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水經註

水經註·卷二十八

水經註 卷二十八 沔水
【原文】
沔水又東逕萬山北①,山上有《鄒恢②碑》,魯宗之③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凱碑》,元凱好尚④後名,作兩碑並述己功,一碑沉之峴山⑤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後,何知不深谷為陵⑥也?

【注解】
①沔(miǎn)水:水名,漢水的上遊,在陝西省,古代也指整個漢水。萬山: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
②鄒恢:沈欽韓認為:鄒恢疑是郗(xī)恢之誤。熊會貞按:恢為郗鑒之孫。
③魯宗之:南朝宋魯爽之祖,字彥仁,歷官至南郡太守,封南陽郡公。
④好尚:喜好。
⑤峴(xiàn)山:在湖北省襄陽市。
⑥深谷為陵:深谷變成山陵。語出《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譯文】
沔水又東流經萬山北,山上有魯宗之所立的鄒恢碑。山下水潭中有杜元凱碑,杜元凱喜歡身後留名,刻了兩塊石碑,記述自己的功績,一塊石碑沉在峴山水中,另一塊沉在這個水潭中,他說:過一百年後,怎麽知道低谷就不能變為山陵呢?

【原文】
水又東入侍中襄陽侯習鬱魚池①。鬱依範蠡《養魚法》作大陂②,陂長六十步,廣四十步,池中起釣台,池北亭,鬱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側沔水上③,鬱所居也。又作石、洑④,逗引⑤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魚池,池長七十步,廣二十步,西枕⑥大道,東北二邊限⑦以高堤,楸竹夾植,蓮芡⑧覆水,是遊宴之名處也。

【注解】
①侍中:官名,秦置,兩漢沿襲,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而顯貴。習鬱:東漢劉秀時人。習鬱魚池:故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
②範蠡(lǐ):春秋時期楚三戶(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字少伯,晚年自號陶朱公。陂(bēi):池塘。
③列植:成行栽種。篁(huánɡ):竹子。
④洑(fú):水在地面下流。
⑤逗引:疏導,引導。逗:引,疏導。
⑥枕:臨近,靠近。
⑦限:阻隔,阻攔。
⑧芡(qiàn):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池中。像荷葉,浮在水面,略像雞頭,故亦叫雞頭。

【譯文】
陂水東流註入侍中襄陽侯習鬱的魚池。習鬱根據範蠡的《養魚法》,造了個大池塘,塘長六十步,寬四十步,池中築了釣台,池北的亭子,就是習鬱墓所在的地方。在池旁的沔水岸邊種了一片松林和竹林,這就是習鬱的住處。他又用石塊砌了一條彎曲的暗溝,把大池中的水引到住宅北面,造了個小魚池。小魚池長七十步,寬二十步,西邊緊靠大路,東北兩邊築了高堤,堤岸兩邊種遍楸樹林和翠竹,池中蓮芡蓋滿水面,真是遊樂宴飲的好去處。

【原文】
謂之疏口①也。水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鱗甲如鯪鯉②,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曝③,厀頭似虎,掌爪常沒水中,出膝頭④,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厭⑤,可小小使。名為水虎者也。

【注解】
①疏口: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小河鎮附近。
②鯪(línɡ)鯉:即穿山甲,哺乳動物,體和尾有覆瓦狀的角質鱗。
③磧(qì):沙石積成的淺灘。曝(pù):曬。
④膝頭:膝蓋頭。
⑤皋厭:鼻子。一說水虎的生殖器官。

【譯文】
匯流處稱為疏口。水中有一種動物,像三四歲的小孩,身上有類似穿山甲的鱗,箭也射不進去。七八月間,喜歡在沙石灘上曬太陽,膝頭像虎,腳掌和爪子常沒在水中,隻露出膝頭,小孩子不知道,想去拿來玩,它便會把人弄死。有人說,如果能捉住一隻活的,把它的鼻子割下,就可以馴服它。這種動物叫水虎。

【原文】
沔水又東得滻口①,其水承大滻、馬骨諸湖水,周三四百裏,及其夏水來同②,渺若滄海,洪潭巨浪,縈連江沔③,故郭景純④《江賦》雲:其旁則有朱、滻、丹、漅是也⑤。

【注解】
①得:到。滻(chǎn)口:在今湖北省仙桃市西北。
②同:匯合,交匯。
③縈連:回繞連線。江沔:長江和沔水。
④郭景純:郭璞,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曾經注解的《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等皆流傳至今。
⑤朱:即朱湖,在今江蘇省溧(lì)陽市東南。丹:即丹陽湖,在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南。漅(cháo):即巢湖,在今安徽省中部,湖面跨合肥市、巢湖市及肥西、肥東和廬江縣。

【譯文】
沔水又東流,到滻口,這條水承接大滻、馬骨等湖水,周圍三四百裏,到了夏水匯流進來,就變得像大海一樣遼闊無際了,水深浪闊,與江沔縈紆曲折地連在一起,所以郭景純《江賦》說:旁近則有朱、滻、丹、漅諸水。

【評析】
這一卷《沔水》,《經》文起于堵陽縣,此縣在今河南省方城縣一帶,已經接近南陽盆地,屬于中遊河段了。山勢險峻的地區不再出現,支流開始增加,《經》文最後一句是:“又南至江夏沙羨縣北,南入于江。”沙羨縣在今湖北省武昌市附近,《註》文稱這個地方為沔口,漢江從這裏註入長江,古今情勢並無大變。沔水既已入江,所以之後就是長江的流程,與漢江已無關系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