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六韜 武韜——講用兵的韜略

文啓_武韜

【提示】

本篇闡明了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行,莫知其移”。隻要順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長治久安。其次對民眾要實行教化,進行“群曲化直”的工作。為此要註意,正人先正己,“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強調因勢利導,通過教化使人心昆順,“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同時應倚省刑罰。這樣,“民化而從政”、“無為而成事”,就會出現“各樂其所,人愛其上”的局面。

【譯文】

文王問太公說:“聖人治理天下應遵循什麽原則?”太公答道:“無需憂慮什麽,也無需製止什麽,天下萬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製止什麽,也不去憂慮什麽,天下萬物就會繁榮滋長。政令的推行,要使民眾在不知不黨中受到感化,就象時間在不知不黨中自然推移那樣。聖人遵循這一原則,則天下萬物就會被潛移默化,周而復始,永無窮盡。這種從容悠閒無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須反復探求。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既已藏于心中,就不可不貫徹執行;既已貫徹執行,就不必將其中的奧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規律,而萬物自會按其規律生長;聖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輝煌的功業。

“古代聖人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家庭,把許多家庭聚集起來組成國家,把許多國家聚集起來組成天下。分封賢人為各國諸侯,把這一切叫做治理國家的綱紀。宣傳弘揚教化,順應民俗民情,移風易俗,把邪僻轉化為正直,各國的習俗雖然不同,但能使民眾安居樂業,人人尊敬愛戴君主,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聖人致力于清靜無為,賢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會與民眾抗爭。君主政令煩多,就會導致刑罰繁苛,刑罰繁苛就會造成民眾憂俱;民眾憂懼,就會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業,社會長期動亂不休,這就叫做政治大失。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開放它就流動,安靜它就清徹。唉!真是神妙啊!隻有聖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並進而推斷出它的結果。”

文王問:“怎樣才能使天下安靜呢?”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民眾有經常從事的生業。君主能同民眾共安生業,天下就會安靜。所以說最好的政治是順應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揚政教以感化民眾。民眾被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民眾無需施舍就能豐衣足食、這就是聖人的德治。”

文王說:“您的話深合我意,我將朝思夕念,時刻不忘,把它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聖人何守?”

太公曰:“何憂何嗇①,萬物皆得;何嗇何憂,萬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聖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復始。優之遊之③,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復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聖人不自明,故能名彰。“古

之聖人,聚人而為家,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④化直,變于形容⑤。萬國不通⑥,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嗚呼!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⑦。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則止,啓之則行,靜之則清。嗚呼,神哉!聖人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文王曰:“靜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⑧,民有常生⑨。與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靜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從政,是以天無為而成事,民無與而自富,此聖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協予懷,夙夜念之不忘,以用為常⑩。”

【注解】

①何憂何嗇:既不憂慮什麽,也不製止什麽,一切聽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意思,嗇,阻塞、製止。

②遒(qiú):強勁、堅固,此處指繁榮滋長。

③優之遊之:從容不迫、悠閒自得的樣子。

④曲:不公正、邪僻。

⑤變于形容:移風易俗的意思。變,改變。形容,指舊的不好的習氣。

⑥通:即“同”。

⑦大失:最大的失誤。

⑧常形: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四時變化的經常性現象。

⑨常生:最基本的經常性的生計活動。

⑩常:常法,常則,也指基本原則。

【例證】

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實行“無為而治”。漢初“文景之治”的出現,就是運用這一思想的結果。

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幾乎耗盡了民眾的脂膏,接著又是長達七年遍及中原大地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田園遭踐踏,廬舍被焚毀,“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夷者未起”。經濟殘破,人口銳減,人民貧窮到了極點,封建國家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困難。“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劉邦及其文臣武將,大多出身于社會下層,對民眾的疾苦,有著較深切的感受。他們作為農民軍的領袖,轉戰南北,親眼目睹了強大一時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全過程,對秦朝滅亡有著極深的感觸。因此,在漢朝建立後,調整統治政策,選取黃老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曹參任齊相時,“其治要用黃老術”,“大稱賢相”。蕭何死後,曹參繼任漢朝相國,在全國提倡黃老之學。漢文帝、漢景帝等人,都篤信黃老之術,使漢初六十多年形成了在黃老思想指導下的黃老政治。其核心內容是輕搖、薄賦、節儉、省刑,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漢初兩次下令免奴婢為庶人,使相當數量的奴婢獲得自由。劉邦還下達了“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和“復故爵田宅”的詔令,增加了勞動力,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漢初賦稅和徭役同秦朝比,減輕了許多。從高帝到文、景,田租、口賦、算賦逐年減輕,甚至有時全部免掉。漢初的搖役,

規模小,又有節製,從不超期,從而給勞動人民提供了較充足的勞動時間,對社會的安定也起了重要作用。廢除秦朝的嚴刑苛法,勸課農桑,文帝多次指出農為“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道民之路,在于務農”,因此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同時,文、景等皇帝以身作則,大力提倡節儉之風,認為“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綉纂組,害女紅者也。農事傷則飢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

漢初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很快走上了復甦之路。“孝惠、高後之間,衣食滋殖”,“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議論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蓄積歲增,戶口寢室。風流篤厚,禁網疏闊”,出現了一派和平安寧興旺的景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