁願兼任御史大夫而前去接替沙吒忠義的防務。張仁願抵達任所時,突厥兵已經 退走,于是他便率軍跟蹤追擊,乘夜偷襲敵營,擊敗了突厥軍。在此之前,唐朝朔方軍與突 厥是以黃河為分界的。黃河北岸有個拂雲祠,突厥首領每次率兵南下侵犯邊界,必定先到該 祠禱告以求神靈保佑,然後再引兵渡過黃河南下。張仁願剛來這裏時,恰值突厥可汗默啜率 領全軍西向進攻突騎施,仁願奏請中宗批準其率兵乘突厥內部空虛之隙而攻取了漠南地區, 並于黃河以北修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以此切斷敵人南犯的進軍道路。但此請求卻遭到 了尚書右僕射唐休璟的反對,他認為:“自兩漢以來,國家在這個地區都是以北守黃河為 限,如今卻要築城于敵人腹地之中,最終結果還是為敵人所佔有。”為此,張仁願一再上表 申述自己的請求,唐中宗最後終于批準了他築城的請求。仁願還上表請求準許其把服役期滿 即將返鄉的士兵留下幫助築城。當時有鹹陽籍鎮兵二百人怠工逃跑,仁願派人抓回後全部殺 死在城下,全軍上下都為之所震懾。自此以後,參加築城的人都很賣力,僅用六十天就將三 座城壘修好了:以拂雲祠處的築城為中受降城,向南直通朔方鎮;西受降城向南直通靈武 鎮;東受降城向南直通榆林鎮。三座城間各相距四百餘裏,其北面是大沙漠,這樣為國家拓 寬疆土三百裏遠。同時,又在牛頭朝那山北設定烽火了望台一千八百個。從此以後,突厥人 再也不敢越過陰山放牧,朔方地區不再有敵人侵擾了。每年可節省上億的軍費開支,縮減邊 鎮兵數萬人。

【原文】
凡與敵各守疆界,若敵人寇抄我境,以擾邊民,可于要害處設伏兵,或築障塞以邀之, 敵必不敢輕來。法曰:“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①  唐時,朔方軍總管沙吁忠義②為突厥③所敗,詔張仁願④攝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賊已 出,率兵躡擊,夜掩其營,破之。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崖有拂雲祠,突厥每犯 邊,必先謁祠禱祀,然後引兵渡而南。時默啜⑤悉兵西擊突騎施⑥,張仁願請乘虛取漠南 ⑦,〔于〕河北築三受降城⑧,絕虜南寇路。唐休璟⑨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河,今築 城虜腹中,終為〔賊虜〕所有。”仁願固請,中宗許之。表留歲滿〔兵〕以助其功。時鹹陽 兵二百人逃歸,仁願擒之盡斬城下,軍中股傈,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雲為中城, 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距各四百餘裏,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 裏遠。又于牛頭朝那山⑩北置烽堠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復無寇。歲省費 億計,減鎮兵數萬。⑾

【注解】
①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沙吒忠義:唐中宗時少數民族將領。  
③突厥:指東突厥。  
④張仁願:唐代將領。華州下邽(今陝西華縣西北)人。初為洛州長史,後為朔方軍大 總管。因其對突厥作戰有功,官至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韓國公。  
⑤默啜:亦作“墨啜”。東突厥可汗,亦即阿波幹可汗,名環。自唐武後至玄宗間,屢 擾邊境,四出擴張,拓地萬餘裏,有兵四十萬,成為頡利可汗之後最強盛的時代。  
⑥突騎施:馬本及諸本皆作“突厥”,不確,今據史校改。突騎施,古族名,原屬西突 厥,唐武後時逐漸強大,建政權于碎葉川(位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之楚河流域),統治地區 至伊麗水(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⑦漠南: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漢南”,今據史校改。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 區,自漢代後稱之為“漠南”,亦作“幕南”,今屬我國內蒙古地區。  
⑧三受降城:即東、中、西三座受降城。東城位于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南,中城位于今內 藏古包頭西之黃河北岸;西城位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西南之黃河北。  
⑨唐休璟:唐京兆始平(今陝西興平東南)人。唐中宗時,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 下三品,封宋國公。  
⑩牛頭朝那山: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牛頭廟那山”,今據史校改。  該山位于今內蒙古固陽東。  
⑾本篇史例出自《新唐書·張仁願傳》,又見于《舊唐書·張仁願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