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金剛經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

【原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①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②。”“何以故?”“一切有為法③,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④。”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⑤,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注解】
①菩提心: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萌生了向佛覺悟的心思、念頭。
②如如不動:佛教術語,指達到了覺悟的境界。
③有為法:有所作為就有因緣結果,佛教認為這樣就永遠牽連不絕,無法覺悟,所以有為法就是指紅塵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語行為。
④如是觀:像這樣看。
⑤優婆塞、優婆夷:梵語,指在家修行的居士,男的叫優婆塞,女的叫優婆夷。

【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無量數世界的七寶來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話,實踐此經,甚至隻用四句偈語來實踐、讀誦,為他人演說,他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那麽,如何為他人演說呢?應無所住而演說,如如而不動。因為任何一切可以證取,可以說明的都是有為法,而有為法都如同夢幻泡影,本來不可取不可說,又如同水露,如同閃電,雖然呈現過,瞬間消失,不可取不可說,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聽佛所說,大家都很歡喜,並且信受奉行。

【評析】
一切都在變化,因此一切都不真實,這就是“應化非真”。佛最後念四句偈語,是對《金剛經》義理的概括總結。總之一切“有為法”即一切紅塵萬象,如夢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閃電,都是轉瞬即逝,也就是標目所謂“應化非真”,一切都是變化不居的,是不真實的。你懂得了這一點,你就看開了,你也就覺悟了,你就要修行,要向眾生講解這個道理,你就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祿等所迷惑糾纏,你就不是一個心心念念隻想到自己的自私的人和可憐的人,而是一個菩薩,一個佛了。菩薩和佛並不是神,而是每一個覺悟了的人。所以對佛的庄嚴身相也要破除,所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樹下誕生佛和須菩提通過對話講解《金剛經》的方法是旋立旋破,講究“掃除”,從各個角度打破人的執著心,闡明萬法皆空。但他們同時強調不能因此執著于“空”和“無”,因為執著于空和無就使空和無成了一種新的“有”,這就著了“空相”,仍然不能解脫,也就是說,“有為法”不能執著,“無為法”也不能執著。所以經文中也有不少對“無為法”的破除,所謂不住“非相”,不住“斷滅相”。這就是所謂不沉頑空,不墮偏枯,不落兩邊。這樣,佛教特別是其中的禪宗,既說萬法皆空,但又並不完全否定現實,說萬法都是變動不居的,但萬法還是存在的,因此又強調要獲得覺悟不能離開現實的一切瑣細事故,說一切煩惱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說平常心是道,吃飯穿衣就是修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覺悟了道理後要從自己做起,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