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戰國策

秦欲攻周

【提要】

不戰而勝,求得道德和大義上的美譽,是謀略的較高境界。如前文所說,西周在戰國時還是名正言順的天下之君,在道統和道義上頗具有正當性。在天下大勢還沒有大混亂大顛覆之前,侵犯西周必然會惹起眾怒、踐踏道義,授人以柄,帶來巨大的負面效應。

【原文】

秦欲攻周,周最謂秦王曰:“為王之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國,而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于齊。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齊,則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罷秦,故勸王攻周。秦與天下罷,則令不橫行于周矣。”

【譯文】

秦打算進攻西周,周最對秦王說:“真的為大王的國家利益著想的話,就不應該攻打西周,秦如果攻打西周,對秦國自己毫無現實利益,反而會在國際間把名聲搞臭,為天下諸侯所唾棄。到時諸侯們不再聯合秦,相反都會到東邊和齊國聯合。秦為攻周陷于疲憊,天下諸侯聯合了齊國,那麽秦國就不能稱霸諸侯了。可見攻周一事,完全是諸侯們為了使秦軍精疲力盡,才慫恿君王幹的。當秦國和天下諸侯們的實力都消耗盡了,那麽任何國家的號令都不能通行于周了。”
 
【評析】

作為有實力者更應該重視名譽對自己長遠利益的巨大幫助。千萬不能因為蠅頭小利幹那些有損自己聲譽的事。對那些人所共知的道義形象,應該是保護和利用,而絕不應該毀壞他。政治家們最善于樹立道德形象,對那些血統高貴的遺老遺少、文化名人、道德楷模一定要加以尊重,以籠絡人心、以德治天下。
在亂世中對待前朝皇帝最好的模式當屬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維護了王朝的道統,獲得了道義上的唯一合法性和權力上的威嚴性,在天下普通民眾眼中,顯得很具有道德形象。當然,對手和智者很會看穿這種手段,但是天下之大,有頭腦又有話語權的人又有幾個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