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徐霞客遊記

慕遊名山和萬裏遐征

徐霞客之遊,以崇禎九年(1636)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萬歷丁未至崇禎八年(1607~1635)為前期,主要慕遊名山;崇禎九年至崇禎十三年(1636~1640)為後期,完成了西南萬裏遐征。
自20歲遊太湖開始,徐霞客定方而往如期而返。天啓五年(1625)徐母去世,徐霞客孝滿之後感慨地說:“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許人也;今不可許之山水乎。”(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于是拜別父母墳墓,放志遠遊,不計程,亦不計年,旅泊岩棲之間。崇禎五年(1632),徐霞客曾與友人陳函輝點燈夜話,自敘半生遊跡:“萬歷丁未,始泛舟太湖,登眺東、西洞庭兩山,訪靈威丈人遺跡。自此歷齊、魯、燕、冀間,上泰岱,拜孔林,謁盂廟三遷故裏,嶧山吊枯桐,皆在己酉。而餘南渡大師落迦山,還過此中,陟華頂萬八千丈之巔,東看大小龍湫,以及石門、仙都,是在癸醜。惟甲乙之間,私念家在吳中,安得近舍四郡?秣陵為六朝佳麗地,高皇帝所定鼎也。二十四橋明月,三十六曲濁河,豈可交臂失之!迨丙辰之履益復遠:春初即為黃山、白岳遊;夏入武彝九曲;秋還五泄、蘭亭,一觀禹陵窆石;系纜西子湖,又將匝月,丁巳家居,亦入善權、張公諸洞。登九華而望五老,則戊午也。抵魚龍洞,試浙江潮,至江郎山、九鯉湖而返,則庚申也。以辛酉、壬戌兩歲,歷覽嵩、華、玄三岳,俯窺贏、渤,下溯瀟、湘,齊州九點煙,尚隱隱如指掌間,憶所遇異人,如匡廬之慧燈禪師,終南之採葯野人,太華之休糧道者,了無風塵色相,至今猶在目中也。”當陳函輝問他是否感覺到累時,他回答說:“未也。吾于皇輿所及,且未悉其涯渙,粵西、滇南,尚有待焉。即一峨嵋一行,以奢酉發難,草草至秦隴而回,非我志也。自此當一問閬風、昆侖諸遐方矣。”可見他的目標是要盡遊天下。這次“夜話”之後,他于次年(1633)遊了山西的五台山和恆山,然後家居兩年。
徐霞客前期旅遊歷時近30年,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陝西、山西、江西、福建、廣東、湖北等省市,留下遊記17篇,約5萬餘字,佔現存遊記的7%。與後期遊記比較,前期遊記有一個非常醒目的特點,即除了前、後兩篇《閩遊日記》外,其他15篇均為遊名山日記,這些名山依次是浙江天台山;浙江雁宕山(今雁蕩山);安徽白岳山(今齊雲山);安徽黃山;福建武彝山(今武夷山);江西廬山;安徽黃山(第二次);福建九鯉湖;河南嵩山;陝西太華山(今華山);湖北太和山(今武當山);浙江天台山(第二次);浙江雁宕山(第二次);山西五台山;山西恆山。
第一階段徐霞客多在春天或秋天出遊,時間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兩個月,一般不超過三個月。其中最長的一次是崇禎六年(1633),先北上京師,遊盤山;再往山西遊五台山、恆山;然後往東南遊福建。
後期之遊隻有一次,歷時四年,是徐霞客一生中出遊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旅行,途經八省,歷時四年,寫下遊記64萬餘字。
早在1620年,他起程去福建九鯉湖時就說過:“餘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及太華、恆岳諸山;然蜀、廣、關中,母老道遠,未能卒遊。”崇禎九年(1636),徐母已經故去,徐霞客自己年屆五十,“老病將至”,覺得西遊之志不能再加拖延,于是,毅然開始了西南方向的“萬裏遐征”。他于崇禎九年(1636)九月十九日從江蘇江陰出發,途經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最後到達雲南。在雲南兩年,足跡北過雞足山到麗江,西過大理到騰越。徐霞客認為,昔人所記星官輿地,不隻有承襲附會的毛病,而且對長江黃河以及昆侖等山脈的記載都隻局限于“中國一方”,未能窮盡源頭,因此,他準備問津西域,作海外之遊。到了雲南之後,他本想去緬甸,經朋友勸阻而止。他在雲南因“病足”行動不方便,應麗江木太守之邀,花三個月時間修成《雞足山志》,再由木太守派人派車送他返家,經湖北、安徽,于崇禎十三年(1640)六月回到江陰。歸家後臥病在床,“不能肅客,惟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對,不問家事”(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仍與友人談旅遊的事,每至深夜不倦。次年正月病逝,臨終托友人季夢良整理遊記、陳函輝作墓志。三月九日葬于江陰。
徐霞客病情危重時曾對前來問候的朋友說:“張騫鑿空,未睹昆侖,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昆侖,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錢謙益《徐霞客傳》)可見他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西南遐征是他一生最大的驕傲,他將因此而與張騫、玄奘一樣載入史冊。
綜合《徐霞客遊記》及其他有關資料,可以按時間先後將徐霞客一生主要旅行路線概述如下。
第一次出遊。萬歷三十五年(1607),徐霞客年二十,從家鄉乘舟入運河,遊太湖,並登眺東西洞庭兩山,訪靈威丈人遺址。母親為他這次出遊製作了“遠遊冠”,以壯行色。
第二次出遊。萬歷三十七年(1609),遊歷齊魯燕冀京師(今山東、河北、北京)諸地。他沿京杭大運河北上過京口(今鎮江)、揚州,並橫渡長江。進山東,遊覽曲阜、泰安等地,拜謁孔林,訪孟廟以及孟母三遷的舊跡,憑吊嶧山古桐等。
第三次出遊。萬歷四十一年(1613)春,與江陰迎福寺蓮舟和尚一起,先抵杭州,東行經紹興、寧波渡海遊落迦山(今普陀山),無遊記。以後循海南行,第一次遊天台山和雁宕山(今雁蕩山),有《遊天台山日記》和《遊雁宕山日記》。
遊天台山的路線為:三月的最後一天自寧海縣城起程,四月初一進入天台縣境,四月初九離開天台山。他遊覽過華頂峰、石梁飛瀑、斷橋三曲瀑布及珠簾水、寒岩、明岩、鳴玉澗、瓊台、雙闕、赤城等地,沿途經過天封、萬年、國清、方廣諸寺。
遊雁蕩山的路線為:遊天台山後從黃岩進入雁蕩山。四月十一日登靈峰洞,十二日遊靈岩,十三日觀賞大龍湫瀑布,十四日翻山越嶺,冒著生命危險尋找雁湖。
第四次出遊。萬歷四十二年(1614)冬至次年春,溯長江而上,遊京口、揚州、金陵(今南京)等地,尤其著意于二十四橋明月、三十六曲濁河等名勝古跡。
第五次出遊。萬歷四十四年(1616),與潯陽叔翁一起,過完春節即由水路南下至杭州,經安徽休寧抵白岳山,再遊黃山;又經徽州、金華過仙霞嶺到福建崇安,遊武彝山(今武夷山)。有《遊白岳山日記》、《遊黃山日記》、《遊武彝山日記》。
遊白岳山的路線為:正月二十六日出休寧縣西門,至二月初一日,皆在白岳山。先遊覽東部齊雲岩景區,包括天門、珠簾水、榔梅庵、太素宮、文昌閣、舍身崖諸勝,並眺覽三姑峰、五老峰、紫霄崖。後經西天門、雙溪街遊覽了西部石橋岩景區,觀石橋飛虹、龍涎泉,登棋盤石,遊觀音岩,尋龍井。
遊黃山路線為:遊白岳山後,二月初三到湯口,在黃天,浴湯池後從南往北登山,過祥符寺、慈光寺、天門登平天、獅子峰,遊獅子林、接引岩,至松谷庵。由原路登山,十一日出湯口。
遊武夷山的路線為: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日遊武夷山。先溯九曲溪舟行,抵六曲,登入上大隱屏、天遊峰,徊西遊小桃源、鼓子岩、靈峰,至獅子岩復乘舟由九曲順流而下,至四曲再登入,覓大藏、小藏諸峰及一線天、會真觀換骨岩、水簾洞、杜轄岩等,至赤石街下舟返崇安。
第六次出遊。萬歷四十五年(1617),遊宜興的善卷張公諸洞。這一年,徐霞客原配許氏去世。
第七次出遊。萬歷四十六年(1618)八九月間,與蔭兄雷門、堂侄白夫一起,由江陰出發溯長江而上,經九江扣廬山,又渡都陽湖,過景德鎮、安徽祁門,重登黃山。有《遊廬山日記》和《遊黃山日記後》。
遊廬山的路線為:八月十八日到九江,次日從北麓型山;二十三日從南麓的開先寺別廬山。在廬山五日,遍遊矗池、三疊泉、五老峰及廬山絕頂漢陽峰等勝景。
重遊黃山的路線與第一次大同小異,于九月初四仍由湯口上山,從南往北經朱砂庵、石門、文殊院、平天砸、石筍矼至獅子林;轉向東南觀牌樓石,遊仙燈洞;再過丞相原九龍潭,初六日經苦竹灘往太平縣。
第八次出遊。泰昌元年(1620)五六月間,與族叔雋若一起,由水路南下,經杭州,第二次入福建,經崇安、崔田,遊九鯉湖。有《遊九鯉湖日記》。
《徐霞客遊記》說,這次出遊時間為六十三天。于五月初六起程,二十三日過浙江江山縣,南遠至近,移步換形,觀賞江郎山;六月初八、初九遊覽福建仙遊縣九鯉湖;六月十一日遊福建福清縣的石竹山。
第九次出遊。天啓三年(1623)春,循運河北上,經淮安西行,過徐州、鄭州而遊嵩山;再西遊太華山,後南抵太和山。有《遊嵩山日記》、《遊太華山日記》、《遊太和山日記》。據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錢謙益《徐霞客傳》,遊太和山後有峨眉之行,入川後因當地土酉奢崇明叛亂而“峨遊不暢”,“乃返”。
據《遊嵩山日記》,徐霞客于二月二十日進入登封縣境,二十四日離開少林寺,在嵩山遊歷五天;二十五日遊覽伊闕山的龍門石窟之後,取道去西岳華山。在嵩山,主要遊覽了岳廟、嵩陽宮、崇福宮、啓母石、少林寺、初祖洞等地。
據《遊太華山日記》,徐霞客于二月的最後一天進入潼關,到華山北麓的西岳廟;三月初三日下華山,過華陰縣;初四進入洛南縣境;初七至龍駒寨,取道丹江水路,初十日出陝西界。在太華山,徐霞客經玉泉院、莎羅宮、青柯坪,歷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蒼龍嶺等險道,遍遊華山五峰。《遊太華山日記》是按日記程的開始,即此前均為遊名山日記,此篇所記已不限于名山,而是逐日記述遊程。
據《遊太和山日記》,徐霞客于三月十一日進入湖廣境內,十二日南抵均州,十三日登今湖北丹江口武當山。沿途遊遇真宮、紫霞宮、南岩、太和宮、五龍宮以及滴水、仙侶、凌虛諸岩,並攀登絕頂天柱峰金頂。十五日下山,返北麓草店。此後取漢水、長江舟行,越二十四日,于四月初九返家。
第十次出遊。天啓四年(1624),徐母八十,徐霞客欲停止出遊,在家侍奉母親。徐母為了支持兒子繼續遠遊,特與兒子一起遊宜興荊溪、金壇句曲,朋友們都“笑謂勝具真有種也”(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傳為佳話。徐母于天啓五年(1625)九月去世。
第十一次出遊。崇禎元年(1628)春,第三次入福建,到漳州訪族叔日升;又訪黃道周于漳浦墓廬。然後遊廣東羅浮山,“攜山中梅樹歸”(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有《閩遊日記前》。
《閩遊日記前》是徐霞客第三次遊福建的日記,主要行程為:二月二十八日離家,三月十二日登丹楓嶺入福建,至浦城遊金鬥山;取水路經建寧(今建甌縣)至延平(今南平市)登入,繞道順昌、將樂、永安,遊玉華洞;再從寧洋乘船過華封,然後水陸兼程,至漳州;四月初五至南靖。第十二次出遊。崇禎二年(1629),由運河北上京師,訪陳仁錫,遊盤山、崆峒山及永平碣石山等。
第十三次出遊。崇禎三年(1630),與叔祖念莪一起,七月十七日起程,三十日過江山青湖,舍舟登入。八月初二日入福建(第四次)浦城,十九日抵漳州。基本路線與第三次遊閩一致,隻是南平至永安段從沙溪船行。這次新遊覽的景點有浙江福建之間的浮蓋山,遊白花岩、龍洞,登浮蓋絕頂。在永安遊桃源澗,盛贊“一線天”之奇。過華封,沿流窮九龍江石灘最險處。有《閩遊日記後》。
第十四次出遊。崇禎五年(1632)春,與族兄仲昭一起,接連兩次遊天台山與雁宕山(今雁蕩山),有《遊天台山日記後》與《遊雁宕山日記後》。
《遊天台山日記後》為第二次和第三次遊天台山的日記。這年三月十四日從寧海西行,重遊天台。十五日登華頂賞月,歸寺已更餘;十六日五鼓又乘月上華頂觀日出。這次還補遊了上次未遊的大悲寺、高明寺、石筍及螺螄潭。二十日抵天台縣。遊覽了雁蕩山之後,又第三次遊天台山。四月十六日從天台縣城北上,遊中岩、桐柏宮,登瓊台觀仙人座;十七日經坪頭潭,遊寒岩、鵲橋、龍須洞、靈芝石等天台以
西勝景;十八日往北遊桃源、層瀑、秀溪,入萬年寺;然後由北經會墅、斑竹出境。這次距第一次遊天台已經二十年,徐霞客自己回憶說,二十年前,對天台勝景“未深窮其窟奧”,這次則“瞰于崖端,高深俱無遺勝矣”。
《遊雁宕山日記後》是第三次遊雁宕山的日記。《遊天台山日記後》說:“(三月)二十日抵天台縣。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可見徐霞客曾于崇禎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十五日第二次遊雁宕山。《遊雁宕山日記後》是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初八日第三次遊雁宕山的遊記。這次,登天聰洞,上雁湖頂,見正德年間白雲、雲外兩僧廬,直至雁山絕頂見鹿群。
據《徐霞客墓志銘》,陳函輝曾問徐霞客是否到過雁山頂,徐霞客“聽而色動”,第二天一大早即來到陳函輝床前告別:“予且再往,歸當語卿。”過了十來天,徐霞客果然來見陳函輝,詳細談及雁山絕頂的情形。另,陳函輝《前紀遊》組詩《序》雲:“壬申初夏,(徐霞客)同其兄仲昭過予山齋,將再窮雁宕諸勝。”組詩之八中“註”雲:“霞客語予:‘宿雁山絕頂,上有麋鹿千群’。”崇禎五年即壬申年,可見陳函輝在《徐霞客墓志銘》和《前紀遊》中所說的正是這次雁宕山之遊。也就是說,徐霞客于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十五日遊過雁宕山,未到頂峰,也未曾寫遊記。當陳函輝問到他是否到過頂峰時,他無言以對,于是決定重遊,直奔頂峰而去,並寫下詳細遊記。
陳函輝《前紀遊序》還說,徐霞客“自雲:‘吾行且陟昆侖出西域矣’”,可見此時徐霞客已經有了明確的西行計畫。這年七月,徐霞客與黃道周一起泛舟太湖,以“孤雲獨往返”為韻,即席賦詩。霞客詩先成,深得黃道周贊賞。
第十五次出遊。崇禎六年(1633)夏,徐霞客北上京師,七月末西行遊山西五台山和恆山,然後又返回京師;再由長江直下漳州三訪黃道周,未遇。有《遊五台山日記》和《遊恆山日記》。
徐霞客于七月二十八日離開京城,途經保定,八月初四過阜平縣,初五進入山西境內,然後花了四天時間遍遊南西中北四台。初八離開五台山赴恆山,初九入渾源州境,初十遊龍山及懸空寺,十一日登恆山絕頂。
第十六次出遊。崇禎九年(1636),年屆五十的徐霞客感到自己老病將至,計畫已久的西遊計畫再也不能遷延,毅然踏上旅途,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也是最壯烈的一次“萬裏遐征”。這次旅行,基本上是按日記程,對旅途情形作了較詳細的記載。我們可以根據遊記概括其主要旅遊路線。
據《浙遊日記》,徐霞客于崇禎九年九月十九日乘醉放舟,同行者有靜聞和顧、王兩位僕人。為了與徐仲昭、王孝先、王忠紉、陳函輝、陳繼儒等親友晤別並為這次遠行做一些準備,取“東迂之道”,途經今屬江蘇省的無錫縣、蘇州府、昆山縣及今屬上海市的青浦縣、佘山,然後開始真正的“西行”。二十五日由嘉善縣入浙江省境內,經西塘、王江涇、烏鎮、連市、新市、塘棲等地到杭州府;然後西到餘杭,步行過臨安縣、新城縣(今富陽縣西境),再由水路東下,至桐廬縣;再往南轉溯富春江,經嚴州府(今建德縣)、蘭溪縣、金華府,再往西經龍遊縣、衢州府,十月十六日抵達與江西搭界的常山縣。同行的王二于十月初五逃走。
據《江右遊日記》,徐霞客于崇禎九年十月十七日進入江西玉山縣,往西經廣信府(今上饒市)及鉛山、弋陽、貴溪、金溪等縣,至建昌府(今南城縣),遊新城(今黎川縣)、南豐縣後,又從建昌府出發,往西經宜黃、樂安、永豐、吉水等縣到吉安府,再西經永新縣,于崇禎十年正月初十進入湖南境內。在江西境內,徐霞客沿途遊覽了叫岩、龜峰、龍虎山、上清街、麻姑山、仙岩、石蛩、青原寺、梅田洞等名勝,並登臨會仙峰、軍峰山、武功山頂峰,遍遊武功山附近香爐峰、石城洞、石門寺諸名勝。
據《楚遊日記》,崇禎十年正月初十,徐霞客由界頭嶺進入湖南境內,十一日經茶陵州、攸縣、衡山縣到衡州府(今衡陽市);又經祁陽縣、永州府(今零陵縣)、道州(今道縣)、江華縣、藍山縣、臨武縣、宜章縣、郴州、永興縣、耒陽縣,在湘南遊歷一圈之後,回到衡州府,再西溯湘江,于閏四月初七日進入廣西。
據《粵西遊日記一》,崇禎十年閏四月初八日至六月十一日,徐霞客主要在廣西東北部遊覽。閏四月初八日從黃沙鋪向西南行,途經全州、興安縣,遊柳山和湘山寺,登金寶鼎,探湘江源,考察靈渠運河和嚴關,二十八日至桂林。在桂林山水之間徜徉近一個半月,遍遊桂林四周勝景如虞山、疊彩山、伏波山、七星岩、隱山、雉岩、南溪山、崖頭山、荷葉山、劉岩山、象鼻山、穿山、龍隱岩、屏風岩、中隱山、侯山、牛角岩、獅子岩等等,其中,七星岩和雉山分別上過兩次和三次。不僅如此,還往東北攀登桂林最高峰堯山,過靖江王墓群;往東南暢遊漓江水,考察陽朔附近的龍洞、來仙洞、讀書岩、白鶴山,登富教山。隻有獨秀峰處王城禁地,徐霞客多次要求攀登而未能如願,成為終身遺憾。六月初十日,徐霞客離開桂林,沿途遊琴潭岩、荔枝岩、牛洞、上岩等,十一又一路遊覽,來到永福縣境內的蘇橋,“遂與桂山別”。據《粵西遊日),崇禎十年六月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徐霞客主要在廣西北部及東南部遊覽。這段時間,經永福縣、洛容縣至柳州府又往北經柳城縣至融縣(今融水苗族自治縣)。然後返柳州,繼續南下,過象州及武宣縣,到潯州府(今桂平縣)再往東南方向的鬱林州、北流縣、容縣遊覽一圈,回到潯州府。再取水路經貴縣、橫州、永淳縣(今橫縣西境),月二十三日抵南寧府。此後一段時間皆在南寧府,但遊記散佚,僅存九月初九登羅秀山一則。在這一地區遊覽的主要名勝有:立魚山、柳侯廟、真仙岩以及勾漏、白石、都嶠三山。
據《粵西遊日記三》,崇禎十年九月二十二日至十二月初十,徐霞客主要遊覽廣西西南部。九月二十二日從南寧乘舟,取道左江經新寧舟(今扶綏縣)達太平府(今崇左縣),往西北經太平、安平、恩城、龍英(今龍茗)、下雷、鎮遠等州,又經都結州(今隆安縣西境)、隆安縣,沿右江西岸,于十二月初十日回到南寧。沿途遊覽的主要景點有犀牛洞、碧雲洞、白雲洞、觀音岩、龍井、壺關、飄岩、百感岩諸洞等等。
據《粵西遊日記四》,崇禎十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徐霞客為了帶走朋友靜聞的骸骨,帶病在南寧府與惡僧交涉,十九日離開南寧,北出昆侖關,經南丹衛治三裏城(今上林縣境),抵慶遠府(今宜山縣),轉往西北,經河池州(今河池縣)、南丹州(今南丹縣),于崇禎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出廣西。在三裏城停留五十天,遍遊韋龜岩、獨山岩、小獨山、青獅岩、白崖堡岩洞、琴水岩、佛子嶺等名勝;在慶遠府停留二十三天,遍遊會仙山諸洞、龍隱岩、九龍洞、三門岩、觀岩,登多靈山。經河池州遊獅子洞、北山。
據《黔遊日記一》,徐霞客于崇禎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出廣西,進入貴州下司,往北經獨山州(今獨山縣)、都勻府(今都勻市)、麻哈州(今麻江縣)、平越衛(今福清縣);轉西經新天衛(今貴定縣)、龍裏衛(今龍裏縣)、貴陽府(今貴陽市),然後繞道廣順州遊白雲山,過平壩衛(今平壩縣),再西經安順府(今安順市)、鎮寧州(今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索嶺守御所(今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四月二十四日抵北盤江東側的永寧。沿途主要遊覽的名勝有:楊寶山、古佛洞、白雲山、雙明洞、白水河等,白水河瀑布即今黃果樹瀑布,為我國最大的瀑布。
據《黔遊日記二》,徐霞客于崇禎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過盤江橋,往西經安南衛(今晴隆縣)、新興所(今普安縣)和普安州(今盤縣特區),五月初九到達貴州最後一站亦字孔驛。沿途主要遊覽了北盤江上
的鐵索橋、晴隆威山的三明洞、普安的觀音洞、盤縣特區的碧雲洞和丹霞山,還考察了南北盤江的源流。
《滇遊日記一》為徐霞客由黔入滇之後最初八十七天的遊記,于清順治二年(1645)的變亂之中毀于火。這一段遊蹤,可從《徐霞客遊記》其他部分透露的信息作大致的概括:崇禎十一年五月初十日由滇南勝境關入雲南,過平夷衛(今富源縣)、交水(今曲靖市西平鎮),然後往南沿南盤江以船行為主,抵曲靖府、越州衛(今曲靖市越州)和陸涼州(今陸良縣),沿途沐石堡溫泉,遊覽陸涼西部的石門(今乃古石林)勝景,再經嵩明州(今嵩明縣)南部的楊林,抵雲南省城(今昆明市)。在昆明遊太華山,寫《遊太華山記》和《滇中花木記》;然後從滇池東岸往南,經呈貢、晉寧、江川等州縣,至通海縣有秀山,再南達臨安府(今建水縣),考察瀘江源。七月十五日在石屏;八月初一日遊顏洞,寫《遊顏洞記》。繼續往東到阿迷州(今開遠市),轉北經彌勒州達廣西府(今瀘西縣),途中寫《隨筆二則》。為了體例的整齊,現在一般將上述四篇文章作為《滇遊日記一》。
據《滇遊日記二》,崇禎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徐霞客在廣西府(今瀘西縣),考察南盤江;然後往東北經師宗州(今師宗縣)、羅平州(今羅平縣),到貴州的黃草壩(今貴州興義市);八月二十九日復入雲南。
據《滇遊日記三》,崇禎九月初一日,徐霞客從雲南東界今富源縣的筆沖起程,途經亦左縣(今曲靖市西平鎮)、尋甸府(今尋甸縣)、嵩明州(今嵩明縣),二十九日達昆明東北郊的三家村。這次橫穿滇東,為了盡量不與原來走過的路重復,多取間道小徑或人跡罕至的山區,沿途洗沐了石堡溫泉,遊覽了東山寺、宗鏡寺、法界寺、翠峰山寺。還考察了車湖、嘉麗澤等高原湖泊及滇池主要水源——盤龍江源,寫成《盤江考》。
據《滇遊日記四》,崇禎十一年十月初一日,徐霞客第二次來到昆明,結交了唐大來、吳方生、阮仁吾、唐玄鶴、張調治、張石夫、周恭先、金公趾、馬雲客、阮玉灣、阮穆聲等一批滇中名士。在昆明,環遊滇池一周。從南郊南壩乘船,橫渡滇池,到安江上岸,繞經晉寧、昆陽、安寧等州,取道草海湖堤,從西郊夏家窯和土堆回城,沿途遊覽的主要景點有:白魚口、天女城、金沙寺、石將軍、牛戀石、龍王堂、石城、安寧溫泉、曹溪寺、進耳寺、棋盤山等;滇池之外還遊覽了西北郊的筇竹寺、海源寺上洞和中洞、妙高寺、沙朗天生橋、富民河上洞等。十一月十一日抵達武定府(今武定縣),此後缺十九天的日記。季夢良整理遊記時曾詢問當日隨徐霞客同行的僕人,得知徐霞客曾在武定留憩數日,遍閱武定諸名勝。後至元謀縣,登雷應山,見活佛,為作碑記,窮金沙江。然後出官庄,經大姚縣、姚安府、姚州而達雞足山。
據《滇遊日記五》,因同行的顧行病弱,徐霞客十二月初在元謀縣官庄茶房滯留數天,初六起程,往西經大舌甸、水井屯、倉屯橋等村到大姚縣;再往南經龍岡衛到姚安府;再往西南經彌興、普溯、雲南驛到洱海衛(今祥雲縣);轉往北經賓阱的賓居、州城附近及牛井,二十二日到達雞足山。途中在大姚遊妙峰山德雲寺,作《宿妙峰山》,詩雲:“路織千山積翠連,窮邊欲盡到天邊”;在姚安遊覽活佛寺、清蓮庵;在祥雲遊覽水目山、清華洞、九鼎山;並登雞足山絕頂觀日出。除夕夜,住在萬山深處的僧房,憑窗看熠熠星光下朝山進香者徹夜熒然不絕的火光,徐霞客感嘆:“此一宵勝人間千百宵!”
據《滇遊日記六》,崇禎十二年正月,徐霞客遍遊雞足山上諸勝景,考察山形地貌,搜尋清泉、懸瀑、陡崖、奇樹、靜室,了解諸寺淵源,抄錄碑刻,尋訪遺跡。還記載了正月十五觀燈、人工噴泉、架橋渡水等活動以及僧侶們的日常生活情形。正月二十二日應木增的邀請離開雞足山赴麗江。途經中所屯、北衙、西邑、松檜、辛屯、馮密等地,從南往北,穿過鶴慶府,沿途遊覽腰龍洞、雞鳴寺等名勝;再往北經七和,過邱塘關,二十五日抵達麗江府,二十九日在解脫林受到木增的隆重迎接。
據《滇遊日記七》,崇禎十二年二月最初的十天,徐霞客受到木增的盛情款待,他為木增整理編校文稿,為其《山中逸趣集》寫跋,並輔導木增兒子的學習。二月十一日離開麗江南下,經鶴慶,遊青玄洞及鶴慶的龍潭群;再往西經汝南哨、山塍塘,十四日抵劍川州,遍遊金華山上的土主廟、天王石、玉皇閣、三清閣、玉虛亭、崖門諸勝;十八日抵浪穹縣(今洱源縣),遊茈碧湖、九台溫泉及佛光寨,直至月終。
據《滇遊日記八》,崇禎十二年三月初,徐霞客到浪穹縣南部的鳳羽壩子停留七日,登鳥吊山,遊清源洞,欣賞白族的種種風俗人情。初九離開浪穹,往南經鄧川州(今洱源縣南部)赴大理府,沿途遊覽欣賞普陀崆溫泉、鄧川西湖、油魚洞、蝴蝶泉、“十裏香”奇樹、古佛洞、清碧溪及大理石等等;三月二十日離開大理,過下關,往西經漾濞街、永平縣,途中攀登蒼山西坡的石門,登寶台山,考察瀾滄江鐵索橋及爐塘的紅銅礦;二十八日抵平坡,進入永昌府(今保山市)。
據《滇遊日記九》,崇禎十二年四月初十,徐霞客離開永昌府西行,途經怒江、高黎貢山、龍川江橋,十三日抵騰越州城;後來經順江、固棟、南香甸、界頭、瓦滇、曲石等遊騰越北境。騰沖是徐霞客一生遊歷最西的地方。
據《滇遊日記十》,崇禎十二年五月,徐霞客主要遊覽騰沖南境,途經綺羅、團山、楊廣哨、半個山等地,最南至馬鹿塘一帶,遊覽範圍達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境。十九日離開騰越州東返,六月份都在滇西重鎮永昌,遍遊附近勝景。在整個《徐霞客遊記》中,有關永昌的記載最多。據《滇遊日記十一》,崇禎十二年七月,徐霞客遊歷了一般人很難涉足的永昌西北境,經虎坡、大寨、松坡、蠻邊、北沖、清水關等處,遊覽了水簾洞瀑布,並登上高黎貢山東坡的石城。二十九日離開永昌南行。關于永昌,除了《徐霞客遊記》之外,還有《永昌志略》和《近滕諸彝說略》等專文。
據《滇遊日記十二》,崇禎十二年八月初一日,徐霞客從小獵彝起行,往東南經枯柯新街、右甸(今昌寧縣)、錫鉛、順寧府(今鳳慶縣)、鹿塘達雲州(今雲縣),再回順寧府,往北過瀾滄江和黑惠江進入蒙化府(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轉東過龍慶關到迷渡(今彌渡縣),再往東轉北,經過洱海衛(今祥雲縣)、蕎甸、賓川州,于二十二日回雞足山。
據《滇遊日記十三》,崇禎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十四日,徐霞客在雞足山一邊治病,一邊蒐集資料,考察地形,並繼續遊覽水簾洞瀑布、山脊靈泉、崖半洞穴等地;九月十五日以後,受木增邀請,修撰《雞山志》。現存日記至九月十四日止,《雞山志》留存至今的隻有《雞山志目》和《雞山志略》一、二。另有《麗江紀略》、《法王緣起》和《溯江紀源》(又名《江源考》),當寫于此時或稍後。徐霞客在雞足山贈妙行詩兩首的原件現存雲南省博物館,是徐霞客流傳至今的唯一手跡。崇禎十三年正月,徐霞客已“兩足俱廢”、心力交瘁,木增派人護送他東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