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徐霞客遊記

遊太華山記

【原文】
出省城①,西南二裏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裏田盡,萑葦②滿澤,舟行深綠間,不復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草間舟道甚狹,遙望西山繞臂東出,削崖排空,則羅漢寺也。又西十五裏抵高嶢③,乃舍舟登入。高嶢者,西山中遜處也。南北山皆環而東出,中獨西遜,水亦西逼之,有數百家倚山臨水,為迤西④大道。北上有傅園;園西上五裏,為碧雞關,即大道達安寧州者。由高嶢南上,為楊太史⑤祠,祠南至華亭、太華,盡于羅漢,即碧雞山南突為重崖者。蓋碧雞山自西北亙東南,進耳諸峰由西南亙東北,兩山相接,即西山中遜處,故大道從之,上置關,高嶢實當水埠焉。

【注解】
①省城:指明代雲南布政司治所雲南府城,附郭縣昆明,即今昆明市區。
②萑(huán)葦(wěi):長成後的蘆葦。
③高嶢:舊稱高蟯渡。今名同,在滇池西岸西山腳下,但已失去水陸交通碼頭的作用。從昆明到滇西的公路從旁邊經過。
④迤(yǐ)西:明時雲南有迤東和迤西之分,為地區名。
⑤楊太史:即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

【譯文】
從省城昆明出發,往西南走二裏後上船。兩岸耕地平整,夾水延伸。船行十裏就看不到農田。水中長滿蘆葦,船航行在蘆葦叢中,還感覺不到滇池這個大湖,這就是草海。蘆葦之間的航道十分狹窄,遙望西山,像張開的手臂繞向東邊伸出去,陡峭的崖壁排空聳立,那是羅漢寺。又往西航行十五裏抵達高嶢,于是離開船上岸。高嶢是西山中部的低凹處。南部、北部的山都繞向東邊伸出去,隻有中部往西收縮,水也向西緊逼,有數百家人靠山臨水而居,是去滇西大路的必經之地。從高嶢往北上為傅園,從傅園往西上五裏,為碧雞關,是通到安寧州的大路。從高嶢往南上,有楊太史祠,從楊太史祠往南到華亭寺、太華寺,最後到羅漢寺,就是碧雞山向南突出、山崖重疊的地方。大致碧雞山從西北橫貫東南,進耳等山峰從西南橫貫東北,兩道山交接的地方,就是西山中部低凹處,所以大路從這裏經過,在上面設定關卡,高嶢實際上是水陸碼頭。

【原文】
餘南一裏,飯太史祠。又南過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裏,山半得華亭寺①。寺東向,後倚危峰,草海臨其前。由寺南側門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隴入腋,共二裏,東南升嶺,嶺界華亭、太華兩寺中而東突者。南逾嶺,西折入腋湊間,上為危峰,下盤深谷,太華則高峙谷東,與行處平對。然路必窮極西腋,後乃東轉出。腋中懸流兩派墜石窟,幽峭險仄,不行此徑不見也。轉峽,又東盤山嘴,共一裏,俯瞰一寺在下壑,乃太平寺也。又南一裏,抵太華寺②。寺亦東向,殿前夾墀③皆山茶,南一株尤巨異。前廊南穿廡入閣,東向瞰海。然此處所望猶止及草海,若瀠瀠浩蕩觀,當更在羅漢寺南也。

【注解】
①華亭寺:相傳大理時善闡侯高家曾在華亭寺原址修建別墅,高家的後人給此山取名華亭山,名稱沿用到現在。元代修建了圓覺寺,明代即稱華亭寺。
②太華寺:《大明一統志》雲南府寺觀:“太華寺,在太華山頂,元賽典赤建,俯瞰滇池。僧佛財于寺中建為高閣,本朝都督沐昂為匾曰‘一碧萬頃’。”太華寺在明代為西山最大的寺院,此閣即指一碧萬頃閣。該寺環境清幽,至今仍以茶花、玉蘭、桂花等名花取勝。
③墀(chí):台階。

【譯文】
我往南上一裏,在楊太史祠吃飯。又往南走過一個村庄,就往西南上山,一共走了三裏,來到山腰的華亭寺。華亭寺正面朝東,背靠陡峰,前方對著草海。從寺南邊的側門出去,沿著寺南往西上,往南越過分支隴岡進入山谷,一共二裏,往東南登嶺,這就是在華亭寺、太華寺之間而向東突出的山嶺。往南越過嶺,轉西進入山腋會聚處,路上面是陡峰,路下面盤繞深谷,太華寺高高峙立在山谷東邊,和路平行相對。然而必須走完山谷西側,然後才往東轉出山谷。山谷中懸掛著兩股飛流,墜入石窟,幽深、峻峭、驚險、狹窄,不走此路是見不到的啊。轉出峽谷,又往東繞過山口,一共走了一裏,往下看到一座寺廟在下面的壑谷中,是太平寺。又往南走一裏,到太華寺。太華寺也是正面朝東,殿前的石階兩旁都是山茶花樹,靠南的一棵特別大得出奇。從前廊往南穿過廂房進入一碧萬頃閣,閣向東俯瞰滇池;但這裏還隻能看到草海,如果要領略浩浩蕩蕩的滇池大觀,應當還要去到羅漢寺南面。

【原文】
遂出南側門,稍南下,循塢西入。又東轉一裏半,南逾嶺。嶺自西峰最高處東垂下,有大道直上,為登頂道。截之東南下,復南轉,遇石峰嶙峋南擁。輒從其北,東向墜土坑下,共一裏,又西行石叢中。一裏,復上躡崖端,盤崖而南,見南崖上下,如蜂房燕窩,累累欲墮者,皆羅漢寺①南北庵也。披石隙稍下,一裏,抵北庵,已出文殊岩上,始得正道。由此南下,為羅漢寺正殿;由此南上,為朝天橋。橋架斷崖間,上下皆嵌崖,此復嶄崖中墜。橋度而南,即為靈宮殿,殿門北向臨橋。由殿東側門下,攀崖躡峻,愈上愈奇,而樓、供純陽。而殿、供元帝。而閣、供玉皇。而宮,名抱一。皆東向臨海,嵌懸崖間。每上數十丈,得鬥大平崖,輒代空架隙成之。故諸殿俱不巨,而點雲綴石,互為披映,至此始擴然全收水海②之勝。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橫倚樓,樓前高柏一株,浮空漾翠。並樓而坐,如倚危檣上,不復知有崖石下藉也。抱一宮南削崖上,代木堆,穿石穴,堆懸崖樹,穴透崖隙,皆極險峭。度隙,有小樓粘石端,寢龕炊灶皆具。北庵景至此而極。返下朝天橋,謁羅漢正殿。殿後崖高百仞③。崖南轉折間,泉一方淳崖麓,乃朝天橋進縫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東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瀠坪一縷若腰帶,下悉隕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間梵宇仙宮,雷神廟、三佛殿、壽佛殿、關帝殿、張仙祠、真武宮。次第連綴。真武宮之上,崖愈傑竦,昔梁王④避暑于此,又名避暑台,為南庵盡處,上即穴石小樓也。更南,則庵盡而崖不盡,穹壁覆雲,重崖拓而更合。南絕壁下,有猗蘭閣址。

【注解】
①羅漢寺:即今三清閣建築群。
②水海:滇池被海埂分為兩部分。北部即草海,明時又稱西湖,湖水較淺,湖面較小。南部即水海,又稱外海或昆陽海,湖水較深,湖面寬廣。
③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各時期標準有變化,周製為八尺,漢製為七尺,東漢末則為五尺六寸。
④梁王:元代封在雲南地區的皇族,他們經常以皇帝的代理人身份在雲南進行統治,甚至幹預和監督行省的一切事務,在王府管轄範圍內享有絕對權力。

【譯文】
于是從南邊的側門出寺,稍稍往南下,順著山塢往西進去。又轉東走一裏半,往南越嶺。嶺從西部山峰最高處向東垂下來,有大路一直上去,是登上峰頂的路。橫穿大路往東南下,再轉南,遇見石峰嶙峋、往南簇擁。于是從石峰北面,向東墜下土坑,一共走了一裏,又往西走進石頭叢中。一裏,又往上從崖邊攀登,盤繞著崖往南走。看見南邊的崖上崖下,蜂房燕窩般的建築,層層疊疊,像要墜落,那都是羅漢寺的南庵和北庵。穿過石縫逐漸下,一裏,到北庵,不久出到文殊岩上,才走上正路。從這裏往南下去,是羅漢寺正殿;從這裏往南上,是朝天橋。橋架在斷崖之間,上下都是險崖,這裏又山崖斷開、中部下墜。過橋往南走,就到靈官殿,殿門朝北對著橋。從殿東的側門下去,攀崖壁登峻道,越往上越奇妙,又有樓供奉純陽祖師,又有殿供奉元始天尊,又有閣供奉玉皇大帝,又有宮名抱一宮,都朝東正對滇池,鑲嵌在懸崖之中。每向上攀登幾十丈,便有一塊鬥大的平台在崖間,于是就在這空間架木建成廟宇。所以各個殿都不大,但白雲崖石點綴,彼此映襯,到這裏才地勢開闊,觀覽到了整個滇池外海的勝境。南崖邊有間亭子向前突出去,北崖邊有樓房橫列,樓前有一棵高大的柏樹,碧綠的枝葉飄浮在空中。傍樓而坐,如同乘坐在高懸的船上,再也感覺不出還有崖石在下面支撐著呢。抱一宮南面陡峭的崖壁上,釘有木樁,鋪成堆道,穿通石洞,堆道懸在崖上的樹木中,石洞穿透崖間的縫隙,都極其險阻峻峭。穿過縫隙,有座小樓像粘在石崖邊,住處、神龕、炊具都有。北庵的景物到這裏才結束。往回走,下朝天橋,到羅漢寺正殿拜佛。殿後的山崖有百仞高。山崖南面的轉折處,有方方的一汪泉水匯聚在崖腳,是從朝天橋山縫中涌出後流下來的,名勺冷泉。往南越過泉水,立即轉向東南,從這裏往上山崖更加高聳,隻有一縷像腰帶一樣的平地繞在半山中,往下全是坍塌的斜坡、崩裂的崖壁,直插入滇池底,小平地上的佛寺神宇、仙人宮殿,雷神廟、三佛殿、壽佛殿、關帝殿、張仙祠、真武官依次連著排列。真武官之上,山崖愈加聳立奇特,從前梁王在這裏避暑,又名避暑台,是南庵的盡頭,上面是闢石而建的小樓。再往南,則庵盡而崖不盡,崖壁高聳,白雲覆蓋,重重的山崖分開後又合攏。南頭絕壁下,有猗蘭閣舊址。

【原文】
還至正殿,東向出山門,凡八折,下二裏抵山麓,有村氓數十家①,俱網罟為業。村南即龍王堂,前臨水海。由其後南循南崖麓,村盡波連,崖勢愈出,上已過猗蘭舊址。南壁愈拓削,一去五裏,黃石痕掛壁下,土人名為掛榜山。再南則崖回嘴突,巨石壘空嵌水折成璺②,南復分接屏壁,雄峭不若前,而兀突離奇,又開異境。三裏,下瞰海涯,舟出沒石隙中,有結茅南涯側者,亟懸仄徑下,得金線泉。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門,大僅如盎③,中崆峒,悉巨石欹側,不可入。水由盎門出,分註海。海中細魚溯流入洞,是名“金線魚”。魚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縷如線,為滇池珍味。泉北半裏,有大石洞,洞門東瞰大海,即在大道下,崖傾莫可墜,必迂其南,始得逶迤入,即前所望石中小舟出沒處也。門內石質玲透,裂隙森柱,俱當明處。南入數丈輒暗,覓炬更南,洞愈崇拓。共一裏,始轉而分東西向,東上三丈止,西入窈窕莫極。懼火炬不給,乃出。

【注解】
①“有村氓”句:此即今山邑村,又稱龍門村。從三清閣門口到龍門村足有石階千級,此路稱為千步崖。
②璺(wèn):裂罅,破而未離稱為璺。
③盎(ànɡ):古代的一種腹大口小的器皿。

【譯文】
回到正殿,往東從山門出去,共轉八道彎,向下走了二裏抵達山麓,有數十家村民居住在這裏,都以捕魚為業。村南是龍王堂,堂前正對滇池外海。從龍王堂背後往南順著南崖麓過去,村庄盡頭處水波連線山崖,山崖的氣勢更加突出,上面已經過了猗蘭閣舊址。南壁更加寬大、陡峭,一直延伸五裏,黃色的石痕懸掛在崖壁下部,當地人稱為掛榜山。再往南則崖壁曲折環繞,山嘴突出,巨石凌空壘起,嵌入水中,斷開裂縫。往南和屏風般的崖壁忽分忽接,雄偉、峻峭比不上前面,但高聳離奇,又別開異境。走三裏,往下俯瞰滇池岸邊,船隻在石縫中出沒,南岸旁邊建有茅草房,趕快從又陡又窄的小路下去,找到了金線泉。泉水從西山腹部穿出,外面分為三道門,每道門隻有盎那麽大,中間是空洞,但全是傾斜的巨石,不能進去。泉水從盎大的門流出,分別註入滇池。滇池中的一種小魚溯流進入洞中,名叫金線魚。金線魚的大小不超過四寸,體形略胖,首尾之間有一縷金線,是滇池的珍貴美味。金線泉北部半裏處,有個大石洞,洞口向東俯瞰滇池外海,就在大路下面,石崖傾覆而沒有地方能夠下去,必須繞到洞南,才得以迂回進入,就是先前所看到的小船在石縫中出沒的地方。洞內石質玲瓏剔透,裂隙和石柱森列,都在亮處。往南進數丈就黑暗了,尋到火把後再往南進去,洞更高、更開闊。共進去一裏,才轉而分成朝東朝西方向,往東上去三丈就到底了,往西進則很幽深而無法窮盡。擔心火把不夠,于是出洞。

【原文】
上山返抱一宮。問山頂黑龍池道,須北向太華中,乃南轉。然池實在山南金線泉絕頂,以此地崖崇石峻,非攀援可至耳。餘輒從危崖歷隙上,壁雖峭,石縫多棱,懸躍無不如意。壁紋瓊葩瑤莖,千容萬變,皆目所未收。素習者惟牡丹,枝葉離披,布滿石隙,為此地絕遘①,乃結子垂垂,外綠中紅,又餘地所未見。土人以高遠莫知採鑒,第曰山間野葯,不辨何物也。攀躋裏餘,遂躡巔,則石萼鱗鱗,若出水青蓮,乎散竟地。峰端踐側鍔而南,惟西南一峰最高。行峰頂四裏,凌其上,為碧雞絕頂②。頂南石萼駢叢,南墜又起一突兀峰,高少遜之③,乃南盡海口山也。絕頂東下二裏,已臨金線泉之上,乃于聳崖間觀黑龍池而下。

【注解】
①絕遘(ɡòu):絕難遇見的。
②碧雞絕頂:西山絕頂美女峰海拔2511米,比滇池水面高出625.5米,為昆明周圍諸山的最高點。絕頂周圍一片石萼,今俗稱小石林。
③遜(xùn):差,不如。

【譯文】
上山回到抱一宮。詢問去山頂黑龍池的路,必須向北去到太華山中部,才往南轉。而黑龍池其實在山南金線泉的最高頂上,因為這裏山崖崇高、石壁陡峻,不是攀援能夠到達的。我于是從陡直的崖壁間踩著裂隙往上爬,崖壁雖然陡峭,但石縫棱角突出,懸空著往上躍沒有不如意的時候。崖壁縫隙中有一種花,如同瓊花玉莖,形態千變萬化,都是前所未見的。我一向熟悉的隻有牡丹,枝葉散亂,布滿石縫,在這裏是絕難遇見的,而此花結子下垂,外綠中紅,又是我家鄉所見不到的。當地人因為山高路遠而不知道採摘鑒賞,隻認為是山間野葯,分不清是什麽品種。往上攀爬一裏多,就登上了山頂,于是魚鱗狀的石萼,像出水的青蓮花,均勻地撒得滿地都是。踩著峰頭側邊的石頭往南,唯有西南的一峰最高。在峰頂上走了四裏,登上最高處,是碧雞山絕頂。頂南石萼叢叢排排,南邊墜下去的地方又突起一座陡峰,比碧雞山絕頂稍低,是南邊盡頭處海口的山。從絕頂上往東下二裏,已經到達金線泉的上面了,于是在高聳的山崖間觀看黑龍池後下山。

【評析】
昆明太華山又稱碧雞山,因在昆明西南、滇池西岸,元代以來也稱西山。該山是滇池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自古及今都是登山覽海的勝地。北段為層疊的土山,山深林密;南段為陡峭的石山,雄闊壯美;山展開發較早,寺庵列布。
崇禎十一年(1638)五月初十日,徐霞客從滇南勝境關進入雲南,駐足昆明,以後在滇東、滇南追蹤南盤江轉了一圈。《遊太華山記》是徐霞客遊昆明西山的遊記,見《滇遊日記一》。徐霞客遊太華山的時間約在這一年的六月。
明代的通達條件與今不同。徐霞客乘小船橫渡草海,在高嶢登入,謁太史祠,以後遊山腰的華亭寺、太華寺、羅漢崖;從千步崖下到龍門村,沿湖岸往南考察金線泉;又攀上小石林,尋黑龍池,登絕頂美女峰。徐霞客搜尋之廣,遊屐之全,令後來者嘆為觀止,《遊太華山記》成為古代記西山最詳盡的遊記名篇。“如蜂房燕窩,累之欲墮”的建築群,“到此始擴然全收水海之勝”的景致,至今依然在目。但所記的滇池珍味“金線魚”、西山“絕遘”野牡丹已十分罕見。徐霞客的旅遊考察,啓發後世擴大了西山旅遊開發的範圍。近年,昆明市園林局從龍門附近打隧道通到山頂,人們可以追尋徐霞客的足跡,遊覽“石萼駢叢”的小石林,登臨絕頂美女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