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六韜 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武鋒_犬韜

【提示】

本篇著重論述了戰場上最有利于打擊敵人的十四種戰機。首先強調了用兵作戰,“必有武車驍騎、馳陣選鋒”。接著詳細論述了十四種可以利用的戰機:“敵人新集”、“人馬未食”、“天時不順”、“地形未得”、“疲勞”、“不戒”、“將離士卒”、“奔走”、“不暇”、“亂行”、“心怖”、“涉長路”、“濟水”、“阻難狹路”,並指出抓住戰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即可取得作戰的勝利。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用兵的重要原則,就是必須有強大的戰車和驍勇的騎兵,能夠沖鋒陷陣的突擊部隊,發現敵人有可乘之機就發起攻擊。那麽,究竟什麽樣的時機可以發起攻擊呢?”

太公答道:“要攻擊敵人,應當詳細察明不利于敵人的十四種情況。這些情況一旦出現,就可以發起攻擊,敵人必定會被打敗。”

武王問:“你可以把這十四種對敵不利的情況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答道:“敵人剛集結而立足未穩時可以發起攻擊,敵人人馬沒有進食而飢餓時可以發起攻擊,天候季節對敵人不利時可以發起攻擊,地形對敵人不利時可以發起攻擊,敵人倉促奔走趕路時可以發起攻擊,敵人沒有戒備時可以發起攻擊,敵人疲勞倦怠時可以發起攻擊,敵軍將領離開士卒而無指揮時可以發起攻擊,敵人長途跋涉時可以發起攻擊,敵軍渡河時可以發起攻擊,敵軍忙亂不堪時可以發起攻擊,敵軍通過險阻隘路時可以發起攻擊,敵人行列散亂不整時可以發起攻擊,敵人軍心恐懼不安時可以發起攻擊。”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車、驍騎、馳陳選鋒①,見可則擊之。如何則可擊?”

太公曰:“夫欲擊者,當審察敵人十四變②。變見則擊之,敵人必敗。”

武王曰:“十四變可得聞乎?”

太公曰:“敵人新集可擊,人馬未食可擊,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奔走可擊,不戒可擊,疲勞可擊,將離士卒可擊,涉長路可擊,濟水可擊,不暇可擊,阻難狹路可擊,亂行可擊,心怖可擊。”

【注解】

①選鋒:突擊隊,敢死隊。

②變:變故。此處指對敵不利的情況。

【例證】

戰場情勢千變萬化,有利戰機稍縱即逝。捕捉、把握和創造戰機,是取得作戰勝利的關鍵因素。李璘夜襲蔡州取得成功,就是善于創造和把握戰機的結果。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一蹶不振,各地藩鎮擁兵自立,淮西節度使吳元濟

割據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三州,成為當時藩鎮割據的一個頑固堡壘。唐王朝多次派兵討伐,但都無功而還。元和十一年(816 年)

十二月,太子詹事李愬毛遂自薦,任唐(今河南泌陽)、隨(今屬河北)、鄧(今河南鄧縣)三州節度使,指揮西路唐軍參加討伐。

十二年正月,李愬到達唐州,時值唐、鄧軍屢敗之後,士氣沮喪,畏敵怯戰。李愬走馬上任之後,先安定軍心,對將士們說:“皇帝派我來不是為了打仗,而是來撫慰你們的。”吳元濟本來就輕視李愬,聞訊後信以為真,對李愬不再嚴加戒備防範。而李愬在穩定軍心後,暗中積極厲兵秣馬,修繕軍械,增調軍隊,加緊備戰。同時分化瓦解淮西軍,先後俘獲和招撫吳元濟部將丁士良、陳光洽、吳秀琳、李忠義、李愬等人。他從降將降卒那裏,詳細了解到淮西地形險易、兵力虛實等情況。三月,北路唐軍在郾城附近擊敗淮西軍主力,攻克郾城。吳元濟見郾城失守,急調蔡州部隊加強洄曲(郾城東南)守軍,將主要兵力放在北線,吳元濟老巢蔡州城守備空虛。李愬于是決定奇襲蔡州。

十月十五日,北風怒吼,大雪漫天。李愬利用這一天候,命李愬、李忠義率精兵三千為前鋒,自率三千人為中軍,今田進誠率三千人殿後,秘密向蔡州進軍。唐軍急進六十裏,黃昏時到達軍事要地張柴村,吳元濟守軍毫無防備,遭到全殲。部隊稍事休息後,即留五百人鎮守,以斷敵朗山(今河南確山)救兵;令五百人截斷通往洄曲的橋梁,防洄曲守軍回救。隨後繼續東進。入夜,風雪大作,李愬率部克服重重困難,全軍急速前進,經過七十裏的雪夜強行軍,于凌晨趕到蔡州外城。蔡州已三十多年無戰事,又逢風雪天氣,戒備松弛。唐軍到達城下時,城內守軍毫無察覺。李愬派勇士登城而入,盡殺守門士卒,開啟城門,唐軍大部隊蜂涌而入。等到吳元濟從被窩中被部下叫醒時,住宅已被唐軍包圍。吳元濟見大勢已去,隻得束手就擒。

此戰,李愬因勢利導,麻痹對方,利用惡劣天候,敵人放松戒備、防守空虛,出其不意,攻敵不備,長驅突襲,終于一舉獲勝。從此結束了淮西割據局面,並促使成德、盧龍、橫海、淄膏等藩鎮先後歸順朝廷,唐王朝又一度重歸統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