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天工開物 上篇

乃粒

【原文】
宋子曰:上古神農氏②若存若亡,然味其徽號兩言③,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不然神農去陶唐④食已千年矣,耒耜⑤之利,以教天下,豈有隱焉。而紛紛嘉種,必待後稷⑥詳明,其故何也?
紈褲之子,以赭衣⑦視笠蓑;經生之家,以農夫為詬詈⑧。晨炊晚餉,知其味而忘其源者眾矣!夫先農而系之以神,豈人力之所為哉!

【注解】
①乃粒:《書·益稷》:“烝民乃粒。”乃粒,即百姓以谷物為食的意思。此處則代指谷物。
②神農氏:炎帝神農氏,神話傳說中的古帝王。《禮記·月令》註:土神稱神農者,以其主于稼穡。晉王嘉《拾遺記》卷一: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畝之事,百谷滋阜。故而又稱土神。晉幹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號神農也。
③徽號兩言:即指“神農”二字。
④陶唐:傳說中的古帝王,即堯,國號陶唐,又稱陶唐氏。《書·益稷》篇傳說即堯時文獻。其中言“烝民乃粒”,即“粒食”。
⑤耒耜(lěi sì): 先秦時期的主要農耕工具。耒為木製的雙齒掘土工具,起源甚早。
⑥後稷:傳說中堯、舜時大臣,掌農之官,又與大禹一起治水。又名棄,為周之始祖,故其事詳于《史記·周本紀》中,雲:“棄為兒時,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
⑦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稱。
⑧詬詈(ɡòu lì):辱罵。

【譯文】
宋先生說:上古傳說中發明農業生產的神農氏,好像真的存在過又好像沒有此人。然而,仔細體味對“神農”這個贊美褒揚開創農耕的人的尊稱,就能夠理解“神農”這兩個字至今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自身並不能長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為人能依靠五谷養活自己;可是五谷並不能自己生長,而需要靠人類去種植。土壤的性質經過漫長的時代而有所改變,谷物的種類、特徵也會隨著不同的水土而有所區別。否則,從神農時代到唐堯時代,人們食用五谷已經長達千年之久了,神農氏教導天下百姓耕種,使用耒耜等耕作工具的便利方法難道還有什麽不清楚嗎?可是後來紛紛出現的許多良種谷物,一定要等到後稷出來才得到詳細說明,這其中又是什麽原因呢?
那些不務正業的富貴人家子弟,將勞動人民看成罪人;那些讀書人把“農夫”二字當成辱罵人的話。他們飽食終日,隻知道早晚餐飯的味美,卻忘記了糧食是從哪裏得來的,這種人真是太多了!這樣看來,奉開創農業生產的先祖為“神”就十分自然了,這難道隻是人為地製造出來的嗎?

總名
【原文】
凡谷無定名①。百谷,指成數言②。五谷則麻、菽③、麥、稷④、黍⑤,獨遺稻者,以著書聖賢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而來⑥、牟⑦、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餌、膏饌⑧之中,而猶系之谷者,從其朔⑨也。

【注解】
①定名:固定的稱呼。
②成數言:綜合各類說法。
③菽(shū):豆的總稱。
④稷:即粟,小米。
⑤黍:黏米。
⑥來:小麥。
⑦牟(móu):大麥。
⑧蔬餌、膏饌:菜餚。
⑨朔:同“溯”,指根源、本源。

【譯文】
谷物並不是一種固定的名稱,特指某一種糧食。百谷是說谷物種類繁多,這是就谷物的整體而言。“五谷”是指麻、菽、麥、稷、黍,其中唯獨漏掉了稻子,這是因為著書的先賢是西北人的緣故。現在全國百姓所吃的糧食之中,稻子佔了十分之七,小麥、大麥、黍、稷共佔十分之三。麻和豆這兩類已經被完全列為蔬菜、糕餅、脂油等副食使用了,依然將它們歸入五谷之中,隻不過是沿用了古代的說法罷了。


【原文】
凡稻種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徐,米曰糯(南方無粘黍,酒皆糯米所為)。質本粳而晚收帶粘(俗名婺源光之類),不可為酒,隻可為粥者,又一種性也。凡稻谷形有長芒、短芒(江南名長芒者曰瀏陽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長粒、尖粒、圓頂、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黃、大赤、半紫、雜黑不一。
濕種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為社種①(遇天寒有凍死不生者),最遲者後于清明。凡播種,先以稻麥稿②包浸數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許,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畝逢旱幹、水溢,不可插秧。秧過期,老而長節,即栽于畝中,生谷數粒,結果而已。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
凡秧既分栽後,早者七十日即收獲(粳有救公飢、喉下急,糯有金包銀之類,方語③百千,不可殫述),最遲者歷夏及冬二百日方收獲。其冬季播種、仲夏即收者,則廣南之稻,地無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幹。夏種冬收之谷,必山間源水不絕之畝,其谷種亦耐久,其土脈亦寒,不催苗也。湖濱之田,待夏潦已過,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種,撒藏高畝之上,以待時也。南方平原,田多一歲兩栽兩獲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類也。六月刈④初禾,耕治老膏田⑤,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時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無水即死,此秧歷四五兩月,任從烈日咦幹無憂,此一異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則汲灌與稻相終始。農家勤苦,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則死期至,幻出⑥早稻一種,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異也。香稻一種,取其芳氣以供貴人,收實甚少,滋益全無,不足尚⑦也。

【注解】
①社種:古時以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時在春分之前。
②稿:秸稈。
③方語:地方土語,方言。
④刈(yì):割草。
⑤膏田:肥沃之田。
⑥幻出:變化出。
⑦尚:推崇。

【譯文】
稻的種類最多。不黏的,禾叫秔稻,米叫粳米;黏的,禾叫徐稻,米叫糯米(南方沒有黏黍,酒都是用糯米釀製的)。本來屬于粳稻的一種而晚熟且帶黏性的(俗名叫“婺源光”一類),不能用來做酒,隻能用來煮粥,這是另一個稻種。稻谷形狀有長芒、短芒(江南稱長芒稻種為“瀏陽早”,短芒稻則叫做“吉安早”),長粒、尖粒、圓頂、扁粒等多種不一。其中米的顏色有雪白、淡黃、大赤、淡紫和灰黑等多種。
浸種期,最早的是在春分以前,叫做社種(遇到天寒有被凍死而不得生長的),最晚的則在清明以後。播種時,先用稻草或麥稈包好種子,放在水裏浸泡幾天,等發芽後再撒播到秧田裏。苗長到一寸多,就叫做秧。秧齡滿三十天,即可拔起分插。如果稻田遇到幹旱或者水澇,都不能插秧。秧苗過了育秧期就會變老而拔節,這時即使再插到田裏,結谷也很少。通常一畝秧田所培育的秧苗,可供移插二十五畝田。
插秧後,早熟的品種大約七十天就能收割(粳稻有“救公飢”、“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銀”等品種。各地的品種叫法多樣,難以盡述)。最晚熟的品種,要歷經夏天到冬天共二百多天才能收割。至于冬季播種,夏季五月就能收獲的,那是廣東南部的水稻,因為那裏終年沒有霜雪。如果水稻缺水十天,就怕幹旱了。夏天種、冬天收的水稻,必須種在山間水源不斷的田裏,這類稻種生長期較長,土溫也低,所以禾苗長勢較慢。靠近湖邊的田地,要等到夏季洪水過後,大約六月份才能插秧的。其秧苗應在立夏時節播種,還要播在地勢較高的秧田裏,等汛期過後才插秧。
南方平原的稻田,大多都是一年兩栽兩熟的。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稻。六月割完早稻,田地經過犁耙後,插再生秧。這種秧是在清明就和早稻秧同時播種的。早稻秧一天缺水就會死,而這種秧經過四月和五月兩個月,任憑曝曬和幹旱都不怕。這是一種不同的類型。晚稻遇到秋季多晴天時,就要經常不斷地灌水。農家這樣辛勤的勞動,是為了釀造春酒的需要。水稻缺水十天就會要死掉。但後來卻從中變化出一種旱稻,是不黏的粳稻,即使在高山上也可種植,這又是一種變異的類型。還有一種香稻,由于它有香氣,通常專供富貴人家享用。然產量很低,也沒有什麽滋補的益處,不值得提倡。

稻宜
【原文】
凡稻,土脈焦枯則穗、實蕭索①。勤農糞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穢遺,榨油枯餅(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萊菔子②為上,芸苔③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草皮木葉,以佐生機,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綠豆粉者,取溲漿④灌田肥甚。豆賤之時,撒黃豆于田,一粒爛土方寸,得谷之息倍焉)。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獸骨),石灰淹苗足,向陽暖土不宜也。土脈堅緊者,宜耕壟,疊塊壓薪而燒之,填墳松土不宜也。


【注解】
①蕭索:稀疏,不飽滿。
②萊菔(lái fú)子:蘿卜子。
③芸苔:油菜。
④溲(sōu)漿:發酵的液體。

【譯文】
凡是稻子,如果栽在肥力貧瘠的稻田裏,生長出的稻穗上的谷粒就會稀疏不飽滿。勤勞的農民使用多種方法來增進稻田的肥力。人畜的糞便、榨了油的枯餅(“枯”是因為榨去了油而得名。其中芝麻籽餅、蘿卜籽餅都是最好的,油菜籽餅稍稍差點兒,油桐籽餅又稍微差些,樟樹籽餅、烏桕籽餅、棉花籽餅再稍稍差些)、草皮、樹葉,都被用來輔助肥力從而促進水稻生長,全國各地都是這樣做的(南方磨綠豆粉的農民,用磨粉時濾出來的發酵的漿液來澆灌稻田,肥效相當不錯。碰上豆子便宜時,將黃豆粒撒在稻田裏,一粒黃豆腐爛後可以肥稻田九平方寸,這樣所得的收益便是所撒播的黃豆成本的雙倍)。對于長年受冷水浸泡的稻田——“冷水田”,插秧時稻秧的根要用骨灰點蘸(用禽、獸骨都可以),再用石灰撒于秧腳,但對于向陽的暖水田就不適用了。對于土質堅硬的田,應該把它耕成壟,將土塊疊起堆放在柴草上燒,但對于黏土和土質疏松的稻田就不適合這樣處理。

稻工
【原文】
凡稻田刈獲不再種者,土宜本秋耕墾,使宿稿化爛,敵糞力一倍。或秋旱無水及怠農春耕,則收獲損薄也。凡糞田若撒枯澆澤,恐霖雨至,過水來,肥質隨漂而去。謹視天時,在老農心計也。凡一耕之後,勤者再耕、三耕,然後施耙,則土質勻碎,而其中膏脈釋化也。
凡牛力窮①者,兩人以扛懸耜,項背相望而起土。兩人竟日僅敵一牛之力。若耕後牛窮,製成磨耙,兩人肩手磨軋,則一日敵三牛之力也。凡牛,中國惟水、黃兩種。水牛力倍于黃。但畜水牛者,冬與土室御寒,夏與池塘浴水,畜養心計亦倍于黃牛也。凡牛春前力耕汗出,切忌雨點,將雨則疾驅入室。候過谷雨,則任從風雨不懼也。
吳郡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藉牛力。愚見貧農之家,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辦十畝,無牛用鋤,而勤者半之。既已無牛,則秋獲之後,田中無復芻牧之患,而菽麥麻蔬諸種,紛紛可種,以再獲償半荒之畝,似亦相當也。
凡稻分秧之後數日,舊葉萎黃而更生新葉。青葉既長,則耔可施焉(俗名撻禾)。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並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菵③草之類,遇耔而屈折。而梯、稗與茶、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則耘以繼之。耘者苦在腰手,辨在兩眸,非類既去,而嘉谷茂焉。從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觀銍刈”矣。

【注解】
①牛力窮:缺少畜力。
②吳郡:江蘇蘇州一帶。
③菵(wǎnɡ):一種生在田裏的草,可作飼料。亦稱“水稗子”。

【譯文】
凡是收割後不再耕種的稻田,應該在當年秋季翻耕、開墾,使稻茬腐爛在稻田裏,這樣所取得的肥效將是糞肥的一倍。如果秋天幹旱沒有水,或者是懶散的農家誤了農時,到第二年春天才翻耕,最終的收獲就要減少。在給稻田施肥的時候,隻怕碰上連綿大雨,那時雨水一沖,肥分就會隨水漂走。因此密切註意掌握天氣變化,就要靠老農的智慧了。稻田耕過一遍之後,有些勤快的農民還要耕上第二遍、第三遍,然後再耙田地,這樣一來土質就會粉碎得很均勻,而其中的肥分也能均勻分散開了。
有的農民家裏缺少畜力,兩個人就在犁上綁一根杠子,兩人一前一後拉犁翻耕,狠勁幹一整天,才能抵得上一頭牛的勞動效率。如果犁耕後缺少畜力,就做個磨耙,兩人用肩和手拉著耙,這樣幹上一整天相當于三頭牛的勞動效率。我國中原地區隻有水牛、黃牛兩種。其中水牛力氣要比黃牛大一倍。但是養水牛,冬季需要有牛棚來抵御酷寒,夏天還要有池塘供洗澡,養水牛所花費的心力,也要比養黃牛的多一倍。耕牛在立春之前耕地時用力過度出了汗,一定要註意避免讓耕牛淋雨,將要下雨時就趕緊將耕牛趕進牛棚。等到過了谷雨之後,任憑風吹雨淋也不怕了。
蘇州一帶的農民用鐵鋤代替犁,因此不用耕牛。我認為貧苦的農戶,如果合計一下購買耕牛的本錢和水草飼料的費用以及被盜竊、生病和死亡等意外損失,倒還不如用人力耕作劃算些。比方說,有牛的農戶能耕種十畝農田,而沒牛的農戶用鐵鋤,勤快些也能種上前者田數的一半,既然是沒有牛,在秋收之後,也就不必考慮在田裏種牛飼料及放牧的麻煩事兒,同時可以騰出手來種植豆、麥、麻、蔬菜等作物了。這樣,用二次收獲來補償荒廢了的那一半田地的損失,似乎也就和有牛的家庭差不多了。
水稻插秧以後,幾天之內舊葉會變得枯黃而長出新葉來。新葉長出來後,就可以耔田了(俗名叫做“撻禾”)。手裏拄著木棍,用腳把泥培在稻禾根上,並且把原來田裏的小雜草踩進泥裏,使它不能生長。稻田裏的水稗子草之類的雜草,用前面的方法就可以輕松解決。但是稗草、苦菜、水蓼等雜草卻不是用腳力就能除掉的,必須緊接著進行耘田。耘田的人腰和手會比較辛苦些,認真分辨稻禾和稗草則要靠人的兩隻眼睛。除凈了雜草,禾苗就會長得很茂盛。此後,還要排水防潦,灌溉防旱,一個月後,就要準備開鐮收割了。

稻災
【原文】
凡早稻種,秋初收藏,當午曬時烈日火氣在內,入倉廩中關閉太急,則其谷粘帶暑氣(勤衣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糞肥,土脈發燒,東南風助暖,則盡發炎火,大壞苗穗,此一災也。若種谷晚涼入廩,或冬至數九天收貯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驗)。清明濕種時,每石以數碗激灑,立解暑氣,則任從東南風暖,而此苗清秀異常矣(祟在種內,反怨鬼神)。
凡稻撒種時,或水浮數寸,其谷未即沉下,驟發狂風,堆積一隅,此二災也。謹視風定而後撒,則沉勻成秧矣。凡谷種生秧之後,防雀聚食,此三災也。立標飄揚鷹俑①,則雀可驅矣。凡秧沉腳未定,陰雨連綿,則損折過半,此四災也。邀天②晴霽三日,則粒粒皆生矣。凡苗既函之後,畝土肥澤連發,南風薰熱,函③內生蟲(形似蠶繭),此五災也。邀天遇西風雨一陣,則蟲化而谷生矣。凡苗吐穡④後,暮夜“鬼火”遊燒,此六災也。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凡木母火子⑤,子藏母腹,母身未壞,子性千秋不滅。每逢多雨之年,孤野墳墓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為水浸,朽爛之極,所謂母質壞也。火子無附,脫母飛揚。然陰火不見陽光,直待日沒黃昏,此火沖隙而出,其力不能上騰,飄遊不定,數尺而止。凡禾、穡葉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見他處樹根放光,以為鬼也,奮梃擊之,反有“鬼變枯柴”之說。不知向來鬼火見燈光而已化矣(凡火未經人間傳燈者⑥,總屬陰火,故見燈即滅)。
凡苗自函活以至穎傈⑦,早者食水三鬥,晚者食水五鬥,失水即枯(將刈之時少水一升,谷數雖存,米粒縮小,入碾、臼中亦多斷碎),此七災也。汲灌之智,人巧已無餘矣。凡稻成熟之時,遇狂風吹粒殞落,或陰雨競旬,谷粒沾濕自爛,此八災也。然風災不越三十裏,陰雨災不越三百裏,偏方厄難亦不廣被。風落不可為。若貧困之家,苦于無霽,將濕谷升于鍋內,燃薪其下,炸去糠膜,收炒糗⑧以充飢,亦補助造化之一端矣。

【注解】
①立標飄揚鷹俑:插上竹竿,在上面拴上可以飄揚的假鷹。
②邀天:期盼上天。
③函:此指剛生出尚未展開的新葉。
④吐穡:抽穗。
⑤木母火子:宋應星按古代五行相生說,以為火生于木,故木為母,火為子。
⑥未經人間傳燈者:古時日常用火,多靠儲存火種,日日相傳,或從人家借火。
⑦穎傈:生成稻穗並形成稻粒。
⑧炒糗(qiǔ):作為幹糧的炒米。

【譯文】
早稻種子在初秋時收藏,如果中午在烈日下曝曬,種子內的熱氣還沒散發就裝入谷倉,之後封閉谷倉又太急的話,稻種就會帶暑氣(太勤快的農家反倒會受這種災害)。第二年播種之後,田裏的糞肥就會發酵使土壤溫度升高,再加上東南風帶來的暖熱氣息,整片稻禾就會如同受到火燒一樣發災,這會給禾苗和稻穗造成很大的損害,這是稻子的第一種災害。如果稻種等到晚上涼了以後再入谷倉,或者是在冬至的數九寒天時節收藏一缸冰水、雪水(立春之後收藏的就會沒有效果)。到來年清明浸種的時候,每石稻種潑上幾碗,暑氣就能夠立刻解除,這樣一來,任憑東南風吹拂帶來多高的溫度,禾苗稻穗都會長得很旺盛(因此病根便是在稻種裏面,有人卻無知地去埋怨鬼神)。
播撒稻種時,如果田裏積水過深,稻種沒有來得及沉下,這時猛然刮起了狂風,谷種就會堆積在秧田的一個角落,這是第二種災害。因此要註意在風勢平定以後再播撒稻種,種子就能均勻地沉下並育成秧苗。稻種長出秧苗之後,就怕成群的雀鳥飛來啄食,這是第三種災害。在稻田中豎立一根桿子,上面懸掛些假鷹、假人隨風飄揚,就可以驅趕雀鳥了。移栽的稻秧還沒有完全扎根的時候,一旦趕上陰雨連綿的天氣,這樣就會損壞一大半,這是第四種災害。隻要求得連續三個晴天,秧苗就能全部成活了。秧苗返青長出新葉之後,土壤裏的肥力不斷散發出來,再加上南風帶來的熱氣一熏,禾稻的葉鞘及莖稈裏就會生蟲(形狀就像蠶繭一樣),這是第五種災害。盼望老天這時能遇上一陣西風雨,害蟲就能被消滅,而禾稻便可以正常地生長了。
禾稻抽穗之後,夜晚“鬼火”四處飄遊燒焦禾稻,這是第六種災害。“鬼火”是從腐爛的木頭中散放出來的。木與火如同母與子,火藏在木頭之中,木頭不壞的時候,火也就永遠藏在木頭裏面。每逢多雨的年份,荒野中的墳墓多被狐狸挖穿而塌陷,墳裏面的棺材板子被水浸透而腐爛,這就是所謂母體壞了,火子失去依附,于是離開母體而四處飛揚。但是陰火是見不得陽光的,隻能等到黃昏太陽落山以後,這種鬼火才從墳墓的縫隙裏沖出來,但又不能飛得更高,隻能在幾尺高的地方飄遊不定。禾葉和稻穗一旦遇上立刻就被燒焦。驅逐“鬼火”的人,一看見有樹根處有火光,便以為是鬼,舉起棍棒用力去打,于是就有了“鬼變枯柴”的說法。他不知道“鬼火”向來都是一見燈光就會消失的(沒有經過人們燈火傳燃的都屬于陰火,所以一見到燈光就熄滅了)。
秧苗自返青到抽穗結實,早熟稻每蔸需要水量三鬥,晚熟稻每蔸需水量五鬥,如果沒有水就會枯死(快要收割之前如果缺少一升水,谷粒數目雖然還是那麽多,但米粒會變小,用碾或臼加工的時候,也會多有破碎),這是第七種災害。在引水灌溉方面,人們的聰明才智已經得到充分的發揮了。
稻子成熟的時候,如果遇到刮狂風,它就會將稻粒吹落;如果遇上連續十來天的陰雨天氣,谷粒就會受水濕後自行腐爛,這是第八種災害。但是風災的範圍一般不會超過方圓三十裏。陰雨成災的範圍一般也不會超過方圓三百裏,這都隻是局部地區的災害,涉及的範圍並不很廣。谷粒被風吹落這是沒有辦法的。如果貧苦的農家遇到陰雨天時,可以把濕稻谷放在鍋裏,燒火爆去谷殼,做炒米飯來充飢,這也算是度過天災的一種補救辦法吧。

水利
【原文】
凡稻防旱借水,獨甚五谷。厥土沙、泥、磽①、膩②,隨方③不一。有三日即幹者,有半月後幹者。天澤不降,則人力挽水以濟。凡河濱有製筒車者,堰陂障流,繞于車下,激輪使轉,挽水入筒,一一傾于梘④內,流入畝中。晝夜不息,百畝無憂(不用水時,栓木礙止,使輪不轉動)。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轉盤,或聚數人踏轉。車身長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內用龍骨拴串板,關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畝,而牛則倍之。
其淺池、小澮⑤不載長車者,則數尺之車,一人兩手疾轉,竟日之功可灌二畝而已。揚郡以風帆數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此車為救潦,欲去澤水以便栽種。蓋去水非取水也,不適濟旱。用桔槔、轆轤,功勞又甚細已。

【注解】
①磽(qiāo):瘦土。
②膩:肥土。
③隨方:根據地方。
④梘(jiǎn):水槽。
⑤澮(kuài):水溝。

【譯文】
在“五谷”之中,水稻是最怕旱情的,比其他各種谷物需要的水量更多。稻田的土質有沙土、黏土及地力貧瘠、肥沃的差別,各地情況都不一樣。有的稻田灌水三天之後幹涸了,也有的半個月以後才幹涸。如果天不降雨,就要靠人力引水澆灌來補救。
靠近江河邊有使用筒車的,先築個堤壩來阻擋水流,使水流繞過筒車的下部,沖激筒車的水輪旋轉,並裝水進入筒內,這樣一筒筒的水便會倒進引水槽,然後導流進入田裏。這樣晝夜不停地引水,即便澆灌上百畝田地也不成問題(不用水時,可用木栓卡住水輪,不讓水輪轉動)。在沒有流水的湖邊、池塘邊,有的使用牛力拉動轉盤進而帶動水車,有的用幾個人一齊踩踏來轉動水車。水車車身長的達兩丈,短的也有一丈。車內用龍骨連線一塊塊串板,籠住一格格的水使它向上逆行。一人用水車幹一整天活兒,大概能澆灌田地五畝,用牛力功效就可以高出一倍。
淺水池和小水溝,如果安放不下長水車,就可以使用幾尺長的手搖水車。一個人用兩手握住搖把迅速轉動,一天的工夫能澆灌兩畝田地。揚州一帶使用幾扇風帆,以風力帶動水車,刮風時水車旋轉,風停止水車不動。這種車是專為排澇使用的,排除積水以便于栽種。因為是用來排澇而不是用于取水灌溉的,所以並不適于抗旱。至于使用桔槔和轆轤取水灌溉,那工效就更加低了。


【原文】
凡麥有數種。小麥曰來,麥之長也;大麥曰牟、曰礦;雜麥曰雀、曰蕎,皆以播種同時、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麥名也。四海之內,燕、秦、晉、豫、齊、魯諸道,烝民粒食①,小麥居半,而黍、稷、稻、粱僅居半。西極川、雲,東至閩、浙,吳、楚腹焉②,方長六千裏中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磨面以為捻頭、環餌、饅首、湯料③之需,而饔飧不及焉④。種餘麥者五十分而一,閭閻作苦⑤以充朝膳,而貴介⑥不與焉。
礦麥獨產陝西,一名青稞,即大麥,隨土而變。而皮成青黑色者,秦人專以飼馬,飢荒,人乃食之(大麥亦有粘者,河洛用以釀酒)。雀麥細穗⑦,穗中又分十數細子,間亦野生。蕎麥實非麥類⑧,然以其為粉療飢,傳名為麥,則麥之而已。
凡北方小麥,歷四時之氣,自秋播種,明年初夏方收。南方者種與收期時日差短。江南麥花夜發,江北麥花晝發,亦一異也。大麥種獲期與小麥相同,蕎麥則秋半下種,不兩月而即收。其苗遇霜即殺,邀天降霜遲遲,則有收矣。

【注解】
①烝民粒食:老百姓以糧為食。
②腹焉:其中部。
③捻頭、環餌、饅首、湯料:大致相當于今天的花卷、面餅、饅頭及湯面餛飩之類。
④饔飧(yōnɡ sūn)不及焉:常用的主食則麥粉不在其內。
⑤閭閻(lǘ yán)作苦:在市井百姓中做苦力的人。
⑥貴介:富貴之家。
⑦細穗:細小的麥穗。
⑧蕎麥實非麥類:在現代的植物分科中,麥為禾大學部,而蕎麥屬蓼科。

【譯文】
麥子有好多種。小麥叫做“來”,是麥子中最主要的一種。大麥有叫做“牟”的,也有叫做“礦”的。其他的雜麥有叫做“雀”的,有叫做“蕎”的。都是因為它們的播種時間相同,花的形狀相似,又都是磨成面粉用來食用的,所以都稱為麥。
在我國,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老百姓吃的糧食當中,小麥佔了一半,而黍子、小米、稻子、高粱等加起來總共佔了一半。最西向到四川、雲南,東向到福建、浙江以及江蘇和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區,方圓六千裏之中,種植小麥的大約佔了二十分之一。將小麥磨成面粉用來做花卷、餅糕、饅頭和湯面等食用,但早晚正餐都不用它。種植其他麥類的隻有五十分之一,民間貧苦百姓拿來當早餐吃,富貴人家是不會吃它們的。稞麥隻產在陝西一帶,又叫青稞,也就是大麥,它隨土質的差別而皮色相應變化,陝西人專門用它來喂馬,隻有在飢荒的時候人們才吃它(大麥也有帶黏性的,在黃河、洛水之間的地區人們用它來釀酒)。雀麥的麥穗比較細小,每個麥穗中又分長開十多個麥粒,這種麥偶爾也有野生的。至于蕎麥,它實際上並不算是麥類,但因為人們也用它磨粉來充飢,麥的名稱流傳下來,所以也就歸為麥類了。北方的小麥,經歷秋、冬、春、夏四季的氣候變化,秋天時候播種,第二年初夏時節才收獲。南方的小麥,從播種到收割的時間相對短一些。江南麥子晚間開花,江北麥子白天開花,這也算一件奇事。大麥的播種和收割的日期與小麥基本相同。蕎麥則應在中秋時播種,不到兩個月就可以收割了。蕎麥苗遇到霜就會凍死,所以希望得天時,降霜的時間相對晚些,蕎麥就可能獲得豐收了。

麥工
【原文】
凡麥與稻,初耕墾土則同,播種以後則耘耔諸勤苦皆屬稻,麥惟施耨①而已。凡北方厥土墳壚易解釋②者,種麥之法耕具差異,耕即兼種③。其服牛起土④者,耒不用耕,並列兩鐵于橫木之上,其具方語曰鏹⑤。鏹中間盛一小鬥,貯麥種于內,其鬥底空梅花眼。牛行搖動,種子即從眼中撒下。欲密而多,則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則緩其牛,撒種即少。既播種後,用驢駕兩小石團壓土埋麥。凡麥種緊壓方生。南地不同北者,多耕多耙之後,然後以灰拌種,手指拈而種之。種過之後,隨以腳根壓土使緊,以代北方驢石也。
耕種之後,勤議耨鋤。凡耨草用闊面大鎛⑥,麥苗生後,耨不厭勤(有三過四過者),餘草生機盡誅鋤下,則竟畝精華盡聚嘉實矣。功勤易耨,南與北同也。凡糞麥田,既種以後,糞無可施,為計在先也。陝、洛之間憂蟲蝕者,或以砒霜拌種子,南方所用惟炊燼⑦也(俗名地灰)。南方稻田有種肥田麥者,不冀麥實⑧。當春小麥、大麥青青之時,耕殺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
凡麥收空隙,可再種他物。自初夏至季秋,時日亦半載,擇土宜而為之,惟人所取也。南方大麥有既刈之後乃種遲生粳稻者。勤農作苦,明賜無不及也⑨。凡蕎麥,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後種。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土瘦。然計其獲入,業償半谷有餘,勤農之家何妨再糞⑩也。

【注解】
①耨(nòu):除草。
②厥土墳壚易解釋:其土質疏松易于分解。
③耕即兼種:耕的同時也進行播種。
④服牛起土:套上牛來翻地。
⑤鏹:疑為“耩”,北方又叫耬。其具可耕可播,單耕叫耩地,兼播則叫搖耬。
⑥鎛:鋤。
⑦炊燼:即灶中草木灰。
⑧不冀麥實:不指望收獲麥粒。
⑨勤農作苦,明賜無不及也:勤勞的農民付出了勞苦,大自然總是會給他相應的回報的。
⑩再糞:再次施肥。

【譯文】
在最初的翻土整地上,種麥子與種水稻的工序相同。但播種以後,種水稻還需要多次耘、耔等勤苦的勞動,麥田卻隻要鋤鋤草就可以了。北方的土壤是容易耕作的疏松黑土,種麥的方法和工具都與種稻子有所不同,耕和種是同時進行的。用牛拉著起土的農具,不裝犁頭,而裝一根橫木,在橫木上並排著安裝兩塊尖鐵,方言把它稱為“鏹”。“鏹”的中間裝個小鬥,鬥內盛麥種,鬥底鑽些梅花眼。牛走時搖動鬥,種子就從眼中撒下。如想要種得又密又多,就趕牛快走,種子就撒得多;如要稀些少些,就讓牛慢走,撒種就少。播種後,用驢拖兩個小石磙壓土埋麥種。土壓緊了,麥種才能發芽。南方土壤與北方的不同,先將麥田經過多次地耕耙,然後用草木灰拌種,用手指拈著種子點播,接著用腳跟把土踩緊,代替北方用驢拉石磙子壓土。
播種後,要勤于鋤草。鋤草要用寬面大鋤。麥苗生出來後,鋤得越勤越好(有鋤三四次的),雜草鋤盡,田裏的全部肥分就都可以用來結成飽滿的麥粒了。工夫勤奮,草就容易除凈,這在南方和北方都是一樣的。
麥田應當預先施足基肥,在播種後就不要施肥了。陝西和河南洛水流域,怕害蟲蛀蝕麥種,有用砒霜拌種的,南方則隻用草木灰(俗稱地灰)拌種。南方稻田有種麥子來肥田的,並不要求收獲麥粒,當春小麥或大麥還在青綠的苗期時,就把它們耕翻壓死在田裏,作綠肥來改良土壤,秋收時稻谷的產量必定能倍增。
麥收後的空隙,可以再種其他作物。從夏初到秋末,有近半年時間,完全可以因地製宜地來選種其他一些作物。南方就有在大麥收割後再種植晚熟粳稻的。農民的辛勤勞動,總會得到酬報。蕎麥是在南方收割水稻後和北方收割豆或谷子後才種的。蕎麥的特徵是吸收肥料較多,會使土壤變瘦。但算來它的產量抵得上原先谷物的一半還多,因此,勤勞的農家又何妨再施些肥料呢!

麥災
【原文】
凡麥妨患抵稻三分之一。播種以後,雪、霜、晴、潦皆非所計。麥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則秀華成嘉粒矣。荊、揚以南①惟患酶雨。倘成熟之時晴幹旬日,則倉稟皆盈,不可勝食。揚州諺雲“寸麥不怕尺水”,謂麥初長時,任水滅頇無傷;“尺麥隻怕寸水”,謂成熟時寸水軟根,倒莖沾泥,則麥粒盡爛于地面也。
江南有雀一種,有肉無骨,飛食麥田數盈千萬,然不廣及,罹害者數十裏而止。
江北蝗生,則大祲②之歲也。

【注解】
①荊、揚以南:泛指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
②大祲:大災。

【譯文】
種麥子的災害相當于種植稻子的三分之一。播種以後,遇上雪天、霜天、晴天、洪澇天氣都沒有什麽影響。麥子的特徵是它需要的水量很少,北方在中春時節再下一場痛快的能澆透地的大雨,麥子就能開花並結出飽滿的麥粒了。在荊州、揚州這類長江以南的地區,最怕的就是“酶雨”(梅雨)天氣,如果在麥子成熟的時段,天氣晴上十來天,麥子就能確保大豐收,吃也吃不完了。揚州有句農業諺語說“寸麥不怕尺水”,這就是說麥子剛成長的時候,任水淹沒都沒有什麽關系。“尺麥隻怕寸水”,那是說等到麥子成熟的時候,哪怕一寸深的水就能把麥根泡軟,莖稈就會倒伏在泥裏,麥粒也就都爛在地裏了。
江南有一種鳥雀,有肉無骨,成千上萬地飛來啄食麥子,但受災的範圍不廣,不過方圓幾十裏罷了。而長江以北的地區,一旦鬧蝗蟲災害,那就會變成很大的災患。

黍稷、粱粟
【原文】
凡糧食,米而不粉者種類甚多。相去數百裏,則色、味、形、質隨方而變,大同小異,千百其名。北人唯以“大米”呼粳稻,而其餘概以“小米”名之。凡黍與稷同類,粱與粟同類。黍有黏有不黏(黏者為酒),稷有粳無黏。凡黏黍、黏粟統名曰秫,非二種外更有秫也。黍色赤、白、黃、黑皆有,而或專以黑色為稷,未是。至以稷米為先他谷熟,堪供祭祀,則當以早熟者為稷,則近之矣。
凡黍在《詩》《書》,有虋①、芑②、秬③、秠④等名,在今方語有牛毛、燕頷、馬革、驢皮、稻尾等名。種以三月為上時,五月熟;四月為下時,七月熟;五月為下時,八月熟。揚花結穗總與來、牟不相見也。凡黍粒大小,總視土地肥磽、時令害育。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
凡粟與粱統名黃米。黏粟可為酒,而蘆粟一種,名曰高粱者,以其身高七尺如蘆、荻也。粱粟種類名號之多,視黍稷猶甚,其命名或因姓氏、山水,或以形似、時令,總之不可枚舉。山東人唯以谷子呼之,並不知粱粟之名也。
已上四米皆春種秋獲,耕耨之法與來、牟同,而種收之候則相懸絕雲。

【注解】
①虋(mén):紅色的粟米。
②芑(qǐ):白色的粟米。
③秬(jù):黑黍。
④秠(pī):稃米。

【譯文】
各種糧食之中,碾成粒而不磨成粉來食用的糧食品種有很多。相距僅幾百裏地,這些糧食的顏色、味道、形狀和質量就大不一樣了。雖然大同小異,但名稱卻是成百上千。北方人隻把粳稻叫大米,其餘的都叫小米。
黍與稷同屬一類,粱與粟又屬同一類。黍也有黏的與不黏的之分(黏的可以做酒),稷隻有不黏的,沒有黏的。黏黍、黏粟統稱為“秫”,除了這兩種以外,還另有叫“秫”的作物。黍有紅色、白色、黃色、黑色等色,有人專把黑黍稱為稷,這不正確。至于說因為稷米比其他谷類早熟,更適宜于祭祀,因此把早熟的黍稱做稷,這個說法還差不多。在《詩經》《尚書》中記載芑、秬、秠等名稱,現在的方言中也有牛毛、燕頷、馬革、驢皮、稻尾等名稱。黍最早的在三月下種,五月份成熟;稍晚的也是在四月下種,七月份成熟;最晚則是五月下種,八月份成熟。開花和結穗的時間總和麥子(大、小麥)不同時。黍粒的大小是由土地肥力的厚薄、時令的好壞所決定的。宋朝的儒生死板地以某個地區的黍粒為依據來規定度量衡的標準,這是錯誤的。
粟與粱統稱黃米,其中黏粟還可以用于做酒。此外,有一種名叫高粱的蘆粟,是因為它的莖稈高達七尺,很像蘆、荻。粱粟的種類、名稱,比黍和稷的還要多。它們有的用人的姓氏或山水來命名,有的則根據其形狀和時令來命名,總之無法一一列舉出來。山東人並不知道梁粟有這些名稱,把它們都統稱為谷子。
以上四種糧米,都是在春天播種而秋天收獲的。耕作的方法與麥子的耕作方法相同,但播種和收割的時間,卻和麥子相差很遠。


【原文】
凡麻可粒可油①者,惟火麻、胡麻②種。胡麻即脂麻,相傳西漢始自大宛來。古者以麻為五谷之一,若專以火麻當之,義豈有當哉?竊意《詩》《書》五谷之麻,或其種已滅,或即菽、粟之中別種,而漸訛其名號,皆未可知也。
今胡麻味美而功高,即以冠百谷不為過。火麻子粒壓油無多,皮為疏惡布,其值幾何?胡麻數龠③充腸,移時不餒。粔餌④、飴餳得粘其粒,味高而品貴。其為油也,發得之而澤,腹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芳,毒厲得之而解。農家能廣種,厚實可勝言哉。
種胡麻法,或治畦圃,或壟田畝。土碎、草凈之極,然後以地灰微濕,拌勻麻子而撒種之。早者三月種,遲者不出大暑前。早種者花實亦待中秋乃結。耨草之功惟鋤是視。其色有黑、白、赤三者。其結角長寸許,有四棱者房小而子少,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因肥瘠所致,非種性也。收子榨油每石得四十斤餘,其枯⑤用以肥田。若飢荒之年,則留供人食。

【注解】
①可粒可油:可以當糧食用,也可榨油。
②火麻、胡麻:火麻即大麻,為中國本土所有,漢人列入“五谷”以詮釋經籍,即指此。胡麻,即芝麻,又作脂麻,因據說是漢代張騫從西域引進,故稱胡麻。下文宋應星以為古之“五谷”中麻,不應僅為火麻,或另有他種,而已絕跡。此亦一猜測,但上世紀60年代,在浙江湖州新石器時期遺址中發現了芝麻,可證宋氏的猜測是有道理的。但必須指出,周、秦時代所言之“五谷”,並未指明其中有麻一種。
③龠(yuè):古代容量單位,等于半合。
④粔(jù)餌:米糕。
⑤枯:榨油剩下的渣滓。

【譯文】
麻類既可以作糧食又可以作油料的,隻有大麻和胡麻兩種。胡麻就是芝麻,據說是西漢時期才從中亞的大宛國傳來的。古時把麻列為“五谷”之一,如果是專指大麻,難道是恰當的嗎?在我看來,古代《詩經》《尚書》中所說“五谷”中的麻,或者已經絕種了,或者就是豆、粟中的某一種,後來逐漸被傳錯了名稱,這都很難確定。
現在的芝麻,味道好,用途大,即使把它擺在百谷的首位也不過分。大麻子榨不出多少油,麻皮做成的又是粗布,它的價值不大。芝麻隻要有少量進肚,很久都不會餓。糕餅、糖果上黏點芝麻,就會使味道好而質量高。芝麻油搽發能使頭發光澤,吃了能增加脂肪,煮食能去腥臊而生香味,還能治療毒瘡。農家如果能多種些芝麻,那好處是說不盡的。
種植芝麻的方法,有的起畦,有的作壟。把土塊盡可能地打碎並把雜草清除,然後用潮濕的草木灰拌勻芝麻種子來撒播。早種的芝麻在三月種,晚種的芝麻要在大暑前播種。早種的芝麻要到中秋才能開花結實。除草全靠用鋤。芝麻有黑、白、紅三種顏色。所結的果實,長約一寸多。果實有四棱的,果小粒少;有八棱的,果大粒多。這都是由于土地肥瘦所造成的,跟品種的特徵沒有關系。每石芝麻可榨油四十斤,剩下的枯渣用來肥田;若碰上飢荒的年份,就留給人吃。


【原文】
凡菽種類之多,與稻、黍相等,播種收獲之期,四季相承。果腹之功在人日用,蓋與飲食相終始。
一種大豆,有黑、黃兩色,下種不出清明前後。黃者有五月黃、六月爆、冬黃三種。五月黃收粒少,而冬黃必倍之。黑者刻期八月收。淮北長征①騾馬必食黑豆,筋力乃強。
凡大豆視土地肥磽、耨草勤怠、雨露足慳,分收入多少。凡為豉、為醬、為腐,皆于大豆中取質②焉。江南又有高腳黃,六月刈早稻方再種,九十月收獲。江西吉郡種法甚妙:其刈稻田竟不耕墾,每禾稿頭中③拈豆三四粒,以指之,其稿凝露水以滋豆,豆性充發④,復浸爛稿根以滋。已生苗之後,遇無雨亢幹,則汲水一升以灌之。一灌之後,再耨之餘,收獲甚多。凡大豆入土未出芽時,防鳩雀害,驅之惟人。
一種綠豆,圓小如珠。綠豆必小暑方種,未及小暑而種,則其苗蔓延數尺,結莢甚稀。若過期至于處暑,則隨時開花結莢,顆粒亦少。豆種亦有二,一曰摘綠,莢先老者先摘,人逐日而取之。一曰拔綠,則至期老足,竟畝⑤拔取也。凡綠豆磨澄曬幹為粉,蕩片搓索⑥,食家珍貴。做粉溲漿⑦灌田甚肥。凡畜藏綠豆種子,或用地灰、石灰、馬蓼,或用黃土拌收,則四五月間不愁空蛀。勤者逢晴頻曬,亦免蛀。凡已刈稻田,夏秋種綠豆,必長接斧柄,擊碎土塊,發生⑧乃多。
凡種綠豆,一日之內遇大雨扳土⑨則不復生。既生之後,防雨水浸,疏溝澮以泄之。凡耕綠豆及大豆田地,耒耜欲淺,不宜深入。蓋豆質根短而苗直,耕土既深,土塊曲壓,則不生者半矣。“深耕”二字不可施之菽類,此先農之所未發者。
一種豌豆,此豆有黑斑點,形圓同綠豆,而大則過之。其種十月下,來年五月收。凡樹木葉遲⑩者,其下亦可種。
一種蠶豆,其莢似蠶形,豆粒大于大豆。八月下種,來年四月收。西浙桑樹之下遍環種之。蓋凡物樹葉遮露則不生,此豆與豌豆,樹葉茂時彼已結莢而成實矣。襄、漢上流,此豆甚多而賤,果腹之功不啻黍稷也。
一種小豆,赤小豆入葯有奇功,白小豆(一名飯豆)當餐助嘉谷。夏至下種,九月收獲,種盛江淮之間。
一種稽(音呂)豆,此豆古者野生田間,今則北土盛種。成粉蕩皮可敵綠豆。燕京負販者,終朝呼稽豆皮,則其產必多矣。
一種白扁豆,乃沿籬蔓生者,一名蛾眉豆。
其他豇豆、虎斑豆、刀豆,與大豆中分青皮、褐色之類,間繁一方者,猶不能盡述。皆充蔬代谷,以粒烝民者,博物者其可忽諸!

【注解】
①長征:行遠途。
②取質:取材。
③禾稿頭中:此禾稿指收割後的稻茬。
④充發:為水所泡而充漲。
⑤竟畝:整塊田地。
⑥蕩片搓索:做成粉皮,搓成粉條。
⑦溲漿:做粉剩下的漿汁再經發酵。
⑧發生:萌發幼芽。
⑨遇大雨扳土:遇上大雨後土地板結。
⑩樹木葉遲:有的樹木春天生葉較晚。
襄、漢上流:湖北襄陽漢水的上遊一帶。
間繁一方:間或繁盛于一地。

【譯文】
豆子的種類與稻、黍的種類一樣繁多,播種和收獲的時間,在一年四季中接連不斷。人們將豆子視為日常飲食中始終離不開的重要食品。
一種是大豆,有黑色和黃色兩種顏色,播種期都在清明節前後。黃色的有“五月黃”、“六月爆”和“冬黃”三種。“五月黃”產量低,“冬黃”則要比它高一倍。黑豆一定要到八月才能收獲,淮北地區長途運載貨物的騾馬,一定要吃黑豆,才能筋強力壯。
大豆收獲的多少,要視土質的好壞、鋤草勤與不勤、雨水充足與否而定。豆豉、豆醬和豆腐都是以大豆為原料做成的。江南還有一種叫做“高腳黃”的大豆,等到六月割了早稻時才種,九、十月便可收獲。江西吉安一帶大豆的種法十分巧妙,收割後的稻茬田,竟不再翻耕,隻在每蔸稻茬中用手指捅進三四粒種豆。稻茬所凝聚的露水滋潤著種豆,豆子胚芽長出以後,又有浸爛的稻根來滋養。豆子出苗後,遇到幹旱無雨的時候,每蔸需澆灌約一升水。澆水以後,再除草一次,就可以獲得豐收了。大豆播種後沒發芽之時,要防避鳩雀禍害,這時就得有人去驅趕。
一種是綠豆,像珍珠一樣又圓又小,必須在小暑時分播種,如果在小暑以前就下種,豆秧就會蔓生至好幾尺長,結的豆莢卻非常稀少。如果過了小暑甚至到了處暑時才播種,那就會隨時開花結莢,豆粒數目會很少。綠豆也有兩個品種,一種叫做“摘綠”,其豆莢先老的先摘,人們每天都要摘取。另一種叫做“拔綠”,要等全部成熟時再一起收獲。把綠豆磨成粉漿,澄去漿水,曬幹可製成淀粉、粉皮、粉條,這都是人們十分喜愛的食品。做豆粉剩下的粉漿水可以用來澆灌田地,肥效很高。儲藏綠豆種子,有的人用草木灰、石灰,有的人用馬蓼,有的人用黃土和種子拌勻後再進行收藏,這樣,即使在四五月間也不必擔心被蟲蛀。勤快的人,每逢晴天時就將綠豆拿出進行多次晾曬,這樣也能避免蟲蛀。夏秋兩季在已經收割後的稻田裏種綠豆,必須使用接長了柄的斧頭,將土塊打碎,這樣才能長出較稠的苗。
綠豆播種後,如果在當天遇上了大雨,土壤板結後,就長不出豆苗來了。綠豆出苗以後,要防止雨水浸泡,應該及時將田地裏的水排出。種綠豆和大豆時,耕地要淺而不能太深。因為豆子是根短苗直的作物,耕土過深的話,豆芽就會被土塊壓彎,起碼會有一半長不出苗來。因此,“深耕”並不適用于豆類,這是過去的農民所不曾了解的。
一種是豌豆,這種豆有黑斑點,形狀圓圓的有些像綠豆,但又比綠豆大。十月播種,第二年五月份收獲。春天出葉晚的落葉樹下也可以種植。
一種是蠶豆,它的豆莢像蠶形,豆粒比大豆要大。八月下種,第二年四月收獲,浙江西部地區的人在桑樹下普遍種植。本來有樹葉遮蓋,作物就長不好,但蠶豆和豌豆等到樹葉繁茂時,已經結莢長成豆粒了。在湖北襄河和漢水上遊一帶,蠶豆很多而且價格便宜,當做糧食來吃,其價值並不比黍稷小。
一種是小豆,紅小豆入葯有很高的特殊療效,白小豆(也叫飯豆)可以當飯吃——飯食裏摻進它就會更好吃了。小豆夏至時播種,九月份收獲,大量種植于長江、淮河之間的地區。
一種是稽(音呂)豆,從前野生在田裏,現在北方已經大量種植了。用來做淀粉、粉皮,可以抵得上綠豆。北京的小商販整天叫賣“稽豆皮”,可見它的產量一定是很多的了。
一種是白扁豆,它是沿著籬笆而蔓生的,也叫蛾眉豆。
其他如豇豆、虎斑豆、刀豆與大豆中的青皮、褐皮等品種,僅在個別地方有種植的,就不能一一詳盡敘述了。這些豆類都是尋常百姓用來當做蔬菜或代替糧食吃的,關心自然的見識廣博的讀書人,怎麽能夠忽視它們呢!

【評析】
乃粒出自《書經》:“蒸民乃粒,萬邦作義。”意思是民眾都有糧食吃,天下才會安定,因此在本書中“乃粒”指的是谷物。又有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因此谷物的種類和糧食作物的生產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堂而皇之地列在第一卷,是原作者宋應星的有意安排。本篇的內容主要是講水稻、小麥的種植、栽培技術以及各種農具、水利灌溉器具,順便也提到除了主食之外的其他黍、粟、菽(豆類)等副食品。本篇尤其對南方水稻的種植技術有特別詳細的介紹。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