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戰國策

周文君免工師籍

【提要】

“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君臣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非有政治頭腦的人士不能洞悉。古代善辯之人總是能剖析微妙、點明真理、征服人心。說服他人首先要說服自己,說服力的力度要靠充足的理由和眾多的經驗事實來維持。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經常顛覆常識,三言兩語,就會把舊觀念推倒。

【原文】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相呂倉,國人不說也。君有閔閔之心。謂周文君曰:“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已,譽在上。宋君奪民時以為台,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子罕釋相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齊桓公宮中七市,內閭七百,國人非之。管仲故為三歸之家,以掩桓公,非自傷于民也?
《春秋》記臣弒君者以百數,皆大臣見譽者也。故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也。故眾庶成強,增積成山’”。周君遂不免。

【譯文】

周文君免除了工師籍的職務,而該用呂倉為相國,周國民眾對呂倉表示不滿。周文君為此感到很憂慮。這時呂倉的說客對周文君說:
“國家每做一件事必然是有毀謗也有贊美,忠臣把毀謗都加在自己身上,而把贊美都歸于君主。宋國的君主強佔百姓耕作時間建造自己的遊樂台,而遭到人民強烈地非議,這主要是由于沒有忠臣代他受過。後來,忠誠代他受過的大臣子罕辭去相位而改任司空,人民就非議子罕,而贊美宋君。
在齊恆公的宮中,一共擁有7個市場和700個妓院,齊國人都斥責他,于是齊國相國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築台,並命名為“三歸台”,目的就是為桓公掩飾過錯,自己並非有意傷害民心。
《春秋》一書記載臣子殺死君主的事可以百數計算,他們都是很受贊譽的大臣。由此可見,重臣享有盛名,並非國家之福。所以常言道,‘眾多成強,增高成山’。”周文君才沒有免去呂倉相國的職位。
 
【評析】

對大臣的非議就是對君主的贊美,說客把這一層辨證關系給挑明了。好與壞,黑與白,高尚與齷齪,是經常轉化的。好的東西在一定情景下會成為最為不好的,而不好的東西反而會成為好的。就像大臣的高風亮節會導致君主的委瑣,而大臣的齷齪反而成就了君主的美譽。對照今天,我們應該把上司的位置與自己的位置擺正,“功高震主”,“水至清而無魚”,作為下級,其高過上司的聲譽和高風亮節在一定的火候絕對不是好事。聰明的下級知道要學會為上級掩飾過錯,要知道在中國社會,經常是“吃虧是福”。
呂倉的說客也很重視事例說服法,他總共列舉了3件事實,就將人說得心服口服。在說服他人的口才中,事實歸納法可謂自古以來最為常用、普遍和有效的方法。列舉確實可以證明你觀點的事實、事件,少則二、三件,多則五、六件,就足以讓人信服你。

返回頂部