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緒說

心理法師、真心法師、諸位法師、諸位清姑、各位善友: 
時間過得非常快,今天已經是農歷己巳年八月初一了。我也好久沒有跟諸位正式講經了,所以從今天開始,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這兩天的「佛學講座」,我來跟大家研究《佛說四十二章經》。 
在幾年之前,我曾經跟大家講過《佛說八大人覺經》,這部經的內容說明我們要做一個大人──菩薩,也就是要做一個救人救世的菩薩,所應該實行的八件大事,這部《佛說八大人覺經》,大家已經聽過了。 
中國明朝有一位大師──藕益大師,曾經把《佛遺教經》、《佛說四十二章經》和《佛說八大人覺經》,加以註解。在佛教界,這三部經常常合訂在一起的,可以說是佛遺教三經。因為過去我曾經講過《佛說八大人覺經》,有些善友就對我說: 
「師父,這一次能不能為我們講《佛說四十二章經》呢?」 
「好!這次我就為你們講這部經。」 
因為有人提議,所以這一次我就採用《佛說四十二章經》,來跟大家研究。 
一、講經的方式 
談到講經的方式,在大陸也好,或者在台灣、香港各地也好,有的是大座的講經,有的是普通的演講。所謂大座的講經,有一個法座放在中間,由維那師父率領大眾,很隆重地唱贊,呼鍾聲偈,迎請搭著大紅祖衣的主講法師升座;象我這樣講,是普通方便的演講式。 
佛教在印度,釋迦牟尼佛講佛法,無所謂宗派的,等到傳來中國以後,經過歷代的祖師加以分門別類,在古代有十三宗,後來綜合歸並成為十宗,各宗各派講經的方式,各自有傳統家法,所表達的方法也不一樣。 
過去我已經跟大家介紹過,中國佛教的十宗,但在座有好多可能還沒有聽過,現在不妨重復一下,所謂十宗:一、華嚴宗,二、天台宗,三、唯識宗,四、三論宗,五、禪宗,六、凈土宗,七、律宗,八、密宗,九、俱舍宗,十、成實宗。 
這十宗的名稱,有的時候不一樣,譬如華嚴宗,是以《華嚴經》作為依據的,所以稱為華嚴宗。但這一宗至賢首大師才圓備,所以又稱為賢首宗。好象天台宗,所依據的經典是《法華經》,有的時候就叫做法華宗。唯識宗或者稱為法相宗,那是因為根據法相唯識而立宗的,這些宗派名稱雖然不一樣,不論它是依據經典而立宗,或者是依人名(祖師)來立宗,或者是以山名來立宗,總而言之,它的內容是一樣的。 
十宗如果以佛教的大小乘來分類,前面從華嚴宗到密宗等八宗,屬于大乘教法;後面的俱舍宗跟成實宗,屬于小乘教法,所以稱為「八大二小」,也就是說這十宗有八宗是大乘,二宗是小乘。不過,要是認真地分類起來,律宗的戒律,有大乘戒也有小乘戒,因此,也可以說大乘宗有七個半,小乘宗有兩個半。這樣的分類,說明十宗包括了大乘和小乘。 
我為什麽在這裏要介紹十宗呢?就是說到講經的方式。在中國的各宗各派,講經結構、組織最嚴密的,就是華嚴宗和天台宗,這兩宗的講法不同,天台宗有天台宗的方式,華嚴宗也有它自己的方式。譬如說華嚴宗,你們假使念過《華嚴經》,就會知道,裏面都是以「十」這個整數來敘述「十玄門」圓融無礙的境界,所以,他們一講經,都是用「十門分釋」加以發揮,這就是他們講經的方法。 
至于天台宗講經,有「五重玄義」,就是以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這五種方法加以詳細解釋;唯識宗也分為五門來說明;甚至于密宗,因為是以《十住心論》這部論為根據,也是以十種分類來闡釋。總而言之,雖然各宗派弘揚佛法的方式不一樣,但他們的宗旨還是相同的。當然華嚴宗那「十門分釋」,天台宗的「五重玄義」,都是專門學問,我們現在主要不是講這些,我隻是提一提來說明各宗的家風和講經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也許你們要問:既然各宗派有不一樣的講經方式,那師父是根據那一家來講呢?我認為他們的講法是傳統式的,有固定的形式。所以太虛大師講經,就採用新的方式,要是你們把[太虛大師全書]六十二本開啟一看,就知道他不論講那一部經、那一部論,都沒有依照這些方式。他一上來就是個「懸論」,把該部經(論)的內容大概地提示一下。那麽,我呢?既不固執于那一個宗派,也不拘泥于用什麽方式來闡述,我隻是把經裏面主要的意義,提出來給大家說明,以作參考。 
二、本經的特色 
現在我將《佛說四十二章經》跟一般佛經不一樣的幾個特殊觀點,提出來加以說明: 
一、文辭簡明:這部經的文辭──文字和辭章,都是很簡單、明白、扼要的。全經總計有二千三百三十九個字,分為四十二章,也就是四十二段,每一段的文字都很簡短,最長的隻有一百多個字,一般都是兩三行,三、五十個字,有一章還不到二十個字,隻有十八字。它的體裁,就好象中國儒家的《論語》和《孝經》,一章一章,很簡明的,你們如果靜下來,用心去欣賞、研究,就知道《佛說四十二章經》有它的特點。 
二、內容豐富:本經既包括了事,也涵蓋了理,可說是部理事圓融的經典。好象經文一開始就敘述「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以及他說法度眾生等事跡的經過,這是屬于事;至于講理的呢?可以說包括了世間的和出世間的,以及小乘的,大乘的道理──三藏十二部經一切的教義。 
三、譯筆信雅:《佛說四十二章經》翻譯的技巧,文筆非常信雅。要知道,翻譯家必須具備信、達、雅這三個條件,才能夠將一部外文作品翻譯得非常精彩吸引人。什麽叫做信?就是很信實、沒有錯誤的,每一句翻譯出來都是很確實的;達,就是很通達、流暢;雅,在文辭方面,表現得很文雅,不是生吞活剝,沒有黏在嘴巴裏頭不通順的現象。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翻譯技巧,完全符合了信、達、雅的三個翻譯條件。它雖然是第一部傳到中國來的法寶,卻可以作為後代翻譯家的典範。同時,裏面所翻譯的名相(名詞),如「四諦法輪」、「無為法」......諸如此類名相,譯得多麽的精確、雅順,成為後代翻譯家經常所採取的。另一方面,這一部經可以說是非常善巧的意譯,而不是直譯。意譯,就是順著經本原來的意思翻為中文,不象直譯一句一句對照著翻,這也是本經跟後世的直譯不一樣的地方。 
四、不須疑惑:由于《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一部古老的譯本,流傳到現在已經將近二千年了,它的文體形式跟後世所翻譯的經論不一樣,曾經被中國的一般文人學者所疑惑,都認為它是偽造的,引起了梁啓超胡適之等好多學者加以考證、筆戰和辯論。過去有位張曼濤教授,編了一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共有一百本,其中第十一冊,就是蒐集了各方面討論有關《佛說四十二章經》真偽的文章,諸位假使想做學問的話,不妨把它找來看看。依我研究的結論:不論是太虛大師也好,印順導師也好,他們都肯定《佛說四十二章經》絕對不是偽造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對它不需要加以疑惑。 
我還要告訴大家,一般學者之所以認為《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中國人偽造的,原因是晉朝道安法師──所謂「彌天釋道安」,曾經編了一本佛經的目錄,把所有翻譯到中國來的佛經,都編列在這本目錄中,這本書名叫《綜理眾經目錄》。在這本書裏面,找不到《佛說四十二章經》的記載,因此,一般學者認為目錄中既然沒有這部經,可見它是假的。 
還有人懷疑《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假的,那是因為一般的佛經,好象《金剛經》、《彌陀經》,都有「序分」──一開始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等等的「六成就」,先說明講經的時間、地點,以及請問的當機聽眾等等,這樣的形式,為什麽本經卻沒有呢?的碓是引起人家產生懷疑的地方,因此認為它是偽造的。 
但是我們如果認真地加以研究,這許多的疑惑都不足以懷疑,也不難解答。比如說:本經的文體雖然跟一般的經典不一樣,是因為本經是第一部傳到中國來,翻譯時絕對不會在文體、形式和技巧上面去推敲、執著,主要目的是為了順應當時的潮流,為了使當時的人們容易接受,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形式不一樣,就斷言說它是偽造的,否則就太武斷了。 
同時,我們也應當了解譯經的實際情況,後代翻譯佛經,好象玄奘大師從印度取經回來,當時的唐太宗皇帝,下詔由國家主辦,他擁有一個規模非常宏大而完善的譯經場,地方廣大,助手也多,裏面幾百人,在主譯人的領導之下,組成了譯經團,分層負責,大家分工合作,什麽人負責什麽工作,都分得清清楚楚,因此,所翻譯的經典、名相和文體,都是一定的形式、規劃。可是我們要知道,翻譯《佛說四十二章經》的時候,參與的人很少,而且也未必完全通曉梵文,可能是由迦葉摩騰他們用口頭把經文念出來,而後由中國當時的文人學者筆錄,可以說隻能意譯,不是直譯的,因此,在文體方面,完全是東漢時代儒家的形式,跟現代一般所流通的經典不一樣。 
再說,道安法師的藏經目錄裏面,雖然沒有記載本經,可是在另外一部古書《出三藏記》裏面,已經寫到本經當時是藏在朝廷的「蘭台石室」第十四間。試想,一部佛經翻譯好了,把它當作寶貝一樣的,藏在皇宮裏面,外邊的人那裏會知道呢?何況當時的交通又不方便。本來道安法師記錄經典,是非常慎重的,不是隨便給它加上去充數,而是加以考證,有時候難免沒有遺漏的地方。同時,那個時候道安法師所居住的地方,跟翻譯《佛說四十二章經》的地點也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藏經目錄裏面沒有的,就認為它是假的。不過,在唐朝所有的藏經目錄裏面,已經有《佛說四十二章經》的記載了。 
說到一般佛經都有「如是我聞」的序分,而《佛說四十二章經》中卻沒有,我剛才已經說過,本經是第一部佛經傳到中國來,為了求其慎重,能夠簡潔又容易給大家接受,所以在體裁方面是採取意譯的,在形式上就沒有那樣拘泥執著,這一點我們能夠了解的話,就可以肯定本經一定是一部真正從印度傳過來的經典,絕對不是一般無聊文人所認為的:中國人偽造的經典。 
三、漢明帝的夢 
也許你們要問:本經怎麽會傳到中國來呢?現在,我就講一個故事,也是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絕不是道聽途說的。 
那是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皇帝叫孝明帝(一般所稱的漢明帝),他是漢光武的第四個兒子。在孝明帝永平三年(公元六十年),孝明帝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夢,這夢好奇怪喔!怎麽樣呢?他看到皇宮的宮殿上面,有一個金人──金色的人,頸項有一圈圓光,而且渾身都是金光燦燦的,很自在地在那兒飛來飛去。 
第二天早上,上朝的時候,皇帝就召集文武百官來共同解開昨晚的夢境。
 
「你們當中,不論是有學問的,或者通達天文地理、算命卜卦的,都應該清楚這是怎麽一回事,你們有誰能夠替我解這個夢呢?」 
當時朝廷中有位太史官(專門研究歷史的),名叫傅毅,他站起來說: 
「啓奏皇上,聽說在我們西方的天竺(印度),有一個神叫做佛,他就是金色的,全身發光。依我的看法,皇上夢到的大概就是佛了。」 
這時,又有位博士(當時的官職,不是現在的博士學位)官,名叫王遵,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也告訴明帝: 
「皇上,剛才太史官所講的,我認為說得很對,照我所了解的,在周朝時代,有部書叫《異記》,裏面記載了許多當時所發生的奇奇怪怪的事情。其中有一項記載: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大地發生六種震動,天上有五色的祥光出現,一直照射到太微星。當時,周昭王也感到很奇怪,問他的大臣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其中有個叫蘇由的太史官,稟告他這就是西方有大聖人出世,他的教法在一千年以後,就會傳到我們中國來。這一說,周昭王就令他們記下來,刻在石頭上,然後把它埋在地底下,算一算,到現在剛好一千年。所以皇上您所夢到的,就是佛祖要到我們中國來,夢境才會有這樣的祥瑞。」 
漢明帝聽了眾大臣的報告以後,心裏好歡喜:「啊!佛教要流傳到我們中國來,是我們中國人的幸運呀!」從此,他日夜都想:佛教什麽時候才傳得來呢?正是夢寐求之。可是,幾年過去了,一點訊息也沒有。到了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漢明帝就派了蔡 、秦景、王遵等十八位當時朝廷中有地位、有學問的大臣,到西天去取經,也就是專誠去請佛經到中國來。 
當這十八人浩浩蕩蕩地向印度前進,途中經過月氏國(以現在的地理位置看,是在阿富汗、蔥嶺及中亞等地),遇到了兩位中印度的出家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秦景、王遵、蔡 等就恭恭敬敬地說明了來意,而後邀請這兩位出家人到中國來。 
于是,兩位尊者就把佛經、佛象、佛的舍利,用白馬馱運到中國來,這叫做「白馬馱經」。由于當時交通不方便,完全是步行,直到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才抵達洛陽。 
當時,就讓兩位尊者駐錫(安頓)在離洛陽城東邊十二裏,北面靠著邙山的鴻臚寺。要知道,寺廟的寺,古代是屬于皇宮的,等于是賓館,作為招待外國使者的地方。自從這兩位出家人用白馬馱經來了,皇帝就下詔把鴻臚寺改名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來中國後的第一座寺廟,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了。兩位出家人就住在白馬寺翻譯《佛說四十二章經》,所以,白馬寺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也可說是中國佛教的源流。 
以上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真實典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